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都市言情 / 调查记者 / 第14章 大局

第14章 大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哼着小曲,陈清沐跑到财务室找俞丽珺。
  “呦呵,什么事这么开心?”俞丽珺直起身问道。
  “不可说也!”陈清沐颇有些得意。
  经过赵玉明修改过后的稿子,绝对能够上报纸。
  一想到每周汇报,自己不用垫底,就开心得不行。
  “切~我还不想知道呢。”俞丽珺有些不爽。
  “吃桃吃桃,乡下带回来的。”
  俞丽珺看着陈清沐进来,也没瞧见他拿着东西,像是变戏法似得。
  桃子个头不大,长得也稀奇古怪,但是甘甜脆口,别有一番滋味。
  俞丽珺笑迷了眼:“出个差还惦记我呢?”
  “那是,我可是有所求呢!”陈清沐拿出报销单,“报销报销。”
  “急啥,不得走程序啊。”俞丽珺抛了个白眼,把单子接了过去。
  “哎呀,这不是找机会回血嘛。”
  “破费不少吧?”俞丽珺在财务多年,自然是懂得报社里那些弯弯绕绕的事情。
  “还行吧。”
  陈清沐把自己的差旅费贴给司机,还倒贴两包苏烟。
  不过和自己写出来的报道相比,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
  “我给你找点票吧,总不能你自己贴钱。”俞丽珺手里头有不少存货,能够帮着覆盖一点。
  “还能这么操作?”
  “一般人我不都不告诉他。”俞丽珺有些傲娇地说道。
  “不错不错,看来我现在是二班的人了。”
  “好冷哦。”
  ……
  “近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对隐藏在村镇的一家黑窝点进行了查处。查处过程中发现拆开包装的普通盐以及部分重新包装的碘盐,达到20余顿。部分普通盐假冒的加碘盐已经流入市场。近年来,多地爆发……我市市场监督执法大队一分队队长表示,会加强执法,严格落实管理……”
  “滨海西部地区属缺碘地区,居民需要长期食用碘盐,补充碘元素。碘是一种微量元素,如果长期食用不加碘食盐,发生碘缺乏疾病的风险会增加。营养学家介绍,我们每天需要摄入碘120微克,每日适当的碘盐摄入量为6克左右。”
  “……”
  报道后续还有盐业集团,讲解了如何分辨真假碘盐的办法。
  看着报纸刊登出来的新闻,陈清沐面色变幻。
  寡淡、无趣,丧事喜办。
  报道的最后,有自己的署名。
  只是,陈清沐心里面不是很痛快。
  是他发现了制假窝点,是他报告了钱主编,钱主编联系的市监和公安。
  笔杆那么一调整,就从记者暗访调查,变成了部门发现宣传报喜。
  陈清沐不是三岁,知道所谓的独立客观的记者标准是灵活的,可当真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心情非常复杂。
  陈清沐记得培训课上,前辈引用过一句话“在各种制度、规则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人都是受害者。新闻媒体理当肩负起监督权力和资本的使命,监测普通人生存的社会环境,维系社会的良性运转。”
  乍听有些热血沸腾,猛然间发现,报社本就属于权力,而有些问题并不来自于资本。
  就像是射箭,有人把靶子藏了起来,拉起来的弓有点迷茫。
  “走路看着点。”
  浑浑噩噩的陈清沐一抬头,就瞧见了皱子怪,顿时一个机灵。
  “报道看到了?”钱立才语气很温和,完全不是平日里的冷峻。
  “看过了。”
  “赵玉明和你解释过了?”
  “早上起来看到他的微信。”
  陈清沐很清楚修改一篇报道也非常辛苦,改成那副样子,显然不是他的意愿。
  钱立才拍了拍陈清沐的肩膀:“我做主调整的,不然这篇报道不一定过得了。”
  钱立才不是没年轻过,所谓的人脉中有不少是以前吃过亏才结交下的。
  调整报道内容,对陈清沐是一种保护。
  突然爆出来的碘盐造假,是不是市监局监管不力?是不是盐业集团管理不严?是不是所在辖区没有深入基层。
  偏偏又是市里热烈庆祝即将到来的60周年,不少人的神经都敏感着呢。
  有的事不上称不到二两,一上称千斤打不住。
  陈清沐凄凄地笑了笑。
  大局。
  大局为重啊。
  “去吧去吧,初稿我看过,写得不错,继续努力。”
  瞧着陈清沐略有失落的背影,钱立才有了点心思。
  这个小伙子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但有着敏感的抓住报道重点的能力。
  正好那头缺人,是不是……
  ……
  “羡慕啊!都上二版了!”狐朋柯灿凑了过来,“带我的那个一点不地道,我服务得就差给他洗脚了,连个署名都没给我,纯粹就是打工。”
  狗友方兴谷唉声叹气:“我这边辛辛苦苦码字,直接被毙了,找谁说理去啊!”
  眼瞅着两货比自己惨,陈清沐的心情顿时好了不少。
  俗话说得好,害怕哥们过得苦,更怕哥们开路虎。
  阴转多云的陈清沐调转情绪,反过来安慰这两货。
  幸好幸好!
  赵玉明在报社出了名的臭脾气,还真没哪位敢从他这里抢署名权。
  这人是真会撕破脸的,为了篇报道不值当。
  从对待实习生的角度来说,赵玉明可是要比不少“老好人”要善良。
  “嗡~嗡~”
  陈清沐看了眼手机,俞丽珺的转发了一个链接。
  “小伙子的报道不错啊,人民群众广泛热议ヾ(^Д^*)/”
  陈清沐点开链接,是本地的一个论坛。
  “广大的农村真的是监管的死角,在城市里消失的妖魔鬼怪,居然还能在农村存活。”
  “怎么感觉报道的东西都是初中课本上的知识。”
  “什么人那么丧尽天良,居然赚这种黑心钱。”
  “这不是我老家吗?我得提醒一下我爷爷奶奶,还好检查一下。”
  “专营时一袋1、2块钱,现在开放私营了先出些假盐然后媒体推波助澜盐必须高价,低价的不能吃,然后就可以合理的提高盐价,完美。”
  “我丢,我家里的盐怎么也看着像是假的(图片)”
  “楼上,有没有可能你那个是沾上的油污?”
  “真的是国内的一道风景,做食品的争当化学博士、干建筑的想卖豆腐、地沟油进餐馆、走马路陷坑里。执法不严、监管不利,造成黑心者对百姓衣食住行的侵蚀,远远不如国外,那边空气都是甜的。”
  “有没有可能,甜甜的空气是火车脱轨后点燃的氯乙烯。”
  “……”
  这年代,看报纸的太少,也就能够在这种小论坛上有些舆论。
  至少,有人关注了。
  不是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