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是汤世祖 / 第二十九章 出路的决断

第二十九章 出路的决断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德舆以为如何?”
  应昭他们都收敛了笑容。
  所有将领们也都看向这个老将军。
  刘裕是个很有大局观的人,是一个值得被信任的统帅。
  所以刘裕解读出来的局面,还是能让他们信服。
  “离开长安。”刘裕没有任何犹豫说。
  “这……”
  边上几个将军表情都变了,尤其是尔朱荣这些比较莽的将军们。
  他们觉得长安很不错,人口众多,十分适合当做根据地。
  为何还要离开?
  而且长安一直都是太子的基本盘,离开了长安等于要重新组建势力,这很容易遭到地方的反击,风险不可知不可探,谁能保证他们能安然的走出去?
  想要反驳的他们,立刻被应昭打断。
  应昭含笑说道:“德舆何出此言?”
  刘裕看承禅皇帝在笑,一时间就明白过来了。
  皇帝已经决定离开长安了。
  只是一直不大规模说出来,只怕就是担心手下将军们反对。
  刘裕稍作权衡后,沉重说道:“原因只有一个,钱粮。”
  所有将军表情都不自在了起来。
  打仗打仗,除了必须拼命,付出绝对牺牲的战争外。
  任何战争都是经济博弈的结果。
  应昭自信自己很强。
  但也只是他的军事技能很强。
  可是他很穷!
  长安也很穷,因为长安的钱和甲兵是有,毕竟马放南山这么多年,世家也是积极收缴地方武装的兵甲,然后放到长安武库内,但没有粮食啊!
  秋收是要来了,可是接下来外边军队打进来,秋粮减产是肯定的。
  那么长安百姓需要的口粮从何而来?
  关中平原上绝大部分土地都是世家的。
  世家可能将钱粮用来支援应昭吗?
  资敌送人头?
  世家不傻,甚至从最开始他们放弃长安外城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广大的长安百姓丢给应昭去善后。
  百万人的口粮,三个月的存量,还有进不来的一切盐铁必需品,应昭凭什么有能力跟全国上下的所有世家商业集团对着干?
  经济,就是应昭最大的短板。
  还是那句话,长安虽好,没钱粮的话,时间一久,一直呆在这里,只会哦嚯的完蛋。
  刘裕也是持有如此想法:“这一路进来,臣已经同李将军了解一二,长安城内的粮草,只够支撑十万大军和五万蜀州建设军团一个月的用度。
  余下的兵甲和钱粮全部转交到了地方的农会,由当地百姓当做安家费的用度。
  那么这一个月就是临界期限,因为关东和关陇世家也足够用这一个月的时间,组织起兵马来对长安发起进攻。因此,不管是钱粮问题,还是为了减少长安百姓的伤亡,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长安。”
  “只有动起来,我军才有一线生机。”
  刘裕的话,让众人不得不考虑起来钱粮的问题。
  很多将军平日里都没怎么关注后勤,也不大清楚现在的长安粮食局势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不仅是粮食,还有盐其实也受了影响。
  就这几日,盐价上涨了三成不止,之后肯定还会涨。
  但粮食价格更是夸张,哪怕应昭发了粮食下去给百姓,可是有一些黑市的交易,已经丧心病狂的高到了寻常青黄不接岁月的五倍不止。
  可见,其实已经有人开始预测长安的秋粮,是送不进来了。
  世家集团们在几百年时间,早已将触角延伸到了整个汤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碧莲不要的玩弄着苍生社会。
  这也是为什么应昭一定要选择暴力革命的原因。
  因为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毫无顾忌地培植新地方势力,进而扫出世家的触角。
  谁对应昭都不重要,没有世家门阀对应昭最重要!
  “那要转移,去何方?”李作德第一个发问。
  长安不能呆,人太多,粮太少,呆着就是作茧自缚。
  可是出去了,又能去何方?
  去洛阳?
  那里也是世家的大本营,碉堡无数,四战之地,去了才是自投罗网。
  去宁夏?
  如今七月了,往北转移,需要多少冬衣,需要多少牛羊才能在草原过冬?
  况且等他们在草原站稳脚跟,沿长城防线就封锁了他们南下道路,这也不好打啊!
  去西凉?
  更别逗了,更远。
  “去蜀州吗?”宇文泰坐在下首的一个角落内发问。
  众将士恍然了一下,纷纷看向应昭。
  原来应昭组建所谓的蜀州建设兵团,并不是为了从蜀地搬运粮食来支撑长安用度。
  而是想要直接转入蜀地啊!
  “蜀地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刘裕点头说,“汉太祖以汉中入蜀,进而从蜀出而夺天下。数百年来蜀地水利完备,平原之内号称天府,钱粮无数。更重要的是,蜀地是个极佳休养生息之所。”
  “不过!”
  刘裕断句,沉声说道:“入蜀容易,出蜀难,陛下以为,当从何处出?”
  “四条路可以走。”应昭笑着说,“一,越岷山,走草地,平吐谷浑,过河湟攻打陇地。”
  “二,出蜀南,下宁州(今云南和贵州),入广州(今两广),北上湘州再夺天下。”
  “三,出键为郡(今宜宾),定夔门,入荆州,顺江而下,克襄阳、柴桑、安庆、金陵,进而北伐两淮。”
  “四,出汉中,直取雍凉,还都长安,再以关中之地东出,再来一次汉太祖之事。”
  刘裕听罢这四条路,其实总结起来也就两条路。
  一条是江南路线,先把南方吞并了,然后再反攻江北。
  一条则是拿雍凉蜀三州之地,行一次汉太祖之事。
  但是这两条路之中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第一条最难,第二条次之,第三条再次之,最后一条反而是最简单最有效,并且有成功榜样的。
  广阔的屋舍内,众人都是一脸肃穆,都在权衡一切的胜算和代价。
  “陛下,刘宁夏,在下个人愚见,走第四条路应该最合适。”
  一直没插嘴的家令张桂,选得最稳妥的路。
  众将也都颔首,确实最后一条最稳。
  应昭不着急说话,而是反问刘裕:“德舆以为呢?”
  刘裕表情凝重,因为他知道他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改变未来的战略方向。
  虽然皇帝说不定已经制定好了方略……
  “臣以为,第三条最为妥帖。”刘裕缓缓的讲出了心中的决断。
  “这……”
  众将士都不解起来,有成功例子不用,为什么要走江南线?
  细究此前历朝历代,以南伐北,何时见过成功?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