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玄幻奇幻 / 寻宝老商埠 / 15 西汉初年有“济南”

15 西汉初年有“济南”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15西汉初年有“济南”
  为了让大家直接听到曹传虎的情报,我打开手机的扬声器。
  “一个月前,确实有一位日本学者来到济南,不但到老商埠进行考察,还到省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据我在省图的朋友讲,他查阅的资料大都与济南老商埠有关。对了,我还查明了他的身份,他叫益田慕夫,东京大学考古与历史学教授。”
  听完曹传虎的电话,沉默片刻,曲直兄说道:“玛缇娜小姐,你在这继续听包先生介绍济南,我到隔壁房间上网查个资料。”
  曲直兄到隔壁房间上网去了,老包继续他的介绍。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籍可考的朝代。自商朝至西周,济南一带是谭国的领地。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灭谭国,设历下邑,成为东方大国齐国的西疆重镇,也成为齐国工商贸易通往西部内陆的交通要道。
  西汉初年,设济南郡,“济南”之名由是而始。
  济南,济水之南也。古人将济水与黄河、长江、淮河并称“四渎”,可见济水在古代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济水发源于今HEN省济源市,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就是原先的济水河道。济源、济宁、济南、济阳,皆从济水而得名。
  唐朝时济南扩建城垣,大致形成后世沿袭的济南城址。宋徽宗时设济南府,济南城的建设初具规模。明朝实行省、府(州)、县三级行政管理,山东为十三行省之一,济南始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所在地。自此,济南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清同治年间,济南再度扩城筑圩,形成形态完备、功能齐全的城市体系。
  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多以中心对称、街道分割、方块居住、市场固定为原则,形成棋盘方格状布局特征。由于城市形态多为方形或矩形,街道大多与城墙平行以方便交通。开埠之前,济南城区的布局基本也是遵循这一规律,同时由于大明湖等特殊地理环境限制,不得不在某些地方因地制宜作相应调整。
  “你们看,这是1889年绘制的《省城街巷全图》。1889年是清朝光绪十五年。”老包手指地图讲解道,“城墙及护城河圈出内城区,基本是方形;外面一大圈石圩,就是刚才曲老弟所说的郭,城与郭之间,是外城区。巡抚衙门,正规叫法是巡抚部院署,简称抚院,原先是明朝的德王府,处于中轴线中心;中轴线向南延伸——院前街,天地坛街,向东稍拐是南城门历山门,然后是南关大街、朝山街,直通外城的岱安门;中轴线向北延伸——后宰门,兴隆街,大明湖古历亭,稍向东是北城门汇波门。此时的济南已完成功能分区:城北部为大明湖风景游览区,中南部为官署和围绕官署分布的商业区,南郊为驻军区,西部为商业、手工业和水运码头区,并在东西齐川门和泺源门外,自发形成大片市场和居民区。”
  “包先生,您喝水!”听老包声音有些沙哑,玛缇娜给他端过茶杯来。
  “谢谢!”老包喝口水,继续讲解道,“一般来说,通向城门的主干道构成城区布局骨架。但济南的地形受城北大明湖水体制约,城内没有纵贯全城南北的主干道;又由于东西二门不对称,也没有横贯全城东西的主干道。为此,济南留下‘四门不对,三山不显’的掌故。”
  玛缇娜道:“‘四门不对’我理解,就是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不对称。‘三山不显’是什么意思?”
  老包笑道:“其实济南人是很有幽默感的。千佛山古称历山,在城外,济南人觉得不够近,又将城内东南角一块露出地面的石头也称为‘历山’,并由此派生出一条“历山顶街’。大明湖南岸有个小土堆,据说每天早上会长出一层灰,济南人幽默地称它为‘灰山’。府学文庙旁边有块露出地面的青石,形似牛背,于是就叫‘铁牛山’。这三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山,只有到了眼前才看的到,所以就是‘三山不显’。”
  玛缇娜兴趣盎然,说道:“我看过一些文章,说中国文化特色之一是院墙文化,比如长城是院墙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现在看济南地图,也是如此情形——城和郭,像个‘回’字,四方形墙垣将城市包围,像一个大家族的庭院。”
  老包解释道:“城墙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军事防卫,同时能够加强城区管理,所以后来演变为一种政权的象征。”
  我练书法时研究过“國”字,此时正好可以卖弄。
热门推荐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