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1621之大变革 / 28.陕北,京城

28.陕北,京城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驻守在军渡的小旗是屈华,在刘文景和牟钦登上船后,屈华对跟在自己身后的两个队正道:“今天你们俩留守,我带着另外八名队正去真武山听课。”
  两队正点点头。
  十月份以后,谭良栋就在第三营内部推广讲学,首要任务就是让所有的小旗、队正学会简单的算术和认识基本的常用字,然后逐步推广到每个人。
  对目前的谭良栋来说,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整个第三营上下,只有谭良栋一人懂这些,故讲学的事情全部压在他一人身上。本来谭良栋想请当地的读书人帮忙,但以谭良栋现在的岢岚盗三当家身份,没有读书人敢给他做事。
  不提谭良栋为讲学的事忙里忙外,刘文景在和牟钦渡过黄河后,原本忐忑的心慢慢放松下来,开始琢磨谭良栋交给他的任务。
  在决定让刘文景代自己去府谷见王嘉胤时,谭良栋就让刘文景留意一路上的情况,特别是流民的规模。
  牟钦带着刘文景在吴堡稍事修整后,便直接北上,一天后到了米脂县城。在县城里,牟钦找到自家的联络人,把刘文景介绍了一番,然后说道:“刘兄弟,在往北就是榆林塞了,那里比较乱,路上千万不要乱走。”
  刘文景点点头,在米脂他就感觉到了,陕北的旱灾要比晋西北的严重得多,在路过的田地里,多是大批大批干死的粟杆。
  榆林塞是延绥镇下的一处军事重镇,同绥德一起作为延绥镇总兵的驻地。
  府谷县靠近延绥镇,已经算得上三边地带了。由于靠近边塞,府谷县民风彪悍,盛产刀客,刘文景在经过榆林塞时,便能看到一拨拨背上背着关西大刀的人。
  王嘉胤拉起的杆子离府谷县城有二十里路,离延绥镇的辖区三十里路。刘文景听牟钦说到这个后,咂了咂舌,道:“这离得也太近了吧。”
  牟钦嘿嘿笑道:“刘兄弟,这府谷县,除了县城,外面哪个不拉杆子,要不是离延绥镇近,这县城也是要被人拉杆子的。”
  刘文景等人正走着,突然前面过来一堆人,穿着明军边军的制式军服,为首的人看见,大喝道:“尔等何人?难道不知总兵大人已下谕令,不准男子无事聚在一处?”
  牟钦一看,低声对刘文景道:“这就是延绥镇的边兵。”然后走上前去,带着一脸讨好的笑容道:“官爷,我们是行商,半年前跑到外面做生意去了,这才刚回来,不知道总兵大人下了这号命令,莫怪莫怪。”说完,朝军士塞了一个小包。
  那军士掂了掂小包的分量,脸上出现笑容,摆摆手道:“跑商的啊,既然是不知道,那就免了你们的罪过,不知者不为罪嘛,但下不为例啊。”
  牟钦赶忙应道:“是是是,军爷教育得对。”
  “好嘞,弟兄们,继续巡逻。”
  边兵走后,牟钦脸上的笑容消失,看着离去的军士目中闪过一抹狠光。
  刘文景站在一旁道:“牟老哥,这伙人说话的口音不像是咱这边的人。”
  “他们不是咱这的人,是现在延绥镇总兵王定从别处带过来的。哼,若是咱这的老弟兄,岂会理睬那王定的命令。”
  刘文景不语,这陕北边镇的水很深啊。
  很快,众人就到了王嘉胤的老巢。王嘉胤早年当过边兵,后来不干边兵之后在外闯荡了几年,在陕北一代颇具声名。
  “哈哈,牟兄弟回来了啊,咱的吴游击现在怎么样了?”刘文景离老远就听到王嘉胤爽朗的笑声。
  牟钦迎了上去,也笑道:“王哥,吴游击威风不减当年啊。”说着又指了指刘文景道:“王哥,这是吴游击手下谭良栋派过来的人,刘文景。”
  刘文景赶忙上前,道:“王当家,我代我家谭当家向您问好。”
  王嘉胤摸了摸胡须,笑道:“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规矩,在你们那是叫当家,在我们这,你要按照我们的叫法。”刀客内部,对其首领一般是称呼某某哥,就比如王嘉胤,手下一般称呼其为王哥或嘉胤哥。
  刘文景愣了一下,旋即反应过来,连忙道:“王哥。”
  给刘文景一个小小的下马威后,王嘉胤不再刁难,把牟钦和刘文景带进自己窑洞。陕西和山西一样,都以面食为主,王嘉胤叫人下了两碗面条。
  牟钦说完同谭良栋的交易后,王嘉胤点头道:“爽快人办爽快事,谭良栋既然这么相信咱,那咱也就以诚待人。老牟,就按照谭良栋谭当家的要求,每个月给送过去五百斤盐,质量选最好的,价格还是一斤六分银子。”
  说到这,王嘉胤转过身来对刘文景道:“小刘兄弟,你看怎么样?”
  刘文景对王嘉胤的客气很不适应,回道:“我家谭当家也是这个意思。”
  “哈哈,那就好。面快好了,老牟,小刘,你两一路也累了,去吃点吧。”
  牟钦和刘文景两人离开后,跟在牟钦身边的一个汉子走进来,对王嘉胤道:“王哥,老贼又派人在咱这边巡逻了,有不少弟兄被敲了一笔。”
  “这个事情我知道,老贼心狠手辣,想把我们这些人都给剿了给他作功劳。哼,想得好,真惹火了咱,弄死他!”
  王嘉胤说完了狠话,顿了一下道“你给我联系一下高迎祥、王自用他们,得动一动,不要让老贼的人给碰上。”
  刘文景跟着牟钦来到吃饭的地,用一大海碗装了一大碗的面,浇上汤汁,接过牟钦递过的一大瓣蒜,吃得满头大汗。
  牟钦边吃边聊:“刘兄弟,不瞒你说,我就喜欢吃这个面,怎么吃都吃不腻。以前啊,我跟着你们山西的一些掌柜去南方跑商,天天大米饭,吃得不得劲啊。”
  刘文景吃完了面条,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道:“那是自然,我们当家的说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咱就是吃面长大的,改不了啦。”
  “呦,兄弟你还拽起文来了,不过你说的有道理啊。只可惜啊,不知道这样的面还能吃多长时间。”牟钦说着说着不知想到了什么,突然叹了口气。
  “嗯?”刘文景有些不知所以。
  牟钦擦了擦手,站起身道:“走吧,带你去转转,你这一趟的差事算是完成了。”
  “不再去见见王哥?”刘文景觉得这差事完成得太轻松了,跟当初牟钦跟谭良栋讲的时候那般郑重有些不搭啊。
  “不用了,这几天王哥会很忙,两家的事已经定下来了,就不用再去找他了。”
  王嘉胤确实很忙,现在的三边总督空缺已有年头,作为延绥镇总兵的王定很不想自己头上多一位婆婆,便对陕北流寇实施以剿为主的方略,尽快解决流寇之乱,以免朝廷注意到。王嘉胤正忙着召集各路好汉,看是跟王定怼一场还是先避避风头。
  但王定的这一做法却过于冒进,当时的陕北局势还不到这个地步,而王定的剿灭不仅让更多的流民转变为流寇,也让整个陕西也动荡起来。陕北的流民打不过装备精良的边兵,但还是能跑过的,大量的流民冲进陕南,冲击了原本还算稳定的陕南政局,位于西安的陕西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对王定的擅自行动十分不满,联名上书朝廷,弹劾王定职守不力,引起地方动荡。
  山西方面听闻后,也在后面附议,指责延绥镇总兵王定行为莽撞,大量流寇蹿进山西,引起晋西北动荡。就这样,山西的大员们就把地方不靖的主要罪过推给王定,把自己给撇清了。
  两省官员的联名上书立即引起朝廷的重视,天启皇帝立即召见首辅叶向高,询问其对陕北民变的看法。
  叶向高此时已有六十二岁,对于纷乱的朝堂局势感到有心无力,因此立即建议皇帝做决断,要么剿要么抚,避免朝堂动荡。
  天启皇帝闻言,考虑了一阵后,再召见此时正给自己授学的孙承宗。孙承宗听了內侍转述给自己叶向高的话,也劝道:“当前朝廷最大的敌人是东虏,其次是西南土司之乱,两者乃是外敌,当优先对应。”
  “陕西民变,究其原因乃是缺粮,朝廷此时宜抚不宜剿,否则,一旦作战失利,极易引发地方局势糜烂。”
  孙承宗的一番话极得天启皇帝赞同,叶向高也点点头,孙承宗的话是以大局为重的。
  京师从来没有秘密可言,皇帝同首辅的奏对传了开来,有那政治嗅觉灵敏的人立即行动起来,王在晋就是其中一个。
  半月后,首辅叶向高草拟诏书,天启皇帝令司礼监加盖印玺,对陕西民变做出决定,以抚为主,招安为上,同时严厉申斥了延绥镇总兵王定,令其居家思过半月,三边军务暂由陕西布政使协理,但通篇诏书却对三边总督的任命不提一句。
  诏书下达后,朝堂上也掀起了一股新的人事变动,原本的户部右侍郎王在晋升任兵部左侍郎,协同蓟辽总督王象乾总理辽东兵事。孙承宗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王在晋处理辽东兵事。
  朝廷主抚的诏书传达到陕西时,山西布政使已从王在晋处知道了此事。此时,山西巡抚徐绍吉感染风寒,已不能处理政事,由布政使全权代理。很快,刘垣圪坮的吴敏就见到了布政使的特使。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