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要抓穿越 / 第22章 庶吉士、安磐与湛若水、国祚

第22章 庶吉士、安磐与湛若水、国祚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但却是内阁成员重要的来源之一。
  明朝时期甚至有“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说法。
  不过,想要入选庶吉士,首先由要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然后还要参加选拔,以证明自己是拥有某些潜质的。
  而且当上庶吉士之后,也并非就直接意味着平步青云。
  因为庶吉士平时的工作是相对特殊的。
  首先做为皇帝近臣,初入官场的庶吉士们就要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如此半君如半虎的危险差事,自然就有一些人栽到坑里去了。
  比如,几十年之后的那位李德章,就被直接打发去看守国库宝物去了,而且还稀里糊涂的遭遇了不可避免的火灾。
  当然他的运气比较好,一定程度上因祸得福了。
  但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好运气。
  当然有实力的人大体是不需要担心这一点的。
  比如说严嵩,在二三月份分别结束省试和殿试之后,严嵩如同太子殿下所承诺的那样顺利的金榜题名。
  而且他还考进了第2甲。
  这让他瞬间成了庶吉士的热门人选,而他也用自己的实力成功入围。
  只不过,本年度的庶吉士们比较倒霉,除了平常要做的那些工作之外,他们还被要求如同太祖年间的旧例那样,到6颗和其他衙门以去观政。
  这在以前的几位皇帝当政时期,原本也是曾经出现过的事情。
  王云就曾经在六部观政过,并没有什么好稀奇的。
  要不然,老皇帝也不会轻易同意,因为他会担心这些新鲜措施,会引起穿越者们的格外注意。
  但这样的担心,在当时还没有登基的太子运作之下,已经显得没那么重要了,甚至还出现了几分滑稽诙谐的痕迹。
  这一天,严嵩等人才刚到翰林院就,听见几个管事的老翰林说,所有庶吉士都领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听说与修著时数有关。
  通晓内情的严嵩知道这是个借口。编修史书确实有之,而且翰林院的人也确实有参与,甚至之前就有庶吉士被喊过去帮忙过。
  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真正要去的地方并不是什么边修通间的隐秘所在,而是六部九寺的官营作坊。
  这些人要在那里学习,如何管理作坊,甚至要亲身劳动,了解相关的工艺流程。
  当然这些都是保密的。
  为此,锦衣卫的那些刀笔小吏们,还专门为这些清贵的庶吉士们送上了一个借口:协助编修《历代通鉴纂要》。
  这本大部头是李东阳和谢迁那两个老王八蛋主持编修的。
  老人家年老多病、体弱眼花,抓几个壮丁帮一下忙,自然没有人敢说三道四。
  谢迁那边还好说,李东阳确实早就已经没有心思翻阅史料了。
  因为他从皇帝那里,要来了锦衣卫刑讯逼供而得的《明史》和《清史稿》。
  明朝人当然是看不到明史的,因为按照两汉以后形成的惯例。后一个朝代才会去负责修著前朝的历史。
  但不幸的明朝在被穿越者们穿成蜂窝煤之后,自然就有了途径了解500年之后的事情。
  这两本书都是之前通州行动时缴获的参考资料。
  李东阳和老皇帝都是极为在意的。
  甚至两人还专门在京城郊外找了个庄子,存放那些搜罗来的书籍,没事的时候还会偷偷在那里碰头,讨论书籍当中的内容。
  不过那些书籍当中,颇有一部分是用缺胳膊断腿的俗体字写成,两位老人家阅读起来小有麻烦。
  因此他们早就想找些个年轻人来帮助改写字体。
  当然为了保密起见,不能明目张胆的就这样说出去。因此被招来的青壮们,绝大部分都被明确的告知:他们对外只能宣称是来修通鉴的。
  而这,正是锦衣卫受到启发的地方。
  通鉴固然是有人要修的,但太子爷的大事也是要办的。
  未来的朝廷重臣,怎么能对穿越者事物一无所知呢?
  因此,除了一小部分像岩松那样,早就走过后门的家伙之外,只有几个颇具实力的人物,才会有幸招进这座隐秘的山庄之中。
  至于其他人……
  “喂,那个新来的学徒,快把料子搬过来。”
  炉子旁边的师傅一声喊,远处的安磐立刻就行动起来。
  这个今年只有22岁的庶吉士,来自文风浓烈的嘉定州。
  不过他终究是年岁小了些,加之长年读书,体力本就不支,若非见识过一些弓箭的辛苦,心中早就有所准备,此时恐怕已经瘫软在地了。
  但与她同来的另一位老学究,时年已经39岁才中进士的湛若水,却兴奋的不明所以。
  由于曾经在江门求学于陈献章处,因此湛若水也是会几句江南方言的。
  所以两人虽然谈不上熟人,但既然同时沦落至此,总要相互帮衬一把。
  “公石,你等我一下,”
  他喊着安磐的婊子,匆忙把一个饼子塞进嘴里,然后就心急火燎的过去帮忙。
  他们搬运的是石料,看上去挺沉,但其实量不大。
  而且这玩意儿很重要,寻常的杂役都是不允许碰的。
  平时,只有那些个受师傅们信赖的徒弟,才有资格处理这些东西。
  而今天,锦衣卫的老爷们特别交代,这两位来自翰林院的老爷,要在这里搭上几天学徒,了解一下加工流程。
  师傅们一时不知怎样对待这几位翰林老爷,如此清贵的官职,怕不是有朝一天会出现在六部九卿的衙门里。
  好在,几个伶俐人早就注意到了一个憨蛋。
  那傻帽平时倨傲,虽然还没到目中无人的地步,但除了公益上的事情,基本都入不得他的法眼。
  因此平时人情往来的时候,这家伙也总是板着一张脸,与其他人相处的颇不愉快。
  于是那两位翰林老爷就被分配到了他的名下。
  而且没有人特别叮嘱这是翰林老爷,只说是新来的学徒。
  在这样的背景下,安磐和湛若水被安排了很多活计,这其中就有一项是搬运石料。
  这石料,其实是一种比较稀缺的软锰矿。
  它的加入主要是为了增加玻璃的透明度。
  没错,安磐和湛若水运气很好,混进了穿越者们最为看重的玻璃工坊。
  这些玻璃,此后将会以南海玻璃的名义,贩卖到倭国、越南和更加遥远的波斯地区。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创业者们急于赚钱的原因。
  而是因为这些玻璃的品质还达不到制作光学仪器的地步。
  而光学仪器才是他们这群穿越者所需要的。
  要知道,在黑死病还没有传入欧洲的14世纪,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地方就开始使用玻璃做眼镜了。
  也难怪,最早把望远镜做到天文级别,并用来观察邻近天体的,不正是意大利人伽利略嘛。
  话说穿越者们距离那个时代,也只有100年而已。
  说不定他们只要跑一趟欧洲便能够招来足够堪用的工匠,甚至在那里就地建立工坊,复制伽利略的传奇。
  当然。这些创业者们比较熟悉的还是20世纪那些传统的工艺。
  因为那些工艺起源于从无到有的中国,经济发展时期。一根筋不需要抬高,比较贴合大明朝现在的情况,但其后续的发展又潜力无穷,毕竟有中国经济珠玉在前。
  因此,在肖强穿越之前的准备会议上搜罗资料的相关人员,重点搜集了中国的工艺情况。
  这也是他们在如今最为渴望去实现的。
  但孝宗朱佑樘是个多么谨慎的人呢,除了它明确确定有好处的农业之外,其他的申请基本上都被他打回去了。
  尤其是光伏发电这类穿越者们准备了好久的项目,因为占地面积过大容易引发其他人的关注,而成为了老皇帝重点打压的目标。
  为此,颇有一些人在锦衣卫的诏狱里又吃了一些苦头。
  现在大伙才终于明白过来,如今他们的老板换了。
  不但换了身份,从肖强变成了老皇帝,而且还换了立场,从一个想要从生产力优势当中榨取财富的投机分子,变成了一个从他们这里榨取生产力优势,再榨取财富的老投机分子。
  老投机分子非常狡猾。
  他以前听陆姑娘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说要从什么学校一级一级的考试。而且那些学校也提供四书五经之类的教材,他便想的那些教材之中,极有可能记载着穿越者们如今掌握的东西。
  因此,除了他最为关注的历史之外,各种教材的撰写就成为了翰林院的重中之重。
  不过就在这个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的时候,他的老搭档那只叫做李东阳的狐狸,却突然硬倒了。
  老皇帝不顾皇后的反对,乔装改扮,微服探望了自己的老伙计。
  然而在床榻之旁,李东阳却拍着一本偷拿出来的《明史》,嚎啕大哭的对老皇帝说:“我朝国祚,竟只有270余年,还不如……还不如残宋啊!”
  这一点,皇帝早就从卢姑娘那里知道了。
  而且两宋是文人治国,但大明还有一堆武将勋贵。
  虽然自土木之变之后,勋贵武将们逐渐失去了力量,导致以李东阳为代表的文人们,逐渐掌握了朝廷政权。
  甚至进行了许多文人们才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修缮大型典籍。
  但老皇帝虽然尊重他们,甚至在很多军事行动当中,比如三次收复哈密,也大多以他们的意见为主。
  但是,自古明君都不会犯下偏听偏信的错误。
  文臣们并不是万能的。
  他那位不孝子孙朱由俭,临死之前不是还说了句“文臣皆可杀”吗?
  卢姑娘那个没有今年过历史的都知道这句话,可见天下人对文人的评价也没有高到哪里去。
  而李东阳想要表达什么,他其实也是知道的。
  对此他也有自己的回复。
  “270年已经不错了,要知道,那已经超过东汉很多了。”
  东汉!
  那是一个士人的年代。
  虽然不全是文人的,但却是文人政治的。
  皇帝说出这番话,实际上是让李东阳有些不敢确信的。
  这是明摆着在点醒他,纯粹的文官政治不可能在大明的江山当中复辟。
  这放在以前是断然不可能由皇帝说出的话,他是那么喜欢文人。
  欣赏他们的文章,盛赞他们的品德。就连自己的行为处事也,已经和文人没有什么区别。
  可是现在,皇帝却变了。
  是谁让他改变了呢?
  李东阳知道答案。
  是那群穿越者!
  他们有咬牙切齿的去痛恨穿越者,因为皇帝紧跟着就又给他抡了一棒槌。
  “再者说了,没有残宋活的久,但我们活出了自己的气节。至少,首辅大人不用崖山殉国了。”
  200多年前,曾经复述的宋朝被蒙古逐步蚕食,连皇帝都只能狼奔屎兔,甚至还遭到了泉州市舶司的出卖。
  到最后小皇帝在陆秀夫的带领之下,在崖山海战当中彻底输掉了家底。
  他们两个也只能纵身一跃沉入南海。
  而十万士大夫也在此战之后,以死殉国。
  他们没有投降蒙古。
  他们确实坚持了自己的气节。
  但富足的大众怎么才会只有10万读书人?
  另外那几十万几百万呢?
  投降了!
  在之前那些宗师们战死沙场的时候,他们就投降了!
  在岳飞们更早的时候战死沙场的时候,他们就通敌叛国了!
  需知道,孙恩那种妖言惑众的东西,也可以导致10万人为之跳海而亡。
  偌大的一个宋朝,不但只能落得和孙恩一样的下场,而且还只有孙恩那样的下场。
  这是多么可笑的结局。
  这结局,是谁造成的呢?
  是“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彦博们!
  老皇帝并不希望,当所谓的清朝人再有机会评价他们的时候,会把文彦博三个字换成是李东阳。
  当然,这需要理动员和他一起做一些事情才行。
  不过今天还不是提出这个请求的时候。
  他还需要继续造势,然后才能放出决定性的一击。
  至于造势嘛,好像他儿子要比自己更积极一些。
  还在搬石料的安磐和湛若水,对此的体会要比老皇帝更加刻骨铭心。
  当然,他们也并非全无收获。
  因为这里确实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尤其对于湛若水来说。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