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玄幻奇幻 / 家有贤良 / 国钟名士

国钟名士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天门县城西堤街上同一时期出了两个翰林,一个是东头孝子里的胡聘之,一个是西头雁叫关的饶名震,两家相距才一里多路,人们称为“一街两翰林”。
  [民间传闻的谬误]
  “翰林父亲是屠夫出身。因某天庙内主持梦见一妇人带五个小孩求其早上不要敲钟,屠夫未闻钟声睡忘了,没起床屠宰,后发现后院一头母猪生了5个小崽,屠夫大悟放下屠刀放弃宰业,生了胖儿子,考中了进士。”
  这样的文章居然发表于本地Ⅹ较权威的刊物,而且由外姓人杜撰。
  饶先生后人很气愤,忙于工作无暇去理会,也出于对故乡的尊重,没放在心上。后其孙子工作之余偶尔练练笔,就在《今日头条》、《美篇》等自媒体上表达了下看法,以正视听,以期清者自清……
  附:原文
  “最近,本姓搞了一个五县联谱的活动,以前从没什么联系的同姓在探寻饶翰林后人并通过电话微信在联络,因历史变迁,许多东西无从考证,家族传统也不爱这些社会活动,事情任他们热热闹闹,而我们也习惯了清净的生活,没有参加。现代的联谊活动可取,与祖先是否翰林似乎无关……
  1、大院重修传闻:在这个风波之余,多年失联的有些远亲族人也来讯息,好不容易抽空见个面,吃了饭,席间隐隐是听说:“胡家大院”,政府在出资重建,而同街的“饶家祖宅”,你们直系的后人似乎也有去“找”的希望。
  原来如此!
  但祖父在世时,曾提过祖宅的事,战乱避祸在外多年,祖居宅基地一条街早已成为民宅或被开发。
  老人本人都能淡然,不知这些族人空穴来风的来源何在,目的又何在?……
  2、谁忠谁奸,与谁的成就更大的争议传闻:
  有史可考证的,历史已作答。何须来风波……
  关于翰林家世出身的謬误:
  这个传说,真可笑!更是无稽之谈。
  其实,关于屠户故事,源于天门西湖塌陷的一个传说,很多七八十年代长大的本地孩子应听老人讲过。
  很远的无从考证了,但最起码三代内是读书人出身。关于翰林的先辈,有关读书的轶事,倒有点意思,较有名的是一个家传的诗句:精读圣贤书,醉歌田舍野。那是我才几岁时,弃文从医的祖父教我背诵的。
  可见,即便没有多少大家身份,起码是本份读书之家,并有淡泊的家风,或许乡下有点薄田,勉强过生活,也是奇了,一直到现在没出过从商的人,不知是否无形中验证了从前耕读传承,却重文轻商的世俗观念?”
  字里行间,虽质朴诚恳,却有点名门遗风。
  笔者考证相关资料
  -----饶名震授庶吉士
  同窗较有名的是同科状元陆润庠。与其一直私交不错。饶家中曾有两人的书信原稿,以及相互赠与的书法作品。因战乱,或遗失或收于天门文史馆,或散落民间被拍卖收藏。
  据说收录于天门文史馆的有四卷对联似的条幅,红底黑字,镶黄边(县志记载)。内容是谈文章之道,共100多字,如第一幅是
  “论文鲜有称谷梁孙吴者。柳柳州曰:‘参之谷梁以厉其气。’老泉曰:‘学孙吴之简切殆好,必从其所类耶。……”。落款是“少澥仁兄同年大人雅正*清庚寅春陆润庠”。
  庚寅是1890年,饶名震时年应是54岁。
  饶翰林自已的一幅扇面书法作品真迹,后现身于香港某拍卖会,被人拍走收藏。
  读书人的通病是仕途颇坎坷。在翰林院混了30余年。虽与陆状元为同窗,亦无阿谀奉承之态,更无攀附权贵之行为。通过其作品,可见其志趣就如同其作品一样,一股清流高士之风。
  翰林被拍走的扇面书法原文:
  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翰林其事:
  民间也有许多离谱的传闻,什么在其他地区饶姓聚居的地方发现其赴任福州知府时”翰林拴马桩“等,那根本不可能;还有的传闻什么与慈禧、光绪逃难热河途中,遇劫匪被王府镖师所救,以及慈禧看其年迈紧紧追随而感动加深印象,都是不着边际的瞎传。
  但较符合历史与其家传的故事的,是两次守孝,而放弃了外放出仕的机会。典型的中国儒生。
  另外就是真的随慈禧与光绪西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BJ大举进犯,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逃,名震以六甲高龄遥随。
  二十七年(1901)十月,名震告假回乡。年底接到陆润庠来电,催他返京就任福建邵武府知府。名震告别家人,于二十八年(1902)正月抵达BJ。同年、同乡、同僚及弟子皆来置酒送行。陆润庠也登门致贺,赠以磁屏四块,亲书“少澥兄,同年大人,出守闵中,书此为别。”名震每天应接不暇,不幸一日突发腹痛,不及医治而卒,时年六十有六。”
  ----交军机处记名以通府用
  实际上,当时危急至急,文武百官惜命仓惶随主出逃,唯恐慢了。职业的操守使然吧,饶翰林最后才逃,整理了一大车宫中珍本典籍(其中不乏孤本国宝类的),典型的孔夫子搬家全是书。
  迂腐而执着得可爱的老夫子,冒着差点脑袋搬家的风险,赶着马车带着一大车国宝(也不知他怎么会赶马车的),追了好久才赶上大部队,这样,才让同窗陆状元唏嘘不已,后来回京一再坚持力荐,慈禧与皇帝才想起,记忆中是有亲眼见得这个傻老头舍命护宝,当时也曾感动得差点落泪,只是自已也是惊魂未定,当时只问了下知道是个老翰林,后惦记着京城的宝座什么时侯能回去继续坐,无睱顾及别的事。现在想来,一定得让他为官。要不然世人如何看待人心?
  可惜的是,民间也有个不祥的儿歌“什么本姓不当官”,也是巧合呀,一语成谶。既将赴任的知府,可能是平日多年钻在书堆生活没规律,体质差,不幸逝世。
  “侄饶世俊赴京扶柩还乡,葬于天门乡下”。注:此处依然有误,”世”应为“士”,翰林独子为“士英”。
  以作学问为生干了一辈子,没有别的爱好,也就是专心于本职工作,业余玩玩文字吧,据说平生著作甚多,大都散逸,唯以《心怡堂家书》传世。没有见其他特别有名著作存世。
  同窗有位俞培元,在同治时,饶翰林做庶吉士时,他还只是“著分部学习”(略低一阶),但后有作品专著留世传世。世事就是这样吧,造物弄人。
  ------士当如莲
  也许他喜欢的也正是这种如莲一样的“质本洁还洁去”,也是得其所,符合其毕生追求。
  ------后人缅怀:
  [从先祖翰林爹的祖父辈开始,我们的族谱沿袭这十六个字来延续“,家有贤良,诗书寄德,富贵远扬”,呈现了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家国情怀”,而后面的“富贵远扬”,似乎落了俗套,与前两句立意完全不在一个境界,但也真实代表了中国农耕社会所有百姓的心愿,都是希望国富民才强,功名之外,子孙平平安安,老老实实过平静祥和的日子。
  在我们作为后人的理解,此“富贵”非彼“富贵”的意思,这个“富”不仅单指“金钱”,更蕴含了太多寓意,“贵”应指“贵”在“分享”,把理想、志趣得以继承、发扬、传播。
  小时侯听祖父讲家族故事,曾偏激地说“长大了要把家里失去的要回来……”,记得祖父很淡然的一笑,也不是刻意告诉我什么:将相宁有种乎,一切靠自已呀!溥仪连天下都能丢,你算什么呢……
  这位老人的智慧与豁达,在幼小心灵中播下的种子,是一种健康的基因。
  正如曾任国民政府财税厅官员解放后在文史馆工作的曾祖父,引导祖父从事医生职业、引导父亲读了农校做了技术员,正是先人的一种精神仍在传扬: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医人当医心,经世致用,方为做人。]
  这点,其后人坚信。作为局外人,意外闯入这个家族,因为采写翰林故事、痛击日寇故事,而与饶老先生结缘的我,也坚信!
  其实与我采访的初衷,著文的立意,已有了许多不同,但有种神秘的手,牵着笔者,去探寻……
热门推荐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