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玄幻奇幻 / 厚重河南 / 03 方城古丝绸之路的物质基础

03 方城古丝绸之路的物质基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点开百度,输入方城和丝绸之路,出现最多的是佛沟摩崖石刻与丝绸之路的联系,而存在于方城的XJ胡杨柳或说馒头柳,也是方城丝绸之路源头的佐证。
  实际上,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还不足以证明方城就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打开了方城丝绸之路的信息库。当这一发现公之于众时,人们才突然发现,原来方城存在着很多很多的丝绸之路的信息,比如存在于汉画像石里的胡人画像、大调曲子所用的八角鼓,等等,都带着西域的气息,而这些,是中原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而最最重要的,是人们发现了丝绸之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丝绸,它最原始的提法缯,就源于方城。现存最早有关纺织技术的记载见于《周礼·考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古代纺织品丝、麻的练染工艺,它虽然没有记述丝绸的源头在哪里,但几乎所有的中国权威文献,包括现代的《中国大辞典》、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都把丝织品统称为缯。马王堆汉墓中的木牍,也称丝绸为缯。直到现在,缯仍是丝织品的总称。接下来的问题就顺理成章了,既然方城的确存在着一个缯国,遥远的丝绸之国存在于方城也就自然而然。
  回望,总能唤起一些消沉的记忆,发现,自然膨胀起萎缩的自信。
  当发现了这诸多的历史记忆后,方城人开始向外界讲述丝绸之路源头的故事—一个迟到了的古老故事。
  方城是缯绸的发源地
  探源丝绸之路,少不了要说丝绸,因为在久远的过去,西域及其他外邦认识中国,是从丝绸开始的。因为丝绸,他们把中国叫做“丝国”。
  中国丝绸到底产在哪里,历史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实际上,如果硬是框定一个丝绸的原点,也不太可能,同时也没必要。但丝绸之路的源头大致可以最终确定,因为要成为丝绸之路的源头,必须具备至少三个条件:发达的交通;丝绸产地;生产力比较先进。
  依照这三点,方城都相当吻合。
  按照历史记载,夏路之一条,就经过方城,而且按地望来说,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必经之地。重要的是,方城不仅曾是桑蚕之乡、丝绸之国,而且在有汉一代生产技术相当先进,社会经济也很发达。
  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宣山,沦水出焉……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附,名曰帝女之桑。”宣山就是现在的鄂山,位于方城相邻的泌阳(西汉时置比阳,属南阳郡,1965年划归驻马店)。另据《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广异记》曰:“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阳鄂山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到十五日成,或作白鹊,或女人,赤帝见之悲恸,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这里的居桑树之赤帝女,就是《山海经·海外经》中“跪据树欧丝”的蚕神或桑神,也就是“帝女桑”之“天帝的女儿”。东汉张衡《南都赋》中也记有“帝女之桑”。荀子在《赋篇》这样记述蚕神“此夫身好而头马首”。
  这与方城有关蚕神的记载一致,以前方城拐河、四里店一带蚕坡上均设有蚕姑奶奶庙,蚕农敬奉的蚕姑奶奶就是一马首人身的少女。当地传说蚕姑奶奶是高辛氏之女,其父为邻人劫走,其母发重誓,谁将丈夫找回者以女妻之。其父所乘之马将其找回,其母食言,杀马晒皮于庭中,其女经过时被卷上桑树,化而为蚕,遂成蚕神。
  打开历史典籍,一个没有疑问的事实是,缯国是缯绸的发源地。已故著名学者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缯地,有大面积的桑柞麻类,盛产蚕丝。曲烈天性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作和改良工具,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用蚕丝捻丝织成了鱼网,用蚕丝制成弓弦狩猎,织成丝绸作裳。桑麻丝织品称“缯”是蚕蛹丝絮组合的象形文字,成为缯人部落图腾之形象。
  “西周时期,缯国丝绸业产量、质量均居列国之冠,虽是小国,但有山林柞茧,城内谷粟仓禀裕实,商人将上乘丝织品销往列国,经济异常繁荣。”对缯国有过深入研究的HEN省作家协会会员苏玉熙先生说。
  谈到丝绸,有一段不容忽视的历史。据《方城县志》记载: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楚军经邓国讨伐申国(今方城县境内,原是周幽王岳父申侯的封地),楚军一鼓攻下,旋即挥师北上取缯国,楚文王在此设县,将申、缯纳入楚国版图,并把缯国国君之品秩由侯爵升为公爵,赐阳城公。
  缯绸成为皇家专用品的记载,当见于《国语》,其上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八国之师伐楚到阳城,取缯绸向周室进贡。
  “缯绸为苏沪湘绸之母,古丝绸之路的‘国品’。缯国归楚后,由于楚国对丝绸业的重视,将缯绸生产技术推广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楚国丝织、冶铁、髹漆三大经济支柱。到了西汉时期,方城拐河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丝绸产区。据《南阳蚕业志》载,方城县拐河镇、南召县云阳镇、鲁山县镶河三足鼎立的茧丝绸集中产区,尤以拐河为最,有南召、鲁山养蚕,拐河缫丝织绸赚钱之说。西汉时,方城拐河缯绸已名闻遐迩,加上距洛阳较近,因此成为古丝绸之路的专供产品。”苏玉熙先生说,“张骞出使西域后,由他派往各国的副使陆续与各国使者回国,与大汉结好,开通以丝绸为代表的贸易往来,一直到唐宋的一千多年间,古丝绸之路异常繁荣。因此说缯绸成就了古丝绸之路。”
  实际上,《南阳府志标注》对此也有记载:丝绸则以方城为最,当时蚕茧产量巨大,到处可闻框轮飞转的声音。织机上万张,丝绸庄行近百家,日进二十万银。清《河南通志》载:裕(方城也叫裕州)召设绸卡,裕州拐河分卡为最重。此绸行销最远,乃于内蒙古、俄等地。
  到清光绪年间,境内柞蚕养殖进入繁盛期。据《上海丝绸志》记载:四川和山东、河南、湖北以及关外所产的土丝(黄丝、柞蚕丝,即野蚕丝)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皆已开始外销。清光绪十九年(1893),柞丝绸已销往俄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原籍苏州、客居上海的“久成”绸庄经理庞藻在拐河收购10万两银丝绸经上海出口欧洲、美洲。宣统年间,境内年放养蚕籽量高达万斤,上海、BJ、张家口商人云集拐河街,形成柞丝绸贸易中心,总揽收购河南柞丝绸,拐河成为HEN省内最大的柞丝绸产品集散地,远销美国、日本、瑞士等国。民国初年,方城产“双手”牌、“单手”牌柞丝绸成为国际市场抢手货,最高年份输出量达20万匹。
  其时,庞藻在方城设庄立行,投资订货,转销出口,一次预付本银就高达5万两,上海客商江少兰也在拐河设立“大丰”丝绸行,他们大搞丝绸垄断,推行信贷,每年贷出白银数百万两,定购丝绸,一次装运柞绸就达30万匹。河北商人王同三则在许昌设立中转站(行),经内蒙古销往俄国。至民国初期,拐河镇境内拥有织机7000张,丝绸行64家,年销20万余银。拐河柞绸水色呈乳红,质地柔软,随光变色,深受外商普遍欢迎。外商验看绸子优劣,主要以夹进拐河绸的数量而定。
  1915年,方城独树生产的加宽本色素茧绸代表上海协纶缫丝公司参展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之后,拐河生产的“单手”牌、“双手”牌柞丝绸仍在欧美及东亚市场上俏销,拐河从此有了“小上海”的雅号。
  由是可知,方城在近五千年来的历史中,一直与丝绸生产和丝织技术密切相关,不仅是丝织技术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河南境内优秀丝绸产品的出产地,这里的丝绸产品以其独特品质,影响着我国丝绸文化的发展,为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代方城生产技术比较先进
  一业的繁盛,必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方城,尤其是有汉一代,这一点尤其突出。
  纵观方城发展史,大致可以理出这样一条线:险要而特殊的地理位置—门户之路—先进的农业文明—先进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先进的文化和文明。
  当迁徙不定的东方民族逐渐稳定在水草丰茂、土地肥沃的中原大地后,便开始了加速前行的脚步,这一步比之从前可当千年。
  于是,很快有了铁器,这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商代。到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铁冶炼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开始铸造铁器,出现了铁农具。到了战国时期,冶铁业已经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据史料记载,明确可查的铁矿就有三十几处。北至辽东半岛,南至湖南、四川,东至山东,西至甘肃,包括当时七国的主要地区都有铁器出土,而且铁器产品的种类较多,除农具之外,有斧、锯、锥、锤、刀、凿等手工工具和甲、杖、剑、戟、刀、矛、匕首等兵器,还有日常用具等。
  战国时期,铁的冶炼设备有炼炉、皮囊、铸造范等。当时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有齐国的临淄、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赵国的邯郸等,而楚国和韩国是生产铁兵器的重要国家。当时出现了块炼钢,所谓“宛钜铁钝,惨如蜂虿”,是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武器。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西域商道,开辟了丝绸之路。随其出使西域的,除著名的丝绸制品外,还有西域各国企盼已久的铁器以及冶铁和凿井技术。
  “南阳的冶铁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史书上多有记载:南阳太守杜诗创制水排(即水力鼓风炉),加大风量,提高风压,增加风力在炉子中的穿透能力,提高了炉温和冶炼效率。就在杜诗制作‘水排’以后约二百年,堵阳(今方城)人韩暨又对‘水排’做了改进和推广。韩暨时任监冶谒者(负责冶铁、铸钱的官),设计制造机械,置于长流河水中,用水力鼓风,工效提高三倍。”方城县旅游局华云杰副局长说。
  华云杰说,NY市区的汉冶村即为汉代的四大冶铁中心之一,在方城赵河镇发现还有官办的冶铁所遗址。方城赵河古冶铁所遗址位于张骞封侯地博望古城附近,考古工作者在那里发现有汉代冶铁炉型6座。这种铁炉容积小,呈缶形,温度可以集中;挖入地下成为地炉,散热少,有利于温度升高;炉下部作“缶底”状,是为了便于装料搅拌。赵河古冶铁所以铸造铁质农具见长,时至今日,赵河镇古冶铁所附近的村民仍以铸造为生,主要制造农具及农用机械配件。
  这足以说明,古方城冶铁技术很高,张骞带往西域的冶铁技术应当也源自方城。
  实际上,让方城之路成为丝绸之路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路。比如当时的夏路,就贯穿方城全境,它同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北通中原诸国的交通要道。毫无疑问,它为推动缯国和以后各个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是西汉时期方城丝绸的重要通道,正是通过“夏路”、“缯关”,缯地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西安,走向西域等地。
热门推荐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