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之殇 / 第二十五章 荀攸献计

第二十五章 荀攸献计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明白刘辩的意思是愿意用自己,应该还会重用,荀攸也是非常欣慰,要说荀攸不想找一个能赏识自己,愿意重用自己的人,那是不可能的,他做梦都想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到如今蹉跎三十余年,只是混了一个黄门侍郎,还是托关系上位的,这个职位就是一个鸡肋。说好听点,那是皇帝近臣,是有机会为天子出谋划策的,然而汉灵帝是看都不看他,他最多也就是送个诏书什么的,干的就是一个太监干的事。就算这样,还没有干够半年,汉灵帝竟然挂了,荀攸心里那个气呀!只叹老天不公,让自己满腹才会就此埋没。如今没想到刘辩竟然决定要重用自己,心中激动赶紧起身行礼道:
  “若陛下愿意当楚文王,臣自然愿意……”
  荀攸说到这里被刘辩打断,刘辩走下主位,扶起荀攸道:
  “公达别急,朕知道公达的意思,不过朕有件事要说明,说完之后,公达若还愿意当朕的宝玉,朕就愿意当一回楚文王。不但要用,还要重用。”
  荀攸听到刘辩亲口说出要重用自己的话,心中激动。自己如今已经三十三岁了,已过了而立之年,还是一事无成,虽说黄门侍郎是皇帝近臣,太平年代也算是不错了,但是如今的情况是,这个黄门侍郎还不如一个小县的县令,没有任何用处。又听到刘辩后边还有话,就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道:
  “陛下请讲。”
  “朕若不是当今天子呢?公达可还愿意为朕效力?”
  荀攸满脸疑惑,看着刘辩不明所以。
  “朕打算禅位于陈留王刘协,自封济王,三个月后前往兖州。”
  荀攸惊讶道:
  “陛下何必如此,虽然现在大汉内忧外患,但是臣以为,只要应对得当,不需五年,必能使天下逐渐平稳,陛下何必就此放弃呢?若陛下放弃,陈留王刘协年幼,天下必然大乱……”
  说到这里,忽然停住,猛然看向刘辩,见刘辩一脸平静,又对他轻轻的点了点头。荀攸明白了,又马上思索刘辩此举的真实用意。
  刘辩道:
  “如今天下,积弊已久,皇纲失统,民不聊生,有道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朕,大汉已历时四百年,早已积重难返。俗话说: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公达你以为,就算朕稳定朝堂,暂时安定天下,就能解决内部数百年留下的矛盾吗?”
  荀攸道:
  “不能,有言:乱世之后必为盛世。然而从内部,只能维持,而不能改变,陛下想跳出雒阳中枢,从外部入手,彻底放下如今的烂摊子,重新制定可以避免如今弊政的方略,逐步推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此,别无他法。”
  “如此,公达可还愿意追随?”
  “陛下,臣想先问下,陛下为何选择兖州,兖州四战之地,得之无益,陛下为何……”
  刘辩苦恼了,谁都知道兖州四战之地,总不能告诉荀攸是因为曹操吧?以曹操如今的情况,告诉他他肯定以为自己脑子有问题,至少如今,天下人都会认为,比曹操强的人,不知凡几,曹操算老几。有时候刘辩自己都在考虑,自己是不是太在意曹操了?最后只能告诉自己,曹操能有以后的成就,绝不是偶然,他现在不怕任何人,但是,必须防备曹操崛起。其他人都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如果自己能在刘备发展之前,提前统一天下,刘备也就什么也不是了。想到这里,只能道:
  “公达,朕选择兖州自有用意,最主要的是比邻雒阳,一旦雒阳有变,可以随时策应。朕首先要防止雒阳毁坏在战火之中。”
  “那何不选关中,过函谷关,旬日可到雒阳,而且关中……”
  又是关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等等,刘辩彻底无语,只能坚定的道:
  “公达,选择兖州,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会更改,公达可愿意随朕一起去?”
  荀攸不管怎么想,都想不明白刘辩选择兖州的目的是什么。不过想不明白也就暂时不想了,面对刘辩道:
  “臣愿意,说心里话,真的要臣在朝堂之上,于那些大臣勾心斗角,实非臣之所长。”
  刘辩大喜,握着荀攸的手笑道:
  “哈哈……朕得荀攸,无忧矣!”
  荀攸接着道:
  “曹操,曹孟德大才,必不是碌碌无为之人,臣于他交好,可替陛下招揽之。”
  刘辩惊讶无比,暗想:若曹操愿意为自己所用,选择兖州,自然不是好地方。若是不愿意为自己所用,他肯定会明白我的用意,不妥,自己现在就是要在暗中集聚势力,务必要做到出其不意。就对荀攸道:
  “不可,朕现在一切都在暗处,不能让人提前发觉,这样才能出奇制胜,若在明处,实对我等不利。”
  荀攸一想:也是,如今不能让大家知道陛下的用意,只能暗中发展,到时,天下大乱,以雷霆之势迅速扫平叛乱,才为上策。
  “陛下,曹操可以暂时不提,臣有一叔父,名荀彧,荀文若,可需要为陛下引荐。”
  刘辩已经不在惊讶了,而且他终于知道,为什么曹操当年手下大臣,陈留和颍川两郡的人就占到一半了。假装惊讶的道:
  “荀彧,可是王佐之才的荀彧荀文若?”
  “正是。”
  “现在不急,等我们在兖州落脚以后,再做计较。”
  刘辩想了想,脸上不自然的又对荀攸道:
  “公达,父皇生前重用十常侍,皆因无可用、敢用之人,如今十常侍都愿意献出全部家财,以求朕保全其性命,不知公达以为,此事是否可行?”
  荀攸满脸错愕,看着刘辩。
  刘辩心虚,不敢直视荀攸,转过头去。暗道:看来十常侍以经若怒了天下人,算了,朕也不能因为这样,而得罪天下人吧!若是因为自己想保住十常侍,而得罪荀攸,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正想说:保不住也无所谓时。
  没想到荀攸却道:
  “可以。”
  刘辩赶紧转身,满脸不可置信,荀攸可是士族出身呀!他为什么会放下对十常侍的恩怨,选择保住他们性命呢?于是问道:
  “公达,有什么办法?”
  荀攸心里也是挣扎半天,他心里想杀十常侍久已,他之所以愿意帮刘辩有三个原因:
  一、这是投入刘辩麾下,刘辩第一次问计于自己,第一次很重要,虽然刘辩不会这么想,但是荀攸会这么想,因为如今的荀攸,还不是历史上那个算无遗策、天下闻名的荀攸。如今的荀攸,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最多也就是有点小名气。所以他也想给刘辩留一个好印象,荀攸知道这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
  二、何太后和刘辩有今天可以说全赖十常侍之助,如今十常侍落难,刘辩愿意帮助,至少可以看出刘辩是重感情的人,谁没有一个万一呢?感情是一点一点建立的,首先一点便是肯想人之所想。你如果不能替对方考虑,是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感情的。
  三、信任,这么一个可能得罪天下人的事情,刘辩愿意毫无隐瞒问自己,而不怕自己看不起,就是一种天大的信任。
  荀攸道:
  “臣有一计,不但可以救十常侍性命,还可以使陛下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刘辩大喜,道:
  “公达请讲,但有所求,朕无不允。”
  “此事不难,以前,要杀十常侍者,乃大将军何进,满朝大臣,虽也想杀十常侍,但只是推波助澜,是不会这么干的,因为十常侍乃皇家家奴,身为臣子,最多也就是告诉天子,你不能再用宦官了。此事只需把责任推到大将军身上就行了。”
  刘辩迷惑道:
  “此话怎讲?”
  荀攸接着道:
  “先帝早已忌惮大将军权倾朝野,想杀大将军之心久已,只需一封先帝遗诏,言:杀大将军,乃是先帝之命。这样十常侍杀大将军,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以前虽作恶多端,今功过相抵,把他们赶出皇宫就是了。”
  刘辩佩服不已,荀攸果然名不虚传,自己想破脑袋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荀攸片刻之间就可以如此完美的解决。刘辩感慨万千,看着荀攸,道:
  “公达大才,朕今日才算领教了。”
  “为陛下分忧,是身为臣子的分内之事。”
  刘辩想了想道:
  “公达,十常侍所献钱财,有四十亿钱,家奴共有一万余人。应该明日夜间到达,我想让公达提前运往兖州济阴郡。朕守陵三个月,明年开春启程,再前往兖州,兖州之事就先拜托公达了。”
  荀攸也是大惊,四十亿钱,这些钱组建十万大军都绰绰有余,若如此,刘辩将来成事要容易的多。本来刚才还在默默的为刘辩打算,到了兖州,如何招兵买马呢?没想到十常侍会有这么多钱财。听到刘辩问话,赶紧道:
  “陛下放心,此事有我来办最好,明日陛下先传下旨意,我就前往济阴,先替陛下打点,明年开春想来就可以稳定济阴局势。陛下到时候再前往济阴。”
  又和荀攸商量一下细节,比如钱财还好说,一万余人太引人注目了,荀攸建议分批前往,刘辩自然把这些都交给荀攸处理。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