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二十四章 那荒诞到足以颠覆所有人三观的阴谋论!

第二十四章 那荒诞到足以颠覆所有人三观的阴谋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听到这个阴谋论在陈寒的口里面居然如此的恐怖,就连朱元璋和朱标都紧张了起来。
  这个是什么阴谋论啊,居然如此的恐怖。
  凌汉也不由得毛孔竖了起来,这要是得出了一个让他都觉得震惊的结论的话,说不定真的可能会掀起大狱。
  到时候又要死无数人。
  这不是凌汉这种大臣愿意看到的。
  不过朱元璋好像很感兴趣,示意凌汉继续说话。
  “小陈,老师你可得好好地跟俺说说,俺可喜欢听阴谋的东西咧。”
  陈寒换了个舒服的姿势说道:“这个阴谋论还是要涉及朱元璋。”
  朱元璋在边上听得都有点发懵,怎么什么事都要带上咱。
  难道咱就那么的该死吗?
  凌汉这时候也是不好回头去看皇帝陛下的脸色。
  因为不用猜都知道肯定是难看的要命。
  因为这小子好像就是无法无天的,别人都是尽量保命不说皇帝的坏话的,但是陈寒好像就是要找死一样,处处是不放过朱元璋。
  朱元璋非常的不服气现在就是要听听陈寒到底能说出个什么来。
  陈寒还真的直接说道:“这件事要从朱元璋平定天下说起,当时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有陈友谅和张士诚。
  陈友谅不消说,单说这个张士诚,此人乃是私盐贩子出身,趁着元末军阀混战抢占了江南为地盘。
  此人虽称王但并无争夺天下的野心,一心想着在江南养老。由于此人商人出身的缘故深谙经商之道,他在江南对买卖人相对宽松,加上江南本就繁荣的经济,买卖人和百姓的日子过得相对较好。
  正因如此在朱元璋灭张士诚之战时,受益于张士诚的军民和张士诚誓死抵抗,令朱元璋打得颇为艰辛。
  所以在灭掉张士诚之后,朱元璋一方面见江南富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复江南百姓和张士诚一起抵抗自己,于是对江南加以重税。
  光是苏州府一年的赋税就达到了二百万八十万石左右,而当时全国赋税不过才两千多万石,苏州一府赋税就占据六分之一还多。
  杭州、松江、嘉兴等府也都是赋税极重,百姓和商人苦不堪言。”
  朱元璋听完了后倒也没有反驳。
  当时他的确是如此想的。
  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居然有就这么多人拥戴简直是可笑,甚至咱去江南时还听到那些百姓依旧称张士诚为张王,叫咱为老头子,这还得了?
  你们既然这么拥戴张士诚那你们就给他赎罪吧。
  当时整个天下经过了元朝的近百年统治,天下百废待兴,北方更经过几十年的军阀混战,民生凋敝,唯有江南保存的比较完整,那赋税自然要从江南出。
  这一点朱标也不能反驳,而且他也认识到,在短期之内根本不可能扭转这种局面,大明王朝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坚持这条道路。
  至少是近几十年是不会改变这个策略。
  凌汉作为河南人太明白中原大地当年被破坏得有多么的严重,可以说户口那是十不存一,白骨露野,凄惨无比。
  所以江南作为赋税重地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事。
  但这也能成为太子殿下被阴谋害死的原因?
  这会不会太牵强了一点。
  陈寒继续说道:“说这些就是为了后面的铺垫,村长您听俺慢慢说来。
  这个阴谋就是从太子病逝往前推到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病逝开始。
  那一年朱元璋的嫡长孙还是朱雄英,可是常氏过世后,朱元璋考虑到功勋武将越发的嚣张跋扈,于是为了让太子妃外戚势力不成为尾大不掉的存在,他扶持吕氏登上太子妃的位置。
  洪武十五年,嫡长孙朱雄英过世,朱允炆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皇长孙。
  洪武二十一年,朱标的绝对拥趸蓝玉在捕鱼儿海一仗灭元廷,封凉国公,武勋贵族势力在朱标登基之后有抬头的迹象,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过世,嫡次子秦王坏事做了不少,名声臭了。
  嫡三子晋王有能耐,身边围了冯盛、傅友德这样的超级名将;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当年就发生了蓝玉案,武勋贵族集团几乎一扫而光;
  洪武二十六年,冯盛和傅友德分别被蓝玉案牵连而死,开国六公唯独剩下早早就交出权力的信国公汤和。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过世,朱允炆登基为帝是为建文帝。
  建文元年,朱允炆重用文官,尤其是江南籍的文官为多,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陈迪、练子宁皆江南人士,并下令免除江南九成的过重赋税。”
  当陈寒说完了这些之后,凌汉往后面一看,就看到此时的朱元璋和朱标脸色都有点不好看。
  他们当然是不会相信这么荒唐的事情,但是他们都不是傻瓜从这里面能够听得出一点东西。
  陈寒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着重说了几点内容。
  太子妃常氏过世,吕氏上位。吕氏的父亲乃是没有背景的官员,皇帝有意打击武将的势力;
  嫡长孙朱雄英过世。
  接着是朱标过世之后,蓝玉案发生。
  武将没了,文官们的地位得到了巩固,特别是朱允炆着重对文官有所眷顾。
  朱允炆当了皇帝之后马上就对江南的赋税进行了减免江南的赋税,而文官,特别是在朱允炆登基之后,得到重用的文官们则大部分来自江南。
  这么一想不知道为什么朱元璋背后都觉得一身的冷汗。
  他不相信有人敢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搞事情。
  他相信自己的锦衣卫那是足够震慑所有人的。
  他更相信那些文官没有胆子做这些事。
  但是,为什么他在听完了陈寒的分析之后。
  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的儿子的死,好像真的有点蹊跷。
  凌汉在听完了这些事实的时候,在一瞬间感觉头皮发麻。
  陈寒刚才也说了这都是后世的猜测,而且这只不过就是阴谋论而已。
  何为阴谋论?
  就是故意将实情夸大处理。
  可是为什么自己在听完了陈寒说的这些之后,总觉得这里面的巧合是不是太多了。
  陈寒的声音忽然变得别有深意:“常氏过世,吕氏上位;嫡长孙死,朱允炆位置得到巩固;朱标死,蓝玉、傅友德、冯盛死,武勋被一扫而空;
  朱允炆从小被读书人围绕,登基之后马上重用文官,打压武将,从此文官们终于摆脱了朱元璋这个暴君,铲除了武勋集团,洗脑了朱允炆,掌控了舆论,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削藩。”
  陈寒的表情变得更加暧昧,“村长,你品,你细品!!”
  ……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