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爷爷带我去北宋 / 第二十五章往事如烟

第二十五章往事如烟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北宋的皇宫,俗称大内。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下诏“砖垒皇城”,才使之成为汴京城中唯一的砖城。
  但不要小瞧这砖,其制法繁琐,一块砖从泥土到成砖需要两年的时间,敲之有金石之音,断之则无有气孔,可历千年而不腐。
  也正是因为这砖头好、值钱,所以许多挨着皇城根住的百姓总是会去偷这些砖头。开始开封府抓到偷盗的百姓是严惩的,但奈何偷盗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法不责众啊。
  当时的官家仁宗皇帝赵祯,听闻了这事,不但没有怪罪百姓,反倒是自责,百姓会去偷砖石是因为贫苦,这是我这个做皇帝的失职啊。
  他下令开封府,不要去追究百姓们的过错。既然官家都这么说了,开封府还能怎么滴?对于这些偷砖的百姓,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咯,只要别太过分就行了。
  所以那个时候的大内皇宫看起来总是破破烂烂,直到神宗皇帝即位重修,才有好转。
  官家赵煦穿过东西华门大街,到了福宁殿东边的庆寿宫。
  祖母皇太后高滔滔正拿着丝绢,仔细的擦拭着那把由三棱镜组成的玻璃鸾凤椅。
  赵煦问站在一旁侍候的宫女要来一帕丝绢,走到高滔滔身边,帮忙一起擦拭:“皇祖母何必亲力亲为?这等事交给内侍和宫女们去做就行!”
  须发花白的高滔滔摇摇头道:“这椅子是我心爱之物,他们毛手毛脚的,我不放心。”
  擦拭完玻璃鸾凤椅,有宫女端来清水给赵煦与高滔滔净手。
  洗干净手后,赵煦扶着高滔滔在玻璃鸾椅上坐下,说道:“皇祖母,刚刚朝会,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上了一本奏疏。”
  “哦!又怎么了?”高滔滔问道。
  赵煦环顾周围的宫女、内侍,说道:“没人来禀告皇祖母吗?”
  高滔滔瞧了他一眼,叹道:“他们一直陪在我身边,哪里也没去!如何禀告?”
  赵煦点点头:“那就由孙儿讲给皇祖母听吧!”
  高滔滔长叹一口气:“你现在是堂堂正正的大宋官家了,不必事事都向我说。”
  赵煦笑道:“此时关系重大,孙儿想听一听皇祖母的建议!”
  高滔滔点头。
  “这是李格非上的奏疏,皇祖母请看!”赵煦从袖子里拿出奏疏来递给高滔滔。
  高滔滔接过来,看了足足小半个时辰才合上奏疏。
  她不禁赞叹:“这个李格非是个大才啊!孙儿要好好用他,有此人在,黄河水患终矣。”
  赵煦笑着摇摇头:“奏疏是他上的,可办法却不是他想的。皇祖母猜一猜,是何人想出的这治黄三策?”
  “猜不到。”高滔滔摇头。
  “邓嘉,皇祖母可知道此人?”赵煦说道。
  高滔滔想了想,说道:“邓嘉?是邓杰的孙子吧。难不成这治黄三策是他所作?”
  “李格非是这么说的。”
  高滔滔皱起眉头:“可我记得邓杰的孙儿,今年应该不到十六岁呀?”
  “邓家的事情,皇祖母比我清楚,何必问我。”赵煦说道。
  高滔滔看向坐下的这把玻璃鸾凤椅,抚摸着椅子的把手:“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邓家真是英才济济啊。”
  赵煦问道:“皇祖母觉得这治黄三策可行吗?”
  “你是皇帝,你觉得呢?”高滔滔反问道。
  赵煦淡淡一笑:“我觉得可行啊,但还是想问问皇祖母的意见。”
  高滔滔沉默片刻后,让所有的宫女和内侍都到门外去守着。偌大的庆寿宫内,只有她和赵煦二人,她这才说道:“你知道仁宗先帝,为何谥号为仁吗?”
  赵煦皱起眉头,不解道:“这和仁宗先帝有什么关系?”
  高滔滔没有回答赵煦,而是自顾自的接着说道:“我记得是嘉佑六年吧,苏辙当时殿试制策中写道: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盖伤其不可告教而至于败也。臣疏贱之臣,窃闻之道路,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资谟,便殿无所顾问。
  道听途说,诽谤君王!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之言!可仁宗先帝却道:朕设科举,本求敢言之士。苏辙小吏尔,敢于直言,当特予功名。
  然后苏辙和苏轼同登制科。仁宗先帝为二人的策论断言: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也!欣喜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之前还有一个成都府的士子久试不中,就写了: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的诗献给成都知州,教唆造反。
  成都知州将他缚送京城,仁宗先帝听了哈哈大笑:这老秀才是急于要做官却始终当不上,这才写诗泄泄愤而已,怎能治罪呢?不如干脆给他个官做做,说不定因为感激,他会做得很好。于是授其为司户参军。
  饥荒年间,总会发生一些偷盗官米和伤主之事,仁宗先帝道:“饥劫米可哀,盗伤主可疾。虽然,无知迫于食不足耳。”于是将饥民的死罪统统免除。
  仁宗先帝性情宽仁,宗戚近幸有求内降者,或不能违故也。有些近臣求官,先帝不好意思拒绝,只得下一道手诏,请宰相们给予破格提拔。
  可先帝知道这乃破坏法度之事,总是事先给宰相打好招呼:凡下手诏,尔等不必遵行,退回便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诏即下岂可不遵?但先帝却明言其手诏“毋辄行”,这就是先帝的圣明啊。
  还有一件事,不记得是哪次的早朝了,朝臣发现仁宗先帝脸色难看就问何故。仁宗说是身体抱恙。
  朝臣们还以为是先帝贪图美色,就婉劝先帝克制。
  仁宗先帝道:哪有此事!乃是腹中饥饿,忍了一宿。
  朝臣们问道:何不传膳?
  仁宗道:本想食些羊肉,可未有准备。祖宗法度,也未有夜供烧羊的先例!若朕开此先例,后世子孙一辈辈传下,这今后不知夜里要杀多少只羊,还是罢了。
  先帝不只是因为祖制而节欲。而是先帝清楚,放纵自己,也就是放纵了子孙后代,也是为大宋江山埋下了祸根。
  有一日,宫外的丝竹之声传到了宫里,仁宗先帝正召邓杰奏对,我当时恰巧在场。先帝问邓杰是何处在作乐?
  邓杰答道是城内酒楼在玩耍。
  先帝便不再过问,邓杰忍不住问道:庶民如此快活,大内却如此冷落,为之奈何?
  先帝却道:盖因大内冷落,百姓才得以快活。大内如若快活,冷落的便是百姓了!
  也只有仁宗先帝这般宽厚无私才可以驾驭得了邓杰这般的国士英才啊!先帝于邓杰有知遇之恩,邓杰对先帝亦有报李之情。”
  “可是仁宗先帝宾天后,他邓杰就辞官不做,不愿再为朝廷效力了!”赵煦说道。
  “哎~~如若你爷爷是仁宗先帝的亲子,他便不会辞官了。”高滔滔垂目,长长叹了一口气:“他可能认为是我们家谋了先帝的皇位吧。”
  赵煦看着高滔滔,没有说话。到底有没有谋仁宗的皇位,这谁又知道呢?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吧。当时经事的人都基本上死光了,没有证据,一切都只是猜测。
  高滔滔又道:“邓杰是一个重情义的。你爷爷毕竟是仁宗先帝钦定的太子,我和他之前也有些交情,只要不把他往反路上逼,邓家就一直会是大宋的忠臣!”
  “皇祖母知道隆平稻吧!他邓家如若没有自立之心,为何不上献给朝廷?”
  “因为他不信任你父亲,不信任王安石。你父亲和王安石自比天高,自以为是的想要革新大宋,他们没有经历过庆历新政的失败,不晓得厉害。
  当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宰执,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声势何等的浩大。
  范仲淹不比他王安石要强?可结果呢,庆历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被排斥出朝廷,新政也被废止。”
  “可新政是对的,我大宋内忧外患,如今不得不变了!”赵煦激动道。
  高滔滔点头:“我又何尝不知道呢。可新政推行不了啊,仁宗和范仲淹失败了,你父亲和王安石也失败了。
  不推行新政我大宋还能残喘,可推行新政我大宋顷刻间便会烟消云散。新政每失败一次,我大宋便要伤筋动骨一次。我大宋推行不起了。”
  赵煦抬头看着广阔的天空,沉闷道:“那我大宋就只能这样苟且偷生了吗?”
  高滔滔叹道:“你想扶大厦将倾,就只能靠那个人!”
  赵煦斜眼道:“邓杰?”
  高滔滔点头:“放下你的戒备,打开你的心胸,去做一个仁宗先帝一般的皇帝。”
  “信他就能成功?”
  高滔滔淡淡一笑:“你父亲去世后,我写过信问他,他说新政失败之根源在于自上而下、虚而不实,没有根基。范仲淹如此,王安石也是如此。
  新政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单靠着几个人的坚持是不够的。新政的推行者面对的不是一两个敌人,而是一群敌人,甚至是好几个势力。
  要想赢,首先得摆脱这些势力的约束,然后扶持一个新的势力来借力打力。这个势力不在庙堂而在民间。”
  “在民间?闻所未闻,难以相信!”
  “你没有见过邓杰,不知道他的才能。我见过不少才华出众之人,可他们皆比不过邓杰之万一。
  他一介白身,不走科举,官至签署枢密院事,无人不服。说是不通诗词,却可以写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等必将流传千古的诗词。
  再看看现在的湖广,百姓富足、商贾云集、百业兴盛,直把汴京都比了下去。这些还不能证明吗?”
  赵煦沉思许久,抬头看着高滔滔:“如果我做一个仁宗先帝一般的皇帝,邓家就一定会帮我吗?”
  “会的!奶奶保证,会的!”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