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女生频道 / 向北,南方姑娘 / 倔强老爷子

倔强老爷子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意为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万物和谐,出自易经。也是“保和”两字的来源。
  来到保和殿,可以看见整个呈长方形,一眼望去,也有将近十来间的屋子。建筑面积较大,屋顶是重檐歇山顶,由一个梯形形状绕屋顶顶尖旋转一圈得到四个一模一样的梯形形状的屋顶。
  上覆黄色琉璃瓦,还有小小只的动物。大门口是留有三个小门供旅客参观的,内里一块乾隆帝王御笔“皇建有极”的匾额。悬挂于大厅宝座上方。
  匾额下方是帝王雕镂金漆宝座,上面各色雕花绘画可谓是相得益彰。天花也是沥粉贴金的各式龙纹,而地面同样的金砖铺地,里面颜色浓烈的绘画与装修陈设搭配,显得华贵富丽。
  除却这些基本外,殿内里一样,宽敞的很。也是经历过焚毁,重建的。
  而让人有印象的当属殿外后面的石阶了。在石阶中间设有一大长块上面雕刻着祥云,龙,海水,山崖等各式图样的浮雕,整个称为云龙石雕。要不是跟着人流走,林秋想,谁会看完正面里面的物件还绕一圈到殿后面瞄几眼啊。
  这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长将近二十来米吧,宽也有三四米左右,可以想象其重量是何等的重。听人群里的'百事通'们说,这可是几百吨的。相当于普通鲸鱼十来只,大型蓝鲸一只半的重量。
  而这大块头是从外地耗时一个多月搬运进京的,一路搬运的工人是遇山挖井呐,沿路的井也因此留与世间了。这真是古代劳动者的才能和智慧啊。
  林秋看这殿后面这大排场,到感觉这是像是在殿试结束后的进士封官加爵啊。想象一下,念到自己个儿名儿,一步一步从容不迫的抬脚往石阶上面迈,这二十多米长,周围的汉白玉石柱,以及其他官员侍卫,同窗,皆注视着自己,比走红地毯还威风霸气呐。完了之后,骑高头大马,街道游行,敲锣打鼓传到家里,光宗耀祖。
  相对比,现今,xxx省的高考状元xx同学哪科考了多少,每次林秋都去电视机那儿盯着,最后也因为长的也还就刚刚对得起观众,但对不起林秋,林秋就跑了不看了。
  古时期,能入状元,榜眼,探花的,首先,才能全国数一数二三的存在,其次人品超级好的,再也长得好,看颜值。经常有些野史上书有某某某因为长相原因与前三甲失之交臂,被列为二甲进士的。为啥啊?因为很多是帝王为了给自己闺女挑女婿选驸马的,还有的是给高官的女儿做夫婿的,能太差吗?不能啊。
  而对于保和殿的用处,可以把它比喻为小家里的书房了。
  尽管明清两代都有所不同。明朝时期,帝王册立帝后,太子时,在这里受贺。而清朝,是宴喜之事多些。比如帝王哪个兄弟就藩王时,再一些官职较高的大臣也要在这儿受邀请摆上贺宴,或者选驸马等等,场面十分壮观的。而经常是科举殿试用的。
  说到殿试,有很多人不太清楚,这里林秋可是研究过的哈。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类似于当今现在的博士考试,嗯差不多吧。因为考试体系不同,所以只是类比。能参加殿试的学子需要会试合格通过的方可。
  明清殿试有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御赐进士及第,为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御赐进士出身,为传胪,
  三甲御赐同进士出身。
  林秋原先经常痴迷电视古装剧,常常听见哪个镇上的公子十三四岁下场考取童生,过了,明年下场再考取秀才等等之类的。
  而古时期的科举制度呢,是较为严苛的。科举制度下的学子从童生——秀才(生员)——举人——贡士——进士,这些学子名称对应的考试就叫:
  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
  不同朝代叫法不一样,大概是这样的。
  而听到最多的就是xx大人中举了,恭喜xx成为举人老爷了。举人是不是就是当官了呢?这个一半一半吧。属于替补官员的,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一些州府郡府地方是可以任用举人为官员的,只是地位较低了。而听到耳熟能详的芝麻官县令,很多偏远地区的是可以任用举人为地方县令官员的。不需要继续往上考贡士和进士,但京官的话,那就是最低都是几甲进士了。
  经常看见的骑大马戴红花游街的,有三元及第的称号的,状元郎。那些官家贵女也是很喜好那款的。而三元及第又是哪三元呢?
  解元,会元,状元,三场考试都是第一,故名,三元及第。对照考试的是乡试,会试,殿试了。而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了。
  想到这儿,林秋就想起她家里那个老人家了。她爷爷经常给她讲的他那辈人的故事了。
  林亮是老爷子的名儿。林亮的爷爷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当时,家境还算富裕,年岁十三四岁的年纪就考上了秀才,但是奈何家里有老父亲去世守孝几年,耽误事情了。而老母亲因为一朝失夫只能逼得自己儿子先成家再立业。林亮的爷爷面对一直疼爱自己的老母亲,也是没有办法,最后妥协娶妻生子了。就这样,前前后后耽误了五六年光景,等他收拾好行囊参加乡试的时候,落榜了。等下一次考试是三年后,他上进求学啊,就这样,三年后过去了,又是差一点儿就能上榜的。这时的,老爷爷,不打算继续考了。在外六七年,家里是年年一封信变成月月一封信啊,他这时也想通了。努力了没成功就回家奉养老母亲,和自己的小娇妻好好过日子。
  回到家,老母亲的鬓角银丝快染满整个头顶了,家里也从镇上搬家到了村子上。守着自己家的祖祠堂旁边,建房搭院。
  他也就自愧啊,而儿子,也已经是五六岁的年纪。也许因为是老母亲和妻子的溺爱,小小年纪不学好的。他经常教导也没能把儿子掰直,父子俩的关系是越来越差,最后,自己唯一的儿子长大后,染上了赌瘾。
  他悔恨啊。自己为了理想抱负,对不起老母亲,妻与子。
  经常在这样的日子里煎熬着,人也就刚过知天命的年纪,也就去了。
  留下了,老母亲,妻子以及刚刚富裕的家底。而随后老母亲去的时候,他的妻子独自与儿子过活,也是根本管束不过来,只能是娶一名妻子传宗接代了。
  所以,林亮就这样出生了。林亮和他老子也是天生不搭,他是经常看见他老子赌输了就打母亲的,而他,即便年纪小,但是有力气,也会经常抱住母亲替她受他老子的恶打。他还在想,等他满十岁了,就带母亲单独过呢,可,林秋的好赌的太爷爷身体染病在她爷爷年岁十岁刚过生日就走了。那时,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余下的是林亮以及他母亲肚子里的弟弟。等弟弟出身不久,母亲也是因为战乱东奔西走的没能好好坐月子又担惊受怕就去世了。
  林亮老爷子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带着一个一岁多点的奶娃啊就这样在战火烽飞的年月里讨生活。
  认识奶奶,是本家的四叔隔了也有四代人了,介绍的。当时奶奶家,穷,奶奶又是姑娘家的,人多,粮食不够分。就把奶奶送人当童养媳了。
  奶奶进爷爷家门时,年仅八岁,换成现在是个小孩子,刚上二年级呐。
  可奶奶,八岁,照顾一个比自己小一点儿的小叔子以及大自己十岁的男人。也有幸,奶奶干活厉害,人也是大大咧咧比较开朗,什么事情都不往心里去。
  好在林亮老爷子长的是眉清目秀的,很像他曾爷爷,个子也是高高壮壮的。外在条件在林秋现在看来比某某小鲜肉还更养眼呢。
  听他侃大山说过,他可是摸过日本的枪,国民党的,最后是共产党的呢,最佩服的也是x主席,跟着他走,日本鬼子走了,国民党也走了,最后,新中国成立了。
  最后要不是因为家里只有小妻子和小弟,抗美援朝他也是去得的。
  可最后……
  老爷子夸小爷爷特别聪明,比曾爷爷还厉害着呢。小小年纪就是帮助家里干活挣钱维持家用,只是身子骨就跟那句词说的'文弱书生'只是出生,年代错了,在他十四五岁病了一场,家里穷的每顿都不能吃好点儿的粮食养身子,去世了。
  老人家不会用铅笔圆珠笔那些现代化的写字工具,家里都是用的毛笔,黄纸,墨条写字。字儿呢也是繁体字。林秋记得老爷子经常问她哪个字的繁体字怎么写,而林秋又只会简体字的时候,老爷子又是那一脸重男轻女的脸色,觉得女孩子没用。每每,林秋就要干他一场嘴架。可不管最后会不会被打。
  现在想来,老爷子童年时期,原生家庭里面,林秋好赌的太爷爷经常打骂太奶奶,他也估计是被影响到了,偶尔也会听见他骂奶奶的。
  在加上当时他,十几岁就参军,整个家是他当担起来的。那时候没有心理咨询师,谁知道有没有那什么战场后遗症的啊。
  家里面,林秋这辈儿就林秋一个女孩子,他都是从林秋小时候就是嫌弃的,很看轻的,觉得女孩子没用。林秋也是每每都要干嘴架,最后被打,也不服输。
  这样,家里大辈儿伯伯爸爸叔叔,小辈儿哥哥弟弟,就她不怕老爷子。干的嘴架多了,挨打也多了,皮都硬实的很,就这样也是到林秋过了十五岁后懂事了才不和老爷子对着干了。
  现在想起来,哎。服个软,啥事情都木有啊。不知道没有经历他经历的事情,只知道他是个死倔死倔的老头儿。只是听听故事儿,可,又没能亲身经历。。
  后来奶奶告诉她,老爷子很后悔,因为当时他出任务几个月没能回家,而后来回来后,见到的就是聪明懂事的弟弟的尸体,最后弟弟去世了。把弟弟当儿子养的他,那晚上是躲被窝里面哭的,而老爷子的亲人就在那个特殊年代,都没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