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太子统领内阁?
  “好。”听到这句话,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大声称赞。
  “难怪你小子如此狂妄,确实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他最满意的不是什么内阁制度,而是让太子统领内阁。
  所谓内阁,他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制度,完美解决了四辅官制度的漏洞。
  但还是那句话,靠近天子者,自然拥有权力。
  不论如何限制,内阁学士必然会拥有很大的权力。
  而让太子朱标统领内阁,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既将权力抓在他们父子手中,又可以给朱标一個更大的舞台。
  这个法子好,简直就是完美。
  关键是这小子是个懂事理的,知道咱最担心什么,也知道咱最想看到什么。
  想出的点子,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咱的心意。
  这才是能臣。
  于是他又拉着陈景恪仔细探讨了这个内阁制度。
  此时他对陈景恪的态度完全变了,之前是一副为难、考量的语气,现在则变成了商议。
  陈景恪就将自己对内阁制度的了解,详细的讲了一遍。
  有些细节朱元璋很是赞同,有些则不以为然。
  不过总体来说,他对内阁制相当满意。
  直到陈景恪将肚子里的存货掏的七七八八,他才说道:
  “你小子不错,日后好生辅佐咱的乖孙。”
  陈景恪知道,自己大概是通过朱元璋考核了,心下欣喜的道:
  “是,臣必尽心尽力辅佐太孙。”
  朱元璋又说道:“就是你这性子,要谦虚一点,有时候太狂妄了会吃亏的。”
  陈景恪马上就知道,昨天给朱标说的那一席话,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嘿嘿,小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狂,偶尔如此,偶尔如此。”
  朱元璋知道他是故意装傻充愣,却也并不讨厌。一个知情识趣又有能力的臣子,谁会不喜欢呢。
  “咱还有个问题,一直拿不定主意,你给咱分析分析。”
  陈景恪马上收起笑容,认真的道:“请陛下道来。”
  朱元璋问道:“你对科举有何看法?”
  科举?
  陈景恪想到现在已经是洪武十五年,便恍然大悟。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在洪武二年举办了一次科举。
  然后他就发现,招录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辈,于是就禁了科举。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才被迫重启科举。
  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也不是天下读书人,而是朝廷官吏不够用了。
  就他的反腐手段,多少官吏都不够杀的。
  胡惟庸案杀了数万人,其中官吏就有数千,空印案又杀了好几百。
  天下总共才有多少官?可不就是给杀的无人可用了吗。
  赵瑁案爆发,朝堂再次出现了六十多空缺,到现在都没填满。
  不是不想填,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
  这就是现状。
  征辟倒是个办法,然而并不太好用,偶尔征辟一个人还行,大批量征辟就和闹笑话一样。
  举荐之法漏洞也很大,相当于给权贵们开后门。
  思来想去,发现最被他看不起的科举,反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但他又不甘心,科举录取的人,确实有太多庸碌之人。
  能否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想找个人商量,然而看遍朝野,却无一人合适。
  要么是武将,对这玩意儿懂的不多,与他们商讨无异于对牛弹琴。
  要么就是读书人出身,他们肯定会一万个赞同。
  今日发现陈景恪是个不错的商议人选,这小子是学医出身的。
  又是太孙侍读,将来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为官。
  和科举,和读书人皆无利益关系。
  关键这小子有能力啊,内阁这么完美的东西都能想的出来,对科举也应该有不同的看法。
  于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想到这里,陈景恪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他自然是支持科举制的,这可以说是古代能想到的,最接近公平的录取官员方法。
  且这会儿朱元璋已经认识到科举的优越之处,只是对这个制度的缺陷感到忧虑。
  那么我要做的就是肯定这个制度,然后指出其中的缺点,并给出一些建议。
  不论这些建议最后会不会被采纳,都能给老朱留下一个‘能人’的好印象。
  “陛下,小子以为,科举虽然有诸多漏洞,然它确实是数千年来最接近公平的取士之法。”
  朱元璋心中也已经认同这个观点,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道:
  “哦?你此法的评价竟如此高?给咱好好说说其中的道理。”
  陈景恪知道,别看深处皇宫,这种表现能力的机会并不多见,自己必须要抓住。
  今天表现的好,才能获取更多的话语权。
  所以也没有再遮掩,说道:
  “先秦时期讲究血统,权贵官吏多是父子相传。就算出现替换的情况,也是从一个贵族转到另一个贵族手中。”
  朱元璋下意识的想要反驳,可仔细一想才发现。
  先秦史好像还真是如此,哪怕是好多奴隶、平民出身的人,其实祖上也都是权贵,只是家道中落了而已。
  真正祖祖辈辈是平民百姓的,貌似还真没有。
  有了这个认识,他就更加惊讶了。
  这小子不会是要给我讲史吧?
  “不只是官位,就连学问也是权贵专属,平民是没有资格识字的。”
  “音乐也只有权贵才能欣赏……所以孔子才会说礼乐崩坏。”
  “孔子有教无类,将森严的血统政治撬开了一道缝……”
  “秦商鞅变法,采用了军功爵制,彻底打破了血统制度。”
  “从此不论出身,只要上阵杀敌立下军功,皆可为官封爵。”
  “然军功爵制亦有不足之处,获取军功爵的多位武将,多不通政务……”
  “且民间有许多大才,并不擅于战阵搏杀,也就无法靠军功获得官位,导致大量人才不为朝廷所用。”
  “于是察举制就出现了,其中最为著名,影响力也最大的,就是汉武帝首创的举孝廉制度。”
  朱元璋已经震惊了,他竟然真的在给我讲史。
  可是他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还是学医出身,又是如何梳理出这条脉络的?
  学?
  就算从娘胎里开始学,时间也不够啊。
  难不成真的有生而知之者?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