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玄幻奇幻 / 法圣商君传 / 第二十一章 景监筹建求贤馆,秦公巧计试贤才

第二十一章 景监筹建求贤馆,秦公巧计试贤才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今年的栎阳与往年大大不同,自从嬴渠梁的求贤令发出,栎阳城内,陆陆续续地开始出现了外地士子的身影。
  秦国国内同样也发布了求贤令,然而收效甚微,只有几家氏族的部分子弟前来登记录名。秦使出发两个月后,最近的韩魏士子,开始零零散散从函谷关向栎阳而来。
  嬴渠梁对于这次求贤,所报的期望还是很高的,虽然他也清楚,以秦国目前的形势,想要求得大贤,难于上青天,然而求贤又是秦国唯一的出路,不得不为。求贤令发出当天,嬴渠梁便将景监从军营中调出,专一负责对来秦士子的接待工作。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食宿问题,秦国真心求贤,必然不能失了礼数。当年秦献公紧急迁都栎阳,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所以整个栎阳城与列国国都比较,无疑是最为狭小简陋的。秦人本不富裕,又与魏国在河西之地连年交战,无暇扩建,所以整个栎阳城连一家豪华的客栈酒店也没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愁坏了景监,狭小的栎阳城已经无处新建求贤馆了,再说工期也已经来不及,最早的士子两个月左右可能就会入秦,临时新建已然来不及。思来想去,只得向秦孝公请命,将驿馆进行一番修葺扩建,改建为求贤馆,仍旧保留对外使节的接待,国内官员入栎阳的,一律改由栎阳令安排,不再入驿馆。
  紧锣密鼓地忙活了一个多月,求贤馆大体完成,后续留了部分馆舍徐徐再建,第一拨入秦的士子便算是有了安身之地。开馆那日,嬴渠梁亲自前来主持了仪式,又亲书了求贤馆三个金文大篆,交由工匠制匾,高悬于求贤馆的大门之上。求贤馆虽然依旧简陋,然而在小小的岳阳城内,其气派却是仅次于栎阳宫的存在了。
  战国时期,普通民众的生活都颇为艰苦,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肉食是只有贵族才能时常享有的生活,普通民众能够一日两餐吃饱已经是极大的幸运。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士子,嬴渠梁不惜重金,从各地购买了一批新鲜活羊,养在栎阳城外,他要确保士子们每三日便能吃上一顿羊肉,也算是聊表了一番敬贤之心。要知道就算是嬴渠梁,也没有如此高规格的伙食标准。
  一应事宜初步准备妥当,第一拨的三五个士子,也已进入栎阳城内。韩魏距秦国路途不远,所以率先便来到了栎阳。对于久处中原富庶之地的韩魏士子来说,栎阳的简陋,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之外。不过此次前来的几个韩魏士子,都是农学之士,修学修行,多在乡野之地,倒也不是太过计较。景监亲自迎接并安排了一应事宜,将名册报到了嬴渠梁处。
  转眼一个月即将过去,又断断续续地来了十来个士子。最早来的那几个士子等得有些不耐烦,栎阳简陋粗朴,不几日便转了一个遍,终日闷在求贤馆终究有些寂寞,便纷纷询问景监,到底何时能够授官任职。
  景监也在为此事犯愁,如何授官任职,秦公并没有明言,自己与秦公多次讨论方略,也没有确定下来。眼见得再拖延下去,有些士子还没等到考校任命,怕是就要离开秦国了。一番好言安抚后,景监又一次入了栎阳宫,将求贤馆的情形详细汇报了嬴渠梁。
  连日来的讨论让嬴渠梁的心中开始逐渐明朗起来,是时候做个决断了。如今景监呈报,士子们已经开始不耐烦,继续拖延下去,求贤怕是要毁于一旦。待景监说完,嬴渠梁讲出了自己的谋划。
  “秦国求贤,必求真贤。若来人便用,便是滥权坏政,恐不得其利,反为其害。然孰真孰假,孰优孰劣,难以一言尽知。寡人思虑已久,此中关节便是如何考校。”
  “秦公之言甚是,然如何考校,景监未有良策,还请秦公示下!”景监自然也明白此中的关键,只是如何铺排,却毫无头绪。
  “依寡人之见,百年间士子卑秦,对秦国情势更是知之甚少。若仅凭士子们所修学业而授官任职,恐怕多有张冠李戴之举。为今之计,首要便是使入秦士子尽快熟悉秦国情势,然后各出策对,以述治秦之策。再以治秦策论之优劣,以定官爵职守。景监以为如何?”
  “秦公一言,顿开茅塞。如此铺排,既能令士子们一展所学,又能人尽其才,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士子们心服口服,不至于非议秦国用人不公。景监这就去办。”景监略加思考,便肯定了秦公的谋划。连日的讨论,已经涉及到这一部分,只是没有一个好的主意,如今秦公抽丝剥茧地一一说明,事情便骤然明朗起来。
  “景监莫急,来日寡人亲去求贤馆,以示郑重。”嬴渠梁打断了火急火燎的景监,又安排了一番,景监便出宫先行准备去了。
  秦公亲临求贤馆的消息传出,不耐的士子们终于安静了下来。一夜过去,秦公早早地来到了求贤馆。十几个士子们陆陆续续聚集在了求贤馆的庭院之中。见秦公已经恭候多时,心下不免都有些歉意,一时间都在等秦公开口。
  “诸位贤才远行入秦,旅途艰辛,嬴渠梁在此谢过诸位!”说罢深深一躬,大礼相谢。士子们纷纷回礼:“谢过秦公!”
  “嬴渠梁求贤之诚,诸位贤才当有体察。然如何授官任事,嬴渠梁踟蹰日久,未曾决断。究其根由,皆恐屈就大才,诸位所学各异,若仅以学问论之,恐难尽其才。”嬴渠梁又是一礼,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嬴渠梁于求贤令中早有所言,求贤何为?求强秦之计也。诸位虽皆满腹经纶,然于秦国情势,恐知之甚少,若各以所学治秦,恐有南辕北辙之虞。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士子们有些迟疑,一时间不知如何作答,相互窃窃私语了片刻,方才渐渐觉得秦公之言,皆是实情,并非虚应故事,便三言两语地附和起来:“秦公之言有理。”其中一个士子问道:“不知秦公有何策应对?”
  “既然认同嬴渠梁所言,足可见诸位皆实心用事。嬴渠梁今有一策,请诸位静听。自今日起,秦国上自宫室,下至乡野,皆向诸位敞开,任由诸位贤才访查踏勘,时日不限。若得秦政之失,皆可献策以解。每月朔日,嬴渠梁定亲来求贤馆,公开试策,以定官爵职守。诸位以为如何?”
  院中又是一阵窃窃私语,列国求贤者多矣,如此求贤者,却是闻所未闻。然而细细想来,秦公之言却又难以辩驳。士子们扪心自问,对于秦国,自己真的是连皮毛都不了解,今日若是果真试策,除了泛泛空谈,怕是拿不出任何实用的对策。
  纷纷议论了又一顿饭的光景,终于有几个农学士子率先站了出来:“秦公所言,确是实情。我等虽修农学,然于秦国土地、天候、民众、官署等情形,知之不详,仓促论策,恐误国事。我等愿入乡野,踏勘一番,再定行止。”修习农学的士子们大多务实,这几个士子便是最早入秦的韩魏士子,既然选择修习农学,早已是家道中落,些许探勘之苦,并不在话下。
  “诸位高义,嬴渠梁再度拜谢!”嬴渠梁对着这几个农学士子深深一躬。“诸位贤士,既允嬴渠梁之策,便请录名在册,请景监将军安排一应事宜。”
  几位农学士子一一回礼,在景监处录了姓名,领取了一方文书,上书士子姓名和日期,另外每人配发两吊秦半两,以供路途之用。若所用不足,还可凭文书每月往各郡郡守处领用。登记录名完毕,几位农学士子回馆驿收拾了一番行囊,便纷纷出发了。
  余下的学子们见状,也都纷纷前来录名登记,最早前来的这十几个学子,所修之学,多为实用之学,或农或工,或水或兵,故而都对秦公试贤之策能够快速认同。嬴渠梁并没有着急离场,而是等士子们一一录名完毕,方才返回栎阳宫。
  今日之行,让嬴渠梁心中有了底气。士子来秦,一方面看的是自己的求贤诚心,另一方面便是图谋建功立业,今日定策获得了士子们的一致认可,证明自己的方略没有错,也证明这批士子们还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
  和景监一番计议,决定将今日试贤之策定为长策,刻简颁行,如今燕、齐、楚、越的士子大多可能还在路上,再有士子前来,便用此策一一试之。除此之外,五路特使携带者秦公令也已出发,向各郡郡守通报了求贤馆试贤之策,要求各郡配合并照顾士子。命令继续下发到各族族长,整个秦川大地,都为了这次求贤动了起来。
  整整一个五月,又有十几个士子来到栎阳,按照既定方略,一一安置妥当后,前往秦国各地踏勘而去。转眼便是五月底,第一批踏勘秦国的士子们,大多已经返回栎阳,经过几日的整理,一卷卷治秦策论便纷纷交到了嬴渠梁的面前。
  六月朔日,嬴渠梁在此亲赴求贤馆,这是第一次正式的策对,也是检验第一批入秦士子的真才实学的日子。那些尚未成行的入秦士子们,便都留下来,等看完这次策对之后,再去踏勘。
  准备策对的士子们都领教了秦公的勤政,便都早早起床,收拾停当后静候秦公前来。嬴渠梁本就兴奋,在卯时初刻准时出现了求贤馆,只是此次的士子们都已到齐,不用再等了。
  嬴渠梁上前两步,深深一躬到地:“诸位贤才不辞辛劳,深入秦国乡野,嬴渠梁不胜感激!”没有等士子们回礼,嬴渠梁直起身来,压了压手,继续说道:“诸位贤才之策,嬴渠梁已经一一拜读,今日公开试策,但为公正,嬴渠梁但有偏私,诸位尽可弃秦而去,请诸位共鉴!”
  “秦公高义!”士子们齐齐喊道。
  士子们按照递交策论的顺序,在庭院中站定,那些围观的士子们散列两侧,静候嬴渠梁开始策对。嬴渠梁没有太多寒暄,便宣布策对开始。
  第一个递交的是一个水家士子,一个月来,沿渭水西行,一路踏勘了渭水两岸的地势水情,返回栎阳后,拟定了一卷《渭水之利未尽论》,细数了渭水沿岸的灌溉情形,认为渭水两岸已灌溉区域十无一二,若大兴水利,定能使渭水两岸皆为千里沃野。
  嬴渠梁待士子说完,拱手为礼道:“先生之论,实乃千秋长策,然以秦国国力论之,今日却难以施行,秦国国力羸弱,西有戎狄之祸,东有强魏压境,此时大兴水利,恐难以为继。嬴渠梁敢请先生留秦,待秦强大之日,必用先生长策!”
  “秦公所虑,非在下能谋。然我水家,志在平息水患,开辟沃野。今日秦国,实难大兴水利,在下纵然留秦,亦恐无益,不如早去。他日秦国强大,必念秦公之诚,再入秦国!”士子婉拒了秦公的挽留,意欲离秦,再寻水患之所一展所学。
  “先生志在苍生,嬴渠梁不敢强留。然先生之策,嬴渠梁定铭刻于心,他日相请,还望先生莫要推辞!景监,赠先生百金之资,以为盘缠,秦国贫弱,望先生勿以礼薄为怪!”
  “秦公何出此言,在下暂且告辞,他日但有所召,虽千里必来,以报秦公礼遇之恩。”士子深深一礼,辞别了秦公。
  “大才在侧,奈何秦国贫弱,何其痛哉!”嬴渠梁目送这位士子出了求贤馆,悲叹一声,方才继续策对。
  十几位士子一一策对完毕,愿意留下来的只有八位,却没有一位有政务大才,一番分说,嬴渠梁将他们安排在了各郡的郡丞之位,分管所学之职司,倒也算得上人尽其才。不愿留下的几位士子,依水家士子之例,一一赠与盘缠路费,礼送出秦。
  策对完毕,已过日中,尚未踏勘秦国的士子们见秦公如此勤勉,如此周详,又如此公正,纷纷心生敬意。用过午饭,便纷纷启程,奔赴各处。
  有诗赞曰:。
  真金犹然需火炼,真才何惧策试贤。
  大才在侧难为用,英雄奈何叹徒然!
热门推荐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