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玄幻奇幻 / 法圣商君传 / 第二十二章入函谷盐卤为患,访野老求治心切

第二十二章入函谷盐卤为患,访野老求治心切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卫鞅决定入秦时,已是七月时节。从洛阳出发,沿河西行,旬日之间便来到了函谷关前的曲沃。
  函谷关为天下第一雄关,北临黄河,南接崤山,函谷关夹在崤山腹地的一个狭长的山谷之中,两侧群山壁立千仞。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因故得名函谷关。这条东起魏国曲沃,西至秦国潼关的狭长峡谷,是山东入秦最为便捷的途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控制了函谷关,便掐住了六国入秦的快捷通道,如今落入魏国之手,秦国便没有了这个天然屏障。
  函谷关险要绝伦,自古以来,从未有人能从正面攻破函谷关,魏秦两国攻伐拉锯数十年,只有庞涓攻秦以解少梁之围时选择了从函谷关正面进攻,其他时候都是从河西之地逐步渗透蚕食,其根源便在于函谷关几乎是无法攻克的。
  卫鞅匆忙离魏,只带了些许继续和通关文书。盘桓两日,见曲沃和函谷关外并没有缉拿自己的告示,方才放心地入关西行。毕竟战国之世,人才避祸他国是常有之事,穷追不舍恐怕更是成就了卫鞅的名声,所以只得作罢。
  进入函谷,一路疾行十数日,方才走出这数百里的狭长山谷,天下第一天险果然名不虚传,纵有百万雄师,不得偷过,纵然攻破函谷关城,这数百里的狭长山谷,也是兵家绝地。
  出了函谷,便进入了桃林高地,桃林高地是一片山塬,继续西行,便是魏国武成,秦国割让函谷关,所割让的不仅仅是一个关城,而是自函谷关向西的数百里之地,直至桃林高地。接手割地后,魏国在桃林高地新筑两城,东为阴晋,西为武成,武成便是后来的潼关所在。
  武成以西,便是秦国境内的郑邑,两城相距仅十数里,因此郑邑也成了秦国新的东大门,郑邑若失,不足百里便到栎阳,一马平川的秦国腹地再也无险可守。好在郑邑地势尚可,东接桃林高地,南接秦岭,北临渭水,西北都是关中腹地,非大军强攻亦难偷过。
  不到一月时光,卫鞅已经进入秦国的郑邑,便稍稍放下心来。连日来的一路疾驰,让卫鞅很是疲乏,进入郑邑后稍事休息了两日,决定先探听一下情势再定行止。
  此时踏勘秦国的士子们正在秦川大地上四处活动,各处县邑也将秦公书令悬挂公示,凡在求贤馆录名的踏勘士子,各处官府乡里都要好生接待,不得怠慢。
  如此书令,卫鞅更感到秦公的敬贤之诚,自己还没有录名,便以入秦士子的身份向当地的官吏进行了详细的咨询。官吏详细的向卫鞅介绍了秦公试贤的具体方略,建议卫鞅先去栎阳求贤馆登记录名,再行踏勘。
  秦公的试贤之策,又一次震撼了卫鞅。三代以来,凡修学者,皆为贵族出身,纵使家道中落如卫鞅,心中的那份高傲也没有丝毫减损。入仕为官,向来都是士子与诸侯君主高谈阔论一番,以才学定官爵,从来没有像秦公这般细致考校的先例。秦公之举,每每出人意料,又让人钦佩有加。
  卫鞅虽然自负才高,然而遇到如此务实的君主,却是衷心认同的。相比山东六国官场,秦国这种不务虚名唯求实效的作风,更对卫鞅的脾气。仕魏多年,卫鞅越来越坚定了一个信念——治国之道,在力行而非空谈。不能务实,谈何力行,不能力行,谈何兴国。
  秦公试贤之策,让卫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行踏勘秦国,待深入了解秦国民风国情后,拟定好治国长策,再觐见秦公不迟,至于是否先行录名在册,已经不再重要,以秦公胸襟,若是此等小节也要拘泥,又何以共治天下?
  拿定了主意,卫鞅反而没有入秦之初那般急切了,又修整了两日,方才自郑邑出发,在秦川大地上游历起来。
  出得郑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高原平地,然而令卫鞅稍感奇怪的,便是在这盛夏时节,这片平地之上并没一片葱茏,而是斑驳如癣疖一般,一片片井田之中,大片的荒地长满了杂草。与中原的井田相比,显得颇为怪诞。一路走走停停,处处皆是如此,查访数日,终于寻到一位老者,向卫鞅说明了其中原委。
  “此中情景实为盐卤之害也!”老者向卫鞅细细说道。“秦川大地本为千里沃野之地,然累世耕种,又不善打理,盐卤之害便渐渐显现。关中降水本就不如中原丰沛,春夏之际水气蒸腾,盐卤便积留于地表。及至盛夏时节,暴雨倾泻,高处积留的盐卤便汇集到低洼之处。因有渭水滔滔,低洼处积水便难以排出,日积月累之下,盐卤集聚,作物不生,唯有一种叫梭梭的低矮灌木生长茂盛,与粟米相间,远看便如癣疖。”
  “低洼处本是水源充沛之所,如今皆为盐卤所害,庶民何以为生?”卫鞅一听老者之言,便知此中厉害。
  “先生所虑甚是!”老者缓缓说道:“良田变荒地,任谁能不心疼?地势略高之处,倒是没有盐卤之害,然供水不足,一遇天旱,产量骤减,百亩之田,所产竟不足以果腹。幸而此地南接秦岭大山,山中野果甚丰,天旱之年,庶民便成群结队地进入山中采集野果充饥。青壮年结伴而行,再狩猎些野物,倒也勉强对付。然而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盐卤之害既烈,何以解之?”卫鞅心中默默感叹,庶民生计之苦,竟至于此,老秦人如此艰苦,尚能与粮草充足、兵甲强盛的魏国连年血战而不落下风,其坚韧顽强可见一斑。
  老者叹了口气,缓缓道:“盐卤之害,非一朝而致,亦非朝夕之功可解。乡里也曾引水灌溉,然皆为毛渠,水盈则为患,水枯则断流,收效甚微,渐渐便无人愿意修渠引水了。若要根治盐卤之害,需得高明水工,大兴水利,引渭水洗灌,自西而东,经年不息,如此数载之后,方可将经年累积之盐卤,悉数排出。盐卤既去,关中便是良田沃野。”
  “既有此计,官府如何不管?”卫鞅继续向老者请教。
  老者沉默良久,道:“先生远来,有所不知。老秦人皆知此中关节,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秦国献公之前,数代乱政,老朽所历者,亦有两世,内忧外患之中,官府自然无暇顾及。”
  “献公复位,自是励精图治,然不过数载而已,新政初创,根基未固。恰逢魏武侯薨逝,秦魏之盟一朝瓦解,献公一心恢复穆公霸业,强起大兵以攻为守,连年血战河西。战端一开,青壮尽皆从军,国库尽为军资,纵然如此,也仅仅与魏国打了个平手而已,又岂敢一朝懈怠。治水之费,倾举国之力,十载尚难全功,此时秦国,纵有此心,亦无此力!”
  卫鞅闻言,心下更是一酸,关中之地,向来被视为天下形胜,然今日秦国,西有义渠为患,北有匈奴觊觎,东有强魏压境,南有楚国虎视,竟成危邦。秦国国势之艰,已然是危如累卵,此时纵有强秦之策,是否有施展之机,殊难逆料。转念一想,我卫鞅毕生所愿,不正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时势不艰,便无我卫鞅用武之地,如此想来,豪气陡生。
  卫鞅继续问道:“长者高论,卫鞅拜服。然闻今日秦公,雄图远谋,欲求强秦之计,长者何不献策与秦公?”
  老者微微摆手:“老朽何德何能,不过道听途说而已。倒是汝等青年才俊,若有奇计强秦,万不可吝惜。老秦人恩怨分明,若得秦国富强,老秦人必感厚恩,永生铭记!”
  “长者以为,秦国可变?”卫鞅想听一听庶民的心思。
  “秦国岂止可变,实非变不可也!”老者有些激动。“献公大才,扬我大秦之威,固然可敬,然就实论之,亦有损毁老秦根基之虞。方今秦公,远见卓识,洞察烛照,向天下求贤,共分天下,便是要保全老秦人的根基命脉。只有秦人富强,才有收复失地的那天,只有秦国富强,才有东出函谷的远图。”
  顿了一顿,老者继续说道:“老秦人僻处陇西数百年,在血与火的厮杀中存留至今,秦魏死战,老秦人以身为盾,以血为矛,又何惧一死。然而天道有常,何人肯见自家族人死于非命,实为无奈之举也!若得秦国富强,良马得骑,坚甲得配,老秦人会少流多少鲜血,老秦人会少埋多少冤魂!秦公所谋,实老秦人所共盼也!”
  “长者果然非常人也,一席话开我毛塞,卫鞅谨受教!”卫鞅起身大礼相谢。乡间野老,亦有如此见识、如此意志,秦川大地,大有可为。卫鞅又与老者请教了关中风俗人情,相谈甚欢,不觉已是日暮。
  送别了老者,卫鞅感慨万千,秦人如此气象,虽是危机重重,却时刻不忘复兴大业,时刻不忘求变图强,仅此一点,便是山东六国所望尘莫及的。然而卫鞅毕竟谨慎持重,并没有因为这短短几日的探勘情况就草草定论,秦国上下,是否都如秦公和老者这般,还需假以时日,方可知晓。
  沿渭水西行,一路之上的情形与郑邑周围相差无几,又过旬日,来到了泾水与渭水的交汇之处。渭水起自陇西大山,经雍城、郿城一路向东,经郑邑、武成、阴晋,汇入黄河,是秦川大地上最大的一条水脉。西周立国,关中之地便被大量开垦,渭水流域也便成了关中最为富庶的地区,然而历经数百年之后,土壤沙化,盐卤聚集,渭水便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倾泻而下,一片混浊。
  泾水虽然也是起自陇西大山,却是从山脉北源而起,自西北向东南,穿过义渠国的领地,流经秦国云阳,最终汇集到渭水之中。泾水流速缓慢,水流清澈,在泾渭交汇处,便出现了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泾渭交汇处的西北方,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咸阳。
  卫鞅行到此处,仔细盘算一番,栎阳近在咫尺,既已入秦,不去国都栎阳踏勘一番,只在乡野闲逛,似乎也是不妥,况且临行匆忙,所带盘缠已经耗费过半,若不去求贤馆录名,接下来的踏勘之旅,怕是要乞讨度日了。
  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先去栎阳看看情形,虽然去年救师入秦,到过一次栎阳,但是大多数时间都被严密看管,不能自由行动,除了狭小简陋外,对栎阳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国都气象,也是一国气象的代表,此次需得细细踏勘才是。主意已定,卫鞅便转向北行,直奔栎阳而来。
  有诗叹曰:。
  天下形胜数关中,奈何民困府库空。
  若无乾坤再造日,何来铁骑出山东。
热门推荐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