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玄幻奇幻 / 科尔沁沙地的孩子 / 第2章 昔为童稚不知愁

第2章 昔为童稚不知愁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1979年,良言开始上小学了。小时候,个子太小,上学的路觉得很长。良言是个很聪明小孩子,但是很懦弱。充满胆怯。小时候最怕走一段路,就是铁路住宅附近,那个小男孩总是劫道。威胁要打良言。良言每每经过那条道路,就是想如何奔跑冲过去。而那个小男孩,总是充满坏意的看着良言,耀武扬威,其实,良言不是怕他,而是他的哥哥。良言所在的村里,只有良言这一个男孩在镇中心小学上学。后来,良言为了抗拒这种压力。喜欢拉帮结派,组织了八大金刚,懂得了狐假虎威,借助其他同学的高大威猛,为自己壮胆。八大金刚中,还记得其中的几位,他们对良言帮助很大,估计那时候,良言就很有理想和抱负,他们也喜欢和良言在一起。良言要是和他们一起走,就要绕很远的路,而半路分开,自己走,就要被那个坏小子欺负和嘲笑。
  小学二年级时,良言生了一场病,得了肺炎。那是一种很可怕的病。因为,总是发烧,并且住了很长时间的医院,也不好。后来,医生建议良言们去沈阳的大医院,父母都很焦急。后来姥姥来了,带来了一种符,烧成了灰,让良言喝掉。爸爸很是反对,妈妈就是要试一试。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就好了,不再发烧。后来听说,是姥姥从三姨家附近访得名医,给良言取得的灵符。姥姥作为沙坨子里的老人,自然对巫蛊之术还是很了解的。姥姥的娘家在科尔沁沙地的腹地,是更贫穷的地方,良言见过自己的太姥姥,是一位干净整洁,轻言慢语的老人,只是姥姥的弟弟们并不争气,每天喝的醉醺醺,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小时候,守着煤油灯,在忽明忽暗之间,听着姥姥太姥姥拉家常,讲故事,偶尔听到一声遥远的狼鸣狗吠。
  姥姥讲起30里地外的冯家山上的那棵神树。老家这里地形是西部丘陵,东部丘陵,中间是柳河平原区,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进入了辽河平原,但这里的平原土壤因农耕的破坏已经沙化,同时还伴有盐碱地较多。那么,在老家的东西两侧山是常见的,不足为奇。而在章古台的平原区域,再见到的山,虽不高,就一定会显得突兀和雄伟。因此,那座章古台南的冯家山(良言给起的名字),就显得不简单,而这高高的山上,又有一棵冠如伞盖的树,就更加神秘。这树是怎么来的?传说,原来这座山上有个老奶奶,她独自一人,夫子皆亡故了,老奶奶哭呀哭呀,眼睛都哭瞎了。这一年,老奶奶的屋檐下飞来一双燕子,在她的屋檐下筑巢,老奶奶的哭声,感动了小燕子,老奶奶也很善良,总是照顾小燕子,保护他们。小燕子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治好老奶奶的眼睛。第二年,小燕子从南海万里迢迢,衔了一枚树种,第二年,树儿发芽了,第三年,树儿长高了。小燕子们围着老奶奶唧唧喳喳,把树的叶子放到老奶奶的水碗里,老奶奶发现,自己的眼睛越来越清亮了。老奶奶就精心呵护这棵树,慢慢的树长高了。周围邻居家,谁家的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老奶奶就送给他几片树叶,泡水喝,病就好了。慢慢的,大家就传颂开了。有个恶霸,想把这棵神树据为己有,心想这可是一棵摇钱树,有了这树,人们不都得送钱来。他派人来,挖不动、砍不断,而且,一砍这棵树,就流出红色的浆液,就像人血一样,有人胆子大,尝了一口,结果,一命呜呼。人们吓得四散奔逃。慢慢的,人们都离开了这里,只有这棵神树,千百年来,依旧在山顶上。良言十一二岁时,远远曾经见过,很是特别。在辽西,这样形态的树并不多。大概在1980年左右,良言小学时,坐火车去章古台,第一次见到那样大的场面。火车上,有一个人讲着如何的拜仙人求灵药。要点上香,插在一个半碗米的碗里,用红纸把碗口盖好,然后,虔诚的膜拜,默默祈祷,求神仙赐予灵丹妙药。自己的碗里掀开,有一粒红色药丸,他说,这就是神丹。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悄悄的告诉大家,有的人,求到了草叶、有的是树棍子、小虫子。而自己求得了神丹,能不兴高采烈。这就让周围的人,都充满了羡慕,人们拥挤着,都要目睹一下仙丹的模样。估计这个人是个江湖骗子。良言虽然好奇,但并不十分相信妖魔鬼怪、神仙狐狸这样的事情,但总是较为敬畏。
  病好了之后,重新上学。结果,因为耽误了半年左右的课程,老师让良言降级,良言急得哭了起来。说自己一定会跟得上,请求老师能够让良言继续和同学们学习。老师就妥协了,这样吧,今天上课,在课堂上提问你,如果你都能跟得上,就留下来,否则就留级。良言急忙答应。测试的结果,良言门门功课都获得了老师的好评。自然就留在原来的那个班级,三班。
  良言还有一个不能忘却的事。那是一年的春天,杏花开了的季节。良言和家人们栽植土豆,由于天下雨了,开始很小。良言们稀罕雨,就在雨中接着干。没成想雨越下愈大,良言们都淋湿了。妈妈做了一锅地瓜面糊粥,祛除湿气,那是人生有记忆以来最香甜、热烈的一次地瓜粥。多少年来,良言都不会忘记,看着窗外,风雨横扫着那棵杏树,杏花被吹落满地,但没有一丝凄凉、没有怜悯和惋惜,只觉得杏树枝头开始挂满了青青杏子泡。
  转眼到了1982年,良言们家要翻盖房子了。要盖石头房子,心里一想起这件事情,就美。家里首先备木料。开始是杨木的,后来换成松木的檩子,梁柁原来是杨木的,也换成了松木的。房扒原来是秫杆秸儿的,后来改成苇子的。柱脚原来是水泥的,后来改成废钢管改造的。不过,这间老屋子现在还在。而且,显得很矮小,不过,它刚刚矗立时,在村子里最为荣耀。材料准备好后,就开始扒房子,老屋子就此倒下了。村民和亲友都来帮工,家里男人们在房场挖地基,女人们在孙大娘家烧火做饭,烧水沏茶。一片热热闹闹。晚上,人们收工了,大人们去吃饭,良言和几个小孩子照看房场。良言手里拿着一只弹弓子,还做了一个钢爪爪,估计是受到当时武打片的影响。结果,良言用弹弓子故意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小孩子们一哄而散,良言也跑掉了,但是,等爸爸找到良言时,从他愤怒的眼神里,良言知道错了。爸爸没有打良言。但是直到今天,良言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射出去那个石头子,良言做事就是鲁莽。这就是良言的性格吧,别人总是觉得良言谨小慎微的,其实良言很粗、很鲁莽,只不过相对思考的多一些。
  打房场,挖地基,然后填厢土,填完土,还要用水浇,还要用石头夯实,让地实在。地实了之后,就用石头砌地基。立柱脚、架梁,上檩子,上房薄,抹屋顶,装饰前面,那时候水磨石就已经很高级了,再打碎一些玻璃酒瓶,用翠绿的玻璃碎片、白色的水磨石、黄色或紫红的砂石漏子,经过建筑师的设计,就非常的漂亮了。接着抹水泥地面,铺院子,都是爸妈妈自己干,为了省钱吧。良言曾经问过爸爸,盖房子花了5000元左右,那是1982年,估计也是一笔巨资了。
  新房子建好了,1983年就买了电视机,上海飞跃牌的14吋的黑白电视机。那是人们除了收音机之外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之前,家里购置过一台收音机,晶体管的,什么牌子忘掉了,很漂亮的前面版,比良言大几岁的一个哥们,在刚刚买来的几天,总要到良言家,帮助调试一下,而且要神秘兮兮的调到一个外国台,那个信号不稳定,听着一些小道消息,不过,良言那时太小,根本不关心,也不是特别好奇,只是爱听评书。那时候大街小巷都飘着刘兰芳的岳飞传,人们为岳飞的冤死而愤愤不平,但这部书核心还是忠君爱国,无伤大雅。电视机出来后,电视的每天6点到6点半,也有电视书场,田连元蹦蹦跳跳表演的隋唐演义让人们耳目一新。电视机出现后,收音机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良言从大姑家找了一台电子管的红灯牌收音机,鼓捣起来,一会拔掉一个电子管,一会插上,那时候仿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现在看来,幼稚至极了。自从家里买来电视机,自己就不停的开始弄电视天线。量尺寸,截铝线,调试距离,各种各样的,希望家里的电视机能够收到更遥远的电视台。有一次收到了朝鲜族服装的电视节目,可是非常不清晰,很遗憾。不过,因为这件事情,总挨妈妈骂,有时候想看的电视节目,被良言鼓捣没了,妈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挨打是有的。而且良言比较倔强。记得有一次和孩子们一起玩偷核桃的游戏。估计应该是这样一种游戏。玩法很简单。就是拿一块石头或者是大砖头,由一个人掷出去,抓人者去捡回来,放到一个圆圈里,然后去找其他的孩子们。其他孩子们在他检核头的过程中,都跑出去了,隐藏起来,哪里都有,抓人的这个孩子就要去找,还要看着圈里的核桃,如果圈里核桃被偷了,还要接着找人。良言因为和孩子们玩得太嗨,结果把手摔了,弄出来伤。妈妈就打良言。打得良言鬼哭狼嚎的,但就是不认错。妈妈很生气。这一天,大姨来了,她劝良言向妈妈认错,良言还是不认错。她也很生气。后来,妈妈住手了。可就不知怎么的,让良言给大姨洗脚,那时候良言应该也就11岁左右,心里非常不情愿。估计那时候妈妈可能是希望孩子能够孝敬老人,但良言心里不服气。前一段时间,大姨打来电话,责问良言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去看她,其实,她哪里能懂良言心里的嫉恨呢?
  小时候的游戏很多,比如小男孩玩滚铁环游戏,满头大汗来回跑。乐此不疲。没有的,就跟着跑,盼望着主人玩累了,自己也可以滚上一圈。还有的游戏就是弹玻璃球等,那时候的游戏都是大家一起玩,不像现在的孩子,孤独的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别人。那时候过年,为了讨吉利,小孩子们就往自己家偷柴火,主要是玉米杆。相互偷,互相偷。孩子们乐此不疲,结果,隔壁高大娘来告状,偷就偷,几捆柴火的事,别把墙踩踏了。半大孩子,一个个小土驴子一样,想一想那时候的样子,就觉得可笑,小孩子们偷柴火,其实大人们都知道,只不过是随孩子们玩吧。现在农村里,静悄悄的,往日的喧嚣热闹,再也不见了。那时候,家长喊骂孩子们回家吃饭,就是傍晚的一道独特风景吧。
  那时候,小孩子最盼望着过年。每每已到假期,就会去姥姥家。姥姥家叫大山湾。这里,有河流,有草甸子,有池塘,有稻田,有漫长的玉米地黄豆地,也有沙坨子,连绵起伏,是典型的沙进人退的地方。厚厚的沙子下面,就是黑色土地。由于这里土地多,也很湿润肥沃,估计是姥姥家的生活好一点,所以特别渴望去。八零年左右,姥姥给良言家带来一袋荞麦面,良言感到无比的珍贵。荞面饺子、荞面条、猫耳朵汤,样样都是美味。良言家那时候吃的日常都是苞米面大饼子,如果有菜就是大白菜,基本上上是清水清汤。偶尔是高粱米,家里5口人,两个大人工作,妈妈在农村,当然这个生活就清苦了许多。很多年良言都不会忘记,早晨,妈妈起来做饭,大饼子良言不爱吃,就烀地瓜,然后把大酱里放几滴油和辣椒,妈妈哄着良言吃早饭,地瓜吃多了,上学胃里就反酸。上学妈妈给良言带酸菜玉米面大饼子,或者是萝卜馅的,那时,城里的孩子开始吃大米饭白面馒头,而良言,只能还是玉米面的大饼子,只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卑微。幼小的心灵里。渴望的是有朝一日能够改变。很感激良言的班主任老师,她很和善,往往最后一堂课,她就会守在炉火边,一手拿着书,给同学们听写生字,另只手在上下翻动同学们的饭盒。饭菜的香味与书的芬芳构成良言童年最完美的气味。而良言,连饭盒也没有,老师把良言的大饼子放到同学们的饭盒盖上,有时靠近火边烤一烤,良言充满感激,但那个裸露的玉米面饼子,仿佛就是裸露的良言,在接受着同学们各种各样的目光。一年、二年、三年,这几年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四年以后,可以带点面包,或者带一点钱,到站前饭店,买两个包子,然后打包子的阿姨会免费赠良言一碗汤,那时候感觉非常幸福。站前饭店里人们熙熙攘攘,没有人关注良言这个小屁孩。而这个小屁孩,其实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
热门推荐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