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爷爷带我去北宋 / 第二十四章治黄三策

第二十四章治黄三策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草草吃过饭,邓嘉和李清照两人出了客店。
  和那店家说得一样,整个清溪镇空荡荡的,几乎看不到行人。镇外在田亩间劳作的,也尽是老弱妇孺。
  邓嘉走到田埂边,撮起一把土。粗糙、干涩,闻起来一股烧灰的气味,这土要不得了,耕种得过了头,已经没有了地气。
  这清溪镇地力耗竭殆尽,别说是庄稼,怕是连荒草都难得种活。这里的农民不会施肥的吗?
  带着疑问,邓嘉寻到一位正在田间拖犁的老者。
  从老者嘴里得知,清溪镇的百姓不是不知道粮食减产的原因是地力不足。他们年年都铺了草木灰,为了铺的厚一些连召山上的树都快被他们砍光了。
  可是没有用处啊,草木灰铺的越厚,反而庄稼越难种活,种活的也结不出米来。这本来就很闹心了,结果清溪水也越来越少,几近断流。情况就越发糟糕起来。
  邓嘉告别老者后,找到一片荒地,将腰间的水囊解下,往地上倒水。
  水浇在地上,没有渗到土里去而是漂在地面,并且水面上起了一小圈的白沫沫。
  李清照问道:“看出什么没有?”
  邓嘉点头道:“施错肥了,不应该用草木灰当肥料的。”
  “何解?”
  邓嘉指着地上那摊水,说道:“草木灰是种好肥料,但是好肥料也得用对地方。用错了就是得不偿失。
  瞧见那圈白沫了吗?这就说明这里的土地偏碱,这本来没什么的,粮食也不会减产得这么严重。但是这儿的百姓因为看到粮食稍有减产便加大了草木灰的使用量,草木灰也偏碱。
  两个偏碱加在一块,就成了重碱。重碱地怎么种的活庄稼?而且他们还把召山上的树给砍光了,导致召山水土流失严重,久而久之,源于召山的清溪水就从地上水变成了地下水,自然就断流了呀。”
  李清照点点头,问道:“那可有补救之法?”
  邓嘉摸了摸下巴:“这儿的土地不是天生的重碱地,而是人为造成的。所以好办,弄些偏酸的肥料中和一下就好了。”
  “那这清溪水。。。。。”
  邓嘉长叹口气:“清溪水就难办了,只能努力植树造林,看看能不能抢救一下了。”
  “既然这清溪水变成了地下水,那能不能打井取水呢?”李清照说道。
  “还是得植树造林,不然就是饮鸩止渴啊。”
  李清照点头,突然问道:“你怎么知道什么水土流失,什么酸呀、碱的,我不记得师傅教过这些呀。”
  邓嘉哈哈大笑,拍了下胸脯,说道:“因为本少爷是天才呀,天才者生而知之!”
  “哦!那大天才,我考你道题好不好?”
  “尽管来考!”邓嘉双手背在身后,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不过先说好,诗词歌赋一类的就别问了,你还欠我一百首呢!”
  “放心,我问得不是风雅。”
  “那就说吧!”
  李清照嘴角微微一扬,问道:“大天才,如果是你来治理黄河,你能不能让黄河不再决堤呢?”
  “我去,你这题也太大了吧!你这是要搞事情呀!”
  邓嘉没想到李清照直接把黄河给抛了出来,这可是个世纪难题啊。没说是现在,哪怕是后世对于黄河的水土流失,也是一个脑袋两个大!
  “怎么?大天才不是生而知之吗,也没有办法?”李清照捂着小嘴讪笑道,眼神里表露出一种你也不过如此的目光。
  “切!”邓嘉瘪瘪嘴,不屑道:“简单!植树造林就行了。”地理老师反正是这么教的,至于多久能管用嘛,那就是天晓得了。
  李清照摇摇头,显然对于邓嘉的这个答案不满意,道:“太慢了,有没有快的?”
  “快的?要多快?”邓嘉问道。
  李清照道:“最好一两年就能看到效果的!”
  “一两年就能看到效果?”邓嘉不由得皱起眉头,左右踱步一会儿,问道:“你只要不决堤就行了,是吧?”
  李清照点头。
  邓嘉沉默了一下,竖起两根手指,道:“我有上中下三策。”
  说完,邓嘉意识到自己好像少竖了一根手指,目光偏移到一边,又偷偷的竖起来第三根。
  李清照白了邓嘉一眼:“都说来听听!”
  邓嘉干咳了一声,收回手来,道:“上策就二十八个字,全部雨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太慢了,我都说了要一两年就能看见成效的。”
  邓嘉摆手道:“你不要急,我这上策是治根的办法,不出五十年便能让黄河水清。而且还能跟中策或下策搭配着一起用。”
  “那你再说说你的中策和下策。”
  “中策就是宽河滞沙,讲究宽河固堤、蓄水拦沙、水土保持、上拦下排、调水调沙,总结起来就是上中游拦、调、用,下游排、放、滞。”
  “下策呢?”
  “下策是束水攻沙,具体就是筑堤堵决、淤滩固堤、蓄清刷浑,说简单点就是把河道变窄,抬高水位加快流速从而带走泥沙。”
  李清照思考了一下,说道:“我觉得你这下策最好!束水攻沙,妙啊!这绝对比用什么耙子船拖河底靠谱得多。”
  邓嘉摸了摸下巴:“嗯,束水攻沙的确是见效最快的,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见效快,却不见得很顶用。因为束水攻沙,必将导致下游泥沙淤积,攻沙处越多,淤积处也越多。最后只有下游处处束水,才能将泥沙送进大海。
  但是含沙量高的水流十分不稳定,任何的扰动都可能导致局部泥沙大量淤积或者河道剧烈演变。例如引水啊,建桥啊,沉船啊,这些都有可能。所以最多保个十几年不决堤吧。”
  “那你的中策可保多少年?”
  邓嘉回忆了一下那篇著名的束宽之辩的论文,说道:“五十年吧。实施的到位的话,至少五十年黄河不会再决堤了。”
  李清照低下头沉思,嘀咕道:“五十年吗?”
  “其实束水攻沙也并不是不好,只是不能把它当做战略方针用于整条黄河。大战略应该用宽河滞沙,局部地区使用束水攻沙,再结合二十八字方针,如此才是上上之策!”邓嘉接着说道。
  李清照抬头看着邓嘉,一直盯着他的脸看。
  邓嘉被她看得脸红,说道:“盯着我看干嘛?”
  李清照笑道:“困扰天下能臣志士的千年难题被你三言两语就给解决了,我现在相信你是生而知之了。”
  “唉,我说着玩的,你还当真了?”邓嘉摆了摆手,转身准备回客店。
  李清照跟着他身后,问道:“这清溪镇的事情,你打算怎么解决?”
  “让我爷爷运来些鸟粪肥给这儿的百姓用,土壤的问题就解决了。至于清溪水嘛,明天进山里找找它的源头,看能不能直接引水过来。”
  傍晚时分,邓嘉找到一直远远跟着身后的锦衣卫们,将书信交给为首的那个后,回过身来喊道:“出来吧!跟踪都不会跟踪,顾头不顾腚的!”
  李清照从树后走出,也将一封书信交给那为首的锦衣卫:“劳烦,送到我父亲手里。”
  邓嘉瞟了李清照一眼,眼珠一转,呵了一声:“你这是借花献佛呀!”
  “怎么生气了?”
  “那倒不至于,只不过你这种行为很恶劣呀。”
  “我是替你扬名!”
  “哦?那我倒是要谢谢你咯?”
  “当然得谢谢我!”
  邓嘉哈哈一笑,摇摇头朝客店走去。
  次日一早,众人便进了山,行了六七里路,清溪水的源头总算是找到了,原来是一汪清泉。
  打道回府后,邓嘉收到了邓老太爷的回信,信中写到鸟粪肥至少需要十天才能运来清溪镇,邓老太爷让邓嘉耐心等待。
  邓嘉也寄了一封书信给爷爷,让邓老太爷再运些水泥过来,用来引水造渠。
  ————
  时间在一天天的等待中流逝,小小的清溪镇贫困但安宁,而远在千里的汴京却因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的一份奏疏,掀起了阵阵波澜。
  紫宸殿里大宋的文武群臣分列两边,官家赵煦端坐在上,手捧着一本奏疏,仔细的看着,嘴里不停地小声念道:“妙妙妙。。。。。”
  看完奏疏,赵煦将奏疏交给身边的太监,让他交递给群臣览阅:“诸位爱卿都看一看,此法是否可行啊?”
  群臣一一接过奏疏览阅,均是点头称赞:“二十八字方针,妙啊!宽河滞沙,妙啊!束水攻沙,妙啊!言之有物,言之可信!”
  唯有司马光看过奏疏后,神情古怪的瞧了李格非一眼。
  等群臣览阅完毕,赵煦又问道:“诸位爱卿,此法可行否?”
  司马光持着笏板迈出方步,走出队伍来,躬身回答赵煦道:“回官家万岁,此法可行!”
  赵煦猛地站起,快步走到李格非面前,握住他的手,激动道:“李卿真乃我大宋之瑰宝!”
  李格非慌忙躬身道:“官家谬赞了!”
  “李卿谦虚!李卿此法可使我大宋永无黄河之患也,此乃千古卓绝之大功绩!待此法推行后收之成效,李卿当立碑作传,配享太庙!”赵煦激动道。
  李格非再次躬身说道:“不敢欺瞒官家,这治黄三策其实并非是臣所作,臣只是代人上奏。”
  李格非这话一出,顿时满朝哗然。官家赵煦也是惊讶,问道:“哪是何人所作?”
  李格非答道:“邓嘉。”
  赵煦皱着眉头,问道:“邓嘉是何人?朕以前好似听过这个名字。”
  “回官家万岁,邓嘉乃是邓杰的孙儿。”司马光在一旁答道。
  赵煦脸上的笑容凝结住,殿里的群臣也都不说话了。原本还有些喧闹的大殿,此刻悄然无声。
  湖广的邓家和朝廷的矛盾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谈不上势同水火,不过邓家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廷的统治。
  朝廷暂时拿邓家没有什么办法,内地的厢军打不过邓家的洞庭水师,神宗时朝廷两番大剿水匪失败,就是明证。而禁军驻守在边境防备着西夏和北辽又抽调不开。
  祖母皇太后摄政时,朝廷与邓家的关系还算缓和。但自去年还政于官家后,这关系似乎又变得紧张了。
  有些与李格非交好的大臣,心里不由得为他扭了把汗,怕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变成了坏事。
  只见赵煦淡淡说道:“邓家祖孙皆是英才啊!”
  说完,官家便转身出了大殿,留群臣呆站在原地。
  一个小黄门站到龙椅边,大喊道:“退朝!”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