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玄幻奇幻 / 厚重河南 / 02 缯关彰显着方城的久远历史

02 缯关彰显着方城的久远历史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探究古缯国,不能不提到缯关,它关乎缯国的地望,也关乎现代方城的久远历史,或说方城的根。方城,在以前的文献记载里特指古长城,现代方城是不是从“方城”而来,或者说长城是因为这个方城而得名?
  人们一般认为,因楚国在“夏路”经过古缯关北部隘口最险要的地带筑有方形小城,用以屯兵戍守,故天下多以“方城”代称长城和关塞。因此,历史上“方城”在《左传》《国语》《战国策》《汉书》等史籍中多有记载。所以,有必要先追寻一下方城的由来。
  2009年10月底,在方城旅游局副局长华云杰、方城文物局负责人李迎年先生和方城县文史专家贺金峰先生的陪同下,我来到方城北部的古缯关实地察看。它确实是一个险要的所在,两山夹峙,其间蜿蜒着一条小路,楚长城就横亘在这峡口之上,但如今,长城只能依稀看到,一个明显的标志是HEN省人民政府立的标志碑,其上镌刻着“大关口楚长城遗址”字样。而大关口就是通常所说的“缯关”。紧挨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有一数百平方米的方台,李迎年先生说,那就是古“方城”遗址。
  沿着楚长城遗址,我们发现,在楚长城遗址层上,很明显地层叠着炭灰,在几千年的岁月里,它顽强地存在着,昭示着曾经的历史存在。贺金峰先生是个勇于探究的人,他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下九塞之一的“方城”古塞及楚“方城”整体建制与遗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其中申、缯古国封地北部呈东西走向的楚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因在古缯国北方,是楚国北通中原诸国的交通要道,而隘口又是西南诸国北通中原必经之路的重要关塞,故称为“缯关”。他认为,楚方城是中国楚长城申、缯古国北部、东部、西部长城的通称,“缯关”是中国楚长城中申、缯古国封地北部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楚文王在自己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88年)冬天,率军“过邓,伐申”,将申之封地据为己有。之后,为实现“我有蔽甲,欲以观中国之政”的政治意愿,在申、缯古国封地北部、东北部,凭借伏牛山和桐柏山的天然隘口,依势构险,置关建塞,修筑长城、城邑,以阻塞“夏路”,与中原诸侯抗衡。
  楚国凭借缯关与北方大国抗衡
  “缯关”,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四年》中:“楚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贺金峰认为,目前已发现的古缯国境内的“缯关”,是方城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杨楼乡境内的走马岭楚长城遗址、关山楚长城遗址、七里岗楚长城遗址、方城古城邑、方城夏路遗址等共同形成的古缯国北部关塞的总称,主要由独树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楚城长城遗址,走马岭楚长城遗址,转山、关山楚长城遗址,夏路遗址,方城古城邑遗址和七里岗楚长城遗址组成。
  大关口楚长城遗址在方城县独树镇中信庄村黄家门自然村东西两侧山坡上,呈东西走向。大关口处是一条古驿道,北接昆阳,南抵方城。
  位于方城县城东北部的“古方城”遗址,紧临夏路,是管理南来北往货物的重要关塞和军事战略要地。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很多重要的事件。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八国大军讨伐楚国,其时的齐桓公正是霸气冲天,他已经“北伐山戎、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实际上,齐桓公自公元前679年称霸起,中原的郑、宋、许、陈、曹等国相继与齐结盟以免挨打。而这时南方的楚国之所以敢与之争雄,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方城这天然屏障的护佑,它让楚国进可攻、退可守,赢得了战争的主动。
  公元前656年,齐国击败蔡国后,屯兵昭陵(今漯河一带)。楚国派外交大员屈完到边境上和齐国谈判,齐桓公与屈完同车观阵,当齐桓公用“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威胁时,屈完不卑不亢、柔中带刚地说:你如果真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恐怕你不太容易拿下吧。齐桓公也是聪明人,看方城之险,料想一时难以拿下,只得偃旗息鼓,罢兵言盟。随后,两国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昭陵之盟”。
  历史上发生在方城的另一重大战事是公元前557年的“湛阪之战”。当时,晋军伐楚,晋军与楚公子格在“湛阪”(今PDS市区湛河以北)发生恶战,楚国军队大败后退入“方城”,晋军追到“方城之外”,面对“缯关”无计可施,最后只好撤兵。
  “楚文王在这里修筑长城,显示出他的战略眼光。”贺金峰先生说,“他是在详细察看地形之后,巧妙利用山水形势,既在可通人处修筑长城,又在夏路入关处置关设塞、建城造邑、派兵屯守,所以,当‘缯关’关塞筑成时,长城、城邑、关塞便同时出现了,天下九塞之一的‘方城’便已经产生巨大的防御功能和威慑力,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楚文王才敢在‘还年伐邓’。因此,我认为,古‘方城’是与长城、关塞同时出现的,只是由于‘方城’正处于中原‘夏路’进入楚国的咽喉部位,中原各国使者进出楚国必经此地,所以,‘方城’很快便名扬天下。”至于作为行政单位的“方城”,《魏书·地形志》中有记载:“襄城郡,领县九:方城(有赭阳城、七石山)……建城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置,景明末(503年)罢。郡置戍,永熙二年复,领县二(赭阳,北方城)。”由此可以看出,北魏时期,已经有方城设置,并且曾经存在过南北两个方城。
  这样,两个方城之间就有了两条古驿道,南边一条是“夏路”,北边一条就是经保安、砚山铺、独树、扳倒井的古驿道。这两条路,成为方城最重要的古代交通要道,也成为激活经济的通道,这在后面的系列中,我们会专门发掘,此处不表。
  方城八里桥夏商遗址是曲烈的封地缯
  有关缯国或缯地在方城,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实际上打开《辞海》便可明了,其上如是解释:“曾:古国名。1.一作缯、鄫,在今河南方城一带,西周末年追随申、犬戎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战国初期曾国尚存,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2.一作部,姒姓。在今山东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依《辞海》解释,此曾国应为西周时期古缯国。
  “《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少康中兴,传位长子予,封次子曲烈于曾。《通志·氏族略》也载有‘夏少康封其子曲烈于缯’等。然而,夏代曲烈封地的确切地址,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山东苍山有曾国故城遗址,学界有人认为其就是曲烈封地,但其出土文物多为新石器时代和汉代遗物,未见夏商时期遗物,根据偃师二里头遗址特征,山东境内没有发现二里头文化类型遗存,可见山东苍山说缺乏相应时期的考古资料加以印证。”李迎年先生说。
  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的发掘和钻探最新发现,为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也填补了历史空白。该遗址位于方城县城南部潘河两岸,钻探面积40多万平方米,时代为夏商三、四期,与缯国或说缯地存在年代吻合。
  1994年,BJ大学考古系、南阳文物保护所、南阳文物研究所对八里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百余平方米,清理灰坑14座,出土有石器、陶器等一批重要遗物。在发掘报告中有如是记载:“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中,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另有夹砂黑陶、红褐陶及部分泥质陶,制法为轮制、手制。纹饰以粗绳纹为主,其次为附加堆纹、弦纹、云雷纹等,尤其重要的是在一陶片内壁发现有刻画符号,而在另一采集的陶器上有文字发现。器型主要有大口尊、夹砂罐、鼎、豆、花边罐、爵、器盖等。石器中有大量石斧及砺石。另外方城县博物馆曾在八里桥遗址采集到一件异常精美的石钺。从整体看,其文化特征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类型三、四期相似。八里桥遗址,其文化内涵非常单纯,但其遗物遗迹却十分丰富,这为豫西南地区夏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材料。”实际上,这也为研究缯国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2005年,NY市文物研究所对该遗址进一步钻探,并对出土遗物进行整理。钻探结果表明,该遗址出土实物是夏商时期遗物,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文化内涵单一,但是内容却相当丰富。这种面积特别巨大的夏商遗址显然不是一般的行政区划,属于封国一类,而在八里桥遗址钻探考古和发掘中并未发现夏之前任何遗迹,而如此丰富且成熟的遗迹遗物显然不是本地发展演变所形成的,应为外移文化。这正好与曲烈受封于缯的史实十分吻合。
  “另外是出土实物造型美,工艺精,等级高。”李迎年说,“八里桥遗址中出土的卜骨,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器、石钺、玉斧、圆柱形祭祀陶器座和白陶爵等器物,规格极高,工艺精美,这些文物绝非一般人可以享用的。其遗物所表现的先进文化特性,是一般夏商遗址中所没有的。尤其是石钺,它是原始部落中酋长或首领权力的标志物,钺在中国古代是王权的象征,王权有来源于军事酋长统帅之权的一面,因此后来钺逐渐成为权力的象征。而方城历史长河里,在夏代没有人有这么高级别的记载,遗址的最早主人应是曲烈。
  2009年10月底,记者来到方城县博物馆,看到了这神圣的石钺,只见它呈豆青色,有玉斑,通体磨光,体为扁平近方形,平顶,两侧各有四个齿阑,弧形双面刃,刃两端上翘。
  另外最关键的是,八里桥出土器物与偃师二里头文化联系密切。发掘简报中所指出的八里桥遗址总体文化特征上与偃师二里头三期、四期面貌相符合,应是受偃师二里头文化影响,并从中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与曲烈受封,受偃师地区夏代文化影响较大有直接关系。出土实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考古分期看,也与缯国时代相吻合,就整体而言,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夏王朝自禹开始,至桀灭亡,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其间,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传位长子予,予已是夏代第七位国君,次子曲烈封于缯,其封地所反映的文化时代应为夏中、晚期,方城八里桥出土器物的二里头三、四期文化特征与曲烈所处时代相当。另外,少康之前,由于后羿、寒浞之乱,生产力遭到破坏,反映到夏代文化中必然以分‘期’为明显标志,由此推断,第七代夏王予所处的时代文化遗存应定为偃师二里头三期。”李迎年说。
  现在已知的史实是缯为夏代的方国,曲烈是缯国的始封国君,而方城地理位置优越,“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为中原战略要地。有“方城肇于春秋,在《禹贡》豫州之域……《禹贡》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国”,“殷商革命,诗称‘九有’,因夏之制,无所变更”等记载。
  这些与楚长城大关口的缯关遗址等相联系,就成了一种必然—缯国原始封地在方城。实际上,这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1997年7月1日,中国长城学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共同发行“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缯关”邮票一封,其中的“缯关”即方城大关口。由是得出结论,少康次子曲烈的始封地—缯,在方城八里桥遗址。
热门推荐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