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玄幻奇幻 / 法圣商君传 / 第二十章 求贤令震动天下,感卫鞅决意入秦

第二十章 求贤令震动天下,感卫鞅决意入秦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卷求贤令,嬴渠梁反复琢磨了三日,方才一挥而就。
  在只有重臣的朝会上,嬴渠梁让景监宣读了求贤令全文:“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景监越读越慢,越读越觉得沉重。列国求贤在春秋战国之世并不罕见,然大多流于表面,无非表明励精图治之志,许诺高官厚爵而已,像这样历数先祖过失的求贤令,从未有过。不仅大大违背了孝道,也有失国体。
  首先站出来反对的,便是甘龙、杜挚等一班文臣,若是此令一处,必为天下耻笑。西周以礼治天下,嬴渠梁的这卷求贤令,大大地乱了礼法,所以出奇一致地反对。
  嬴渠梁待众臣说完,方才缓缓开口道:“诸卿静听寡人一言,求贤令中所言,可有一字虚言?”
  一般文臣面面相觑,无可反驳,求贤令中所言,句句实情,并无一字虚言,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大殿之中一时间鸦雀无声。
  “诸卿既然认同求贤令中所言,并无虚言,便无不妥。穆公霸业煌煌,四世内乱亦是实情,无须刻意隐瞒。求贤为何,乃为秦国富强,若不以诚相待,贤士安肯前来,若无贤士,求贤令便是一纸空文。”嬴渠梁说得很缓慢,却很诚恳。
  “诸卿觉此文有辱国体,不敬先祖,然正视秦政之失,方有秦政之变,秦国之强。若一味文过饰非,巧言掩饰,无异于讳疾忌医,亡国之日,只在早晚而已。他日国家沦丧,社稷不保,乃耻辱之最也!与国家存亡相较,诸卿尚以求贤令为耻否?”
  众臣默然低头,秦公之言,句句皆是正论,若求贤不成,社稷不保,一卷求贤令何足道哉?若诚心求贤,终成正果,他日秦国强大,此求贤令便是首功。沉默了片刻,嬴虔、景监率先答道:“秦公之论,正道之行,臣等拥戴!”
  甘龙也已想明白了,秦公求贤的决心是决然无法动摇的了,既然如此,硬顶已然无益,只是此文一出,自己主政上大夫的位子,还能不能坐稳,恐怕只有天知道了。然而自己的家族与秦国已经连为一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若果真能使秦国强大,自己又有什么理由反对,何况是否有乾坤大才来秦,尚是未知之数,又何须在此时与秦公发生龃龉。
  思谋已定,甘龙也随声附和道:“老臣拥戴。”见甘龙明确表了态,一众文臣们虽然大多还没有完全想通,但是深知以甘龙的老谋深算,若不是思谋周全,定然不肯轻易表态,便纷纷附和。
  求贤令既已确定,便决定启耕大典之后,向天下发布求贤令。秦国采用的是颛顼历,以九月为末月,十月为首月,此时已过冬至,已是新年伊始,然而此时的天下,依旧奉行着古老的传统,窝冬使节除了祭祀外,是不宜有大动作的,于是才将发布求贤令的日子定在了启耕大典之后。
  因为秦国历法的特殊性,秦国的启耕大典一般定在立春这一天,其他诸侯通行的是夏历,以十二月为末月,正月为首月,往往将启耕大典定在春分这一天。这是嬴渠梁继位后的首个启耕大典,便显得格外隆重,除了宣布更元以外,祭祀社稷的仪式也是格外隆重,而在嬴渠梁心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向天下发布求贤令。
  走过一应常规祭祀仪式之后,嬴渠梁召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这是一个百人队,却不仅仅是普通的百人队,而是自冬至大朝后仔细遴选的一百个特使,个个精明能干,没人背上一个巨大的包袱,里面携带了十卷求贤令全文,预备向天下列国同时发布求贤令。
  嬴渠梁一声令下,这队特殊的使者便整齐划一的出发了,出了函谷关,这支队伍分作每十人一队,向洛阳王畿、齐、楚、燕、韩、赵、魏、越、宋、陈、卫等诸侯国分路而进,沿途向重要的城邑、学馆散发求贤令。不出三个月,秦国的这卷求贤令,便在整个华夏大地上散布开来。
  如此大的动作,自然是要引起诸侯的注意的,然而在读了秦公亲书的这卷求贤令后,列国君主却是出奇的淡定。纷纷戏称秦公怕是失心疯了,如此求贤令,除了有辱国体、贻笑天下外,看不出有何高明之处,用得着如此大肆铺张吗?
  然而令诸侯,特别是魏罃意想不到的是,函谷关外,竟然陆陆续续地有了学子的身影。已经接管函谷关快一年的魏国,此前除了商旅和使者,函谷关一个月也遇不到一两个士子,但是仅仅六月一个月,便有二十几个士子,从函谷关进入了秦国。密报传来,魏罃开始有些纳闷了,秦国的这卷求贤令,竟然破了百年来士子卑秦的传统,真是奇哉怪也!
  秦国广撒求贤令的时刻,正式卫鞅操劳公叔痤丧礼的时刻,此后为师守陵,消息自然不比平时灵通。及至从公叔府逃出生天逃到洛阳,已是七月份了。此前的卫鞅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逃向曾经最为鄙夷的洛阳来避祸,然而时事往往便是如此的讽刺。
  洛阳王城雄伟异常,尽管已经年久失修,高大的城墙已有残破之像,然而依旧掩饰不了曾经的辉煌。这个象征着天下至高无上的王权的京畿之地,如今仿佛汹涌怒海中的一艘残破巨轮,除了气势尚存,却不知会在哪一个浪潮下倾覆沉没。
  刚刚落脚的卫鞅,便发现这个古老的王城中,人们纷纷议论的都是同一件事,那便是秦国求贤令。这卷在洛阳国人看来大逆不道、玷污先祖的求贤令,成了洛阳国人茶余饭后揶揄、消遣的对象。
  能够引起如此轰动的文章,勾起了卫鞅的好奇心,辗转数日,卫鞅终于看到了秦使留下洛阳的其中一卷求贤令,当他一口气读完秦国的这卷求贤令时,卫鞅被震撼了,但是一时间却理不清自己究竟是如何被震撼到的。
  卫鞅本就记忆力超群,一遍读完,便已牢牢记住,归还了竹简,卫鞅回到了落脚的客栈之中,仔细地回味着这卷求贤令,越想越震撼,越想越兴奋,仿佛看到命运向自己打开了一扇大门,指引着自己的未来。
  冷静下来,卫鞅开始仔细分析,秦国的这卷求贤令,在没落的周王畿,固然只能沦为笑柄,因为他们都读不懂,卫鞅甚至觉得,此时真正能够完全读懂这卷求贤令的人,天下除了自己外,怕是只有老师鬼谷子了。
  有抱负的杰出士子,能够从此文中读出秦公求贤的迫切之心,读出秦公求贤的开放心态,还能读出秦公求贤的赤诚之意。然而卫鞅从中读出的,却是秦公的如海胸襟。
  西北义渠为患,河西函谷尽失,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秦公心心念念的,不是如何度过难关,而是恢复穆公霸业,其志向之远大,天下诸侯无出其右者,此为一;历数秦国内乱误国,正可见秦公之坦荡磊落,知错必改,非真豪杰不能为,此为二;为强国而求奇计,不拘泥于流俗,不受制于陈规,可见秦公眼光之独到,思虑之深远,此为三;与之分土一句,更是显出秦公之胸襟,远非常人所能及,自古君王求贤,尊官尚且吝啬,何谈分土而治?此为四。
  有此四点,卫鞅从最初的震撼,慢慢变成了一种认同,一种渴思,一种仰慕。神交已久的知己之感,不禁油然而生,想到激动处,拍案而起赞道:“真乃千古一卷之雄文也!秦公胸襟,图霸小矣,当王天下!”自己无数次预想过的贤明君主,也不过如此而已,甚至自己从来没有敢想过,今生还能遇到这样的君主。
  少年修学,游历诸侯,列国情势大多了然。尤其仕魏数年,对魏国官场的污浊混乱,对魏侯的酷好权谋,更是体会极深,倘若魏侯能有秦公的一半胸襟抱负,或许自己便不会离开魏国,或许自己便不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处境。
  回想当年的自己,竟然如此浅薄,受士子不入秦的俗见束缚,竟然没能深入秦国游历,现在想来,恐怕是今生最大的失误。若非这一卷求贤令,此时的自己真的是不知道该往何方,列国游遍,竟无一处容身之地,不觉间想到了老师鬼谷子的遭遇,当年的鬼谷子,恐怕便是昨日的自己吧。
  想到老师,卫鞅突然想起老师的一句话:“天道幽远,不可尽知。蛮夷之邦乃世俗之言,一朝大出,亦未可知!”这句对秦国的谶语,当年的自己并未在意,如今想来,老师对天下局势的判断,远非自己所能望其项背。对老师的思念与敬仰之情,一齐涌上心来。
  感慨一番,卫鞅已经打定了主意——入秦!自己要亲自去秦国看看,亲自去看看这个秦公。当年救师入秦,虽与这个比自己还要年轻几岁的秦公有过一面之缘,然而彼时无暇多顾。如今虽然见了这卷求贤令,然而欺世盗名者往往都善于巧言令色,秦公是否真的如自己从求贤令中读到的一般,只有亲自去了秦国,才能确定。
  既然决定了方向,卫鞅便没有耽误,如今已是七月,入秦士子们纵然远在越国,恐怕也大多赶到了栎阳,自己明日便动身。想到老师,多年来只是偶有书信,如今情势紧急,已经来不及亲自回到鬼谷岭向老师请教。连夜修了一封书信,托店家转乘当年与较为熟稔的同窗,由他转呈老师,信中向老师简要地描述了这一年来的诸般遭遇,以及自己入秦的决定和评判。
  这个同窗现在韩国任个闲职,专一负责对鬼谷岭的联络,出山的鬼谷门弟子,都有收集最新文章著作、法令典籍的惯例,如今便是此人担任这个重担,书信往来自然也由他一并处理了。卫鞅封好书信,安排好一应事宜,只待天明,便要西行入秦。
  有诗赞曰:。
  千古雄文求贤令,梧桐参天唯见影。
  庸人浅薄多贻笑,却得凤凰向西行
热门推荐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