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玄幻奇幻 / 落雪的冬天 / 第六十八章 新年盛况

第六十八章 新年盛况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我四处打听,终于在王副主任那里知道了事情全部。杨晓敏现在已转院至哈尔滨,并做了脾脏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她要在那里住院观察一段时间,没有什么危险了再回来,继续接受本地医院的治疗和调理。
  我平静了许多。
  除夕,终于在孩子们的热盼中、老人们的念叨中、中年人的忙碌中到来了。
  除夕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民间节日,辞旧迎新,一元复始,在这样的小镇显得尤为隆重。因镇里人口来源于大江南北,融合多地区多民族,造成习俗众多、五花八门,也造就了这里的除夕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璀璨、绚丽。
  但大多数人都是遵从东北的习惯,以东北迎除夕习俗为主流,辅以本民族的特点。更加增添了镇上浓烈的节日氛围。
  粘春联、贴门神、贴福字、挂灯笼、点冰灯、祭祖、吃团圆饭、燃放鞭炮礼花、吃年夜饺子、守夜,这些都是基本的活动,因民族和籍贯有别,附加的项目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虽千言万语也无法道尽所有活动。
  团圆饭是每个家庭中费时费力最多的活动,也是一年中最丰盛、最昂贵的一顿饭。基本上从早晨“新福换旧符”的贴对联时就开始了,到“万家灯火”的灯笼升空时才算结束。这几个时辰吃饭的过程仅占了小部分,大部分时间是制作这顿饭,煎、炒、烹、炸、炖、煮、熘,各种手法用了个遍。多少平时享受不到的美食,都在这天出现了。也把这几天采购的食材用了十之八九。这顿饭并不是一次能吃完的,有很多是要留出来作为春节期间回锅使用。
  酒是必不可少的,北方人对酒有着特殊的感情。
  灯笼升空时,白昼还没有褪尽,灯笼的光环还不显眼,但人们迫不及待把喜悦化作灯火,晾晒在天空中。人们在这样的气氛里吃、喝、玩,尽情享受美好时光。
  过年是“吃”的日子,人们把各种各样的良食备齐,在短短的几天里消灭掉,胃的强大可见一斑。除了大餐外零食也必不可少,瓜子、糖果、树籽、冻梨、冻柿子、冻海棠、冰砖、糖葫芦等都为嘴巴运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北方林区最不缺的就是山货,松籽、榛子等坚果,家家都有。但林区人绝不泥古不化,都会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学会弃旧图新、入乡随俗,相互间亲密和谐的共处一起。
  夜幕降临,火红的灯笼辉映夜空,院内的冰灯也相继点亮。又一项活动开始,那就是“包饺子”。
  剁饺子馅是最考验耐力的活,在圆形的菜墩上重复着一个动作,直到把蔬菜和肉都剁成粒、沫为止。年夜饺子常以芹菜馅为多,寓意着“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勤劳致富”等和勤有关的美好向往。
  馅和面都准备妥当,一家人开始动手包,这是一家人最其乐融融的时候。坐到一起,慢条斯理,讲述时光静好。
  一帘子又一帘子的饺子包好了。大概十一点半前后,外面开始沸腾了,到了放鞭炮、烟花的时候。
  打开房门,首当其冲的是你的味觉,一股浓重的火药味横贯鼻腔,但你不会拒绝,会很快感受到这就是年味,并且爱得极深。接着便是如雷贯耳的鞭炮声响彻四周,二踢脚震得地动山摇。
  抬起头,满天的星斗不再明亮,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盏大红灯笼布满夜空,极像无数颗火红月亮照耀大地。“远看玉免光中魄,近得骊龙颔下珠”,用此比喻,堪称绝妙。
  再看大地上,烟花怒放、鞭炮连闪,钻天猴划出流星弧线,加上四周冰灯的亮光,除夕的夜晚和白昼一般无二。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纤毫毕现。
  放完鞭炮烟花,饺子也差不多煮好了。钟声响起,12点整,热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
  守夜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很多家庭都会为了守夜玩扑克到黎明,稍睡一会就迎来了春节。
  春节这天最大的任务就是拜年。先邻居、亲戚走一遭,然后再同学、同事,挨家挨户拜。同学或同事遇到了便组成团队,集体去拜年。各单位的领导也是组团到职工家中拜年。有时这个队伍刚走那个队伍就接上了。有些拜年队伍长到前面人进屋后面人还在大院外呢。这种“团拜”刚刚兴起,给社会带来了良好的和谐氛围,也为建造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孕育土壤。
  这几天我过得不咸不淡的,总在想着杨晓敏的事,但拜年的人、燃放的鞭炮、挂在天空的灯笼每天都在继续,没有因为我的难过而有所停顿,或者发生任何改变。
  初七上班,我们回到包装板厂报到,薛厂长见了,安排我们去秧歌队扭秧歌。包装板厂秧歌队的人数虽然不多,却不是可有可无,林业局有硬性要求,各单位必须得出场,不拿奖状可以,不出场不行。薛厂长不像其他领导热衷于娱乐,他热衷于提高职工的收入,让职工挣到钱,对娱乐他多少有些免疫,所以他的队伍也就是做做样子。其实不做样子又能怎样,小单位和大单位比起来,人财物都是望尘莫及的。
  很快正月十五到了。我们一大早到包装板厂大院集合,穿好服装,系好绸带。这时锣鼓敲响,我们扭捏着僵硬的腰肢向镇中心出发。
  元宵节,单位之间的秧歌大团拜开始。
  包装板厂带队的是唢呐手老于,他受秧歌文化熏陶颇深,深受大家信任。大家都服从他的指挥。队伍前一面彩旗上绣着“包装板厂”四个大字,彩旗下锣鼓手、唢呐手各司其职,后面紧随一艘旱船衔接,再后面是我们队员,四人一行,共六行人组成的小队伍,堪称短小精悍至极。再看每个人,帽子上都戴着花环,脸上抹着红装,腰间系着彩色绸带。
  据说秧歌起源于黄河流域,但现在已经在各地开枝散叶,东北的秧歌诙谐幽默、热情泼辣,带有黑土地不羁的性格和情结。
  我们要走场的单位很多,劳动服务公司下属各单位都要一一拜访,林业局的大单位更不能拉下。所以我们今天选择的路线是按照镇中心大道绕城镇一圈,把设立在大道附近的单位全部拜访一遍,最后到林业局广场。
  第一家我们进了森调队大院,大院里给了我们热情似火的迎接,鞭炮声长久不衰。我们也抖足精神,施展出看家本领,载歌载舞,把秧歌扭出了高潮。
  从森调队出来一路吹打进了种子园。种子园是小镇上一个大单位,拥有兴安落叶松从松果到树苗的全部培育能力,仅烘干室足足一栋房,育苗占地近十公顷。每年为林业局提供十几万棵优良的落叶松苗。种子园迎接秧歌队的人员分外热情,鞭炮齐鸣后又为我们送上开水,我们哪有不玩命表现的道理!其实扭秧歌虽然比较累,却是一个容易上瘾的活动,扭的次数多了后,只要一听见锣鼓、唢呐的节奏,你都会情不自禁闻声而动。
  当我们的队伍来到广场时,已近黄昏,路两侧的迎春灯笼已发出淡淡红光,然而观看秧歌和灯展的人依然不减,还越聚越多,几乎镇上的人倾巢出动,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据于师傅估算,今天的秧歌队应该有三十多支。可想而知,在一支支庞大的秧歌队面前,我们这样一支弱小队伍,哪有什么用武之地?还不如干脆就地解散,变身为看秧歌观灯展的人群。
  几个人就这样一商量,把秧歌队解散了。我虽然有些意犹未尽,却又勉强不得,只好随着他们看热闹。
  最热闹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广场门口的街道上,各单位的秧歌队都在这里走场,看热闹的人拥挤在道路两旁。真个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路边一处悬挂“热烈庆祝新春元宵灯展!”的横幅被挤的摇摇欲坠。二是灯展现场,标有各单位名称的冰灯依次排列在广场中间,各个都是匠心独运、鬼斧神工的佳作。此刻在渐进傍晚的天色中已发出照人光采,诱惑眼前无数人观赏、评头论足,发出溢于言表的赞叹。
  我从灯展的人群中挤出来,来到街道,夜色完全降临,辉映夜空的无数盏火红灯笼又应时点亮,营造出一道绮丽的风景。斜对着广场大门的林业局院内,大型烟花已布置就位,吸引了一批人过去。很快,一朵朵怒放的烟花,当空盛开,点缀得本已五光十色的夜空更加光彩照人、绚烂无比。
  我有些累了准备回家,还没迈步,听到观众中爆发出一阵强有力的喝彩声,出于好奇,我试着向前挤挤,看个究竟,但挤不过去,我只好爬到附近的一个栅栏上观望。
  原来是储木场的秧歌队和森铁处的秧歌队相遇到一起。两支都是大型的秧歌队,储木场秧歌队中有一只猴子,森铁处的秧歌队里有一个孙悟空,两只“猴子”见面,分外眼红和兴奋,相互斗起法来。
  只见猴子见了悟空仰天长啸一声,用手指了悟空三下,然后将棍棒由左手甩出,右手一划接住,继而抡圆,棍棒左右横扫,速度越来越快,直到变成一片幻影,引来无数喝彩。他停下时,捧棍抱拳,向悟空合十问礼,甚是得意。
  那意思是,该轮到你了。
  那边悟空,也不客气。还礼完毕,单手将金箍棒举过头顶,然后平行抛起,伸出一根手指接住,只见那根金箍棒,绕着这根食指,开始旋转,越旋越快。只旋得风雨不透,呼呼作响。
  二人均为六旬的老者。
  喝彩声再次激烈起来,后面的人听到了欢呼却看不到人,使劲往前挤,那个横幅的一侧立杆终于挺不住了,向一侧倒下,立柱拉着八米长的横幅砸向人群。
  看清楚的人发生惊呼,前边的人却根本听不见,那根立杆毫无悬念压了下去。
  所有的声音都小了,道路被疏散,几名险受波及的幸运者爬出横幅,让开路。一名头上流血的人被扶了出来,奔医院而去。
  我顺路回家,也跟了过去,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受伤的人非常清醒,多次让大家不要送他,他说他自己能去医院。不能耽误大家的雅兴,说他包扎一下,还要去看呢。
  我见如此,也就回家了,只是觉得这个人的秧歌瘾真大,都这样了,还不忘去看。
  
热门推荐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