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 第9章 人人都吃得起盐的大明盛世

第9章 人人都吃得起盐的大明盛世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扬州府。
  杨宪看着眼前身着华服的年轻人,脸上露出一丝惊讶的神色。
  “怎么,杨卿见到我很惊讶?”年轻人开口笑道。
  “下官杨宪,拜见太子殿下!”
  “杨卿无须多礼。”朱标笑吟吟地看着杨宪,道。“这才几月时间不见,扬州城已经大变样子,杨卿你可是大功臣。”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太子朱标。
  原本按照杨宪自己估算,朝廷真要派人来的话,应该也是要到秋收的时候。
  这个时间节点过来,杨宪一下子反而猜不到对方用意。
  朱标提议去扬州新设立的盐场看一看。
  杨宪自然从善如流。
  一路上,二人有一茬没一茬聊着,君臣和睦。
  不得不说,朱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人很难不心生亲近。
  而杨宪也通过聊天的一些细节,推算出了朱标此行的目的。
  好家伙,朱标竟然是来和他请教大明开中法的弊端。
  仅仅只是通过自己奏折上写的一些只言片语,便能够看到这么远,不愧是朱标。
  对此杨宪并未保留,他本就是历史网文爱好者,直接将后世网上看到的那一套说辞说了出来,言明各种利害。
  朱标听得很认真,时而皱眉,时而点头,时而又是直接提出他自己的看法。
  杨宪都一一作答。
  “殿下,盐场就在前面了。”杨宪开口道。
  “好,就让我看看杨卿亲自经营的盐场。”朱标开口笑道。
  反正此行的目标他已经达到了,心情格外愉悦。
  朱标已经清楚看到了问题所在,只是开中法短时间内不可能取消,边地战事紧张,缺粮问题一日不解决,开中法就一日不能取消。
  可粮食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
  因此朱标对于扬州此行,已经心满意足。
  只是等到他看到盐场工作情况,还是大吃一惊。
  朱标在看过杨宪的奏折后,花了不少的时间才终于搞清楚新的制盐之法,杨宪在奏折中只是写了原理方法,并未详细到使用何种器具,很多东西都需要他们自己琢磨。这也是为什么朝堂,还未将这套新的制盐之法,向全国推广的原因之一。
  在盐场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器械设施后,朱标都会恍然大悟,在心中生出原来还能如此的想法。
  对杨宪就更加佩服了。
  此时正是忙碌的时候,盐场里的盐工们忙碌的不可开交。
  朱标看了一会儿,忽然皱起了眉头。
  他总觉得事情好像哪里有些不对劲。
  盐场里的盐工们虽多,但却没有丝毫杂乱。
  有专门从盐壁上敲盐矿的,有专门将盐矿敲碎的,有专门研磨的,还有专门溶解过滤......
  他脑子忽然浮现出一个词,流水!
  对,整个制盐过程就如流水一样顺畅,有条不紊。
  朱标又是站在一旁了一会儿,明显看出不凡之处,却一时想不通其中诀窍。
  “杨卿,我瞧着你这盐场好像与别地盐场有些不同啊。”朱标开口问道。
  既然想不明白,干脆就不想了。
  杨宪伸手抓起一小把精盐放在手中,验了一下品质后,随手将其抛了回去。
  他伸手指着盐场的盐工说道:“要得到最后这雪白纯净的食盐,需要采矿、敲碎、研磨、溶解、过滤、解析这几个步骤,我把这些步骤全部划分,每人只负责一个步骤,这样非但能提升效率,还能提高质量。”
  看到朱标仍旧听得一知半解。
  杨宪当即拍了拍巴掌,示意盐场内的盐工们全部停下。
  没有什么讲授,比亲自演示更加清楚了。
  “小李,你带5个年轻人,按照你们一开始的法子制盐。”
  “老孙,你同样带5个人,按照我教给你们的方法做事。”
  杨宪分别朝其中两个人喊了话,一个年轻人和一个上了年纪的大汉应了一声,开始听命行事。
  “来人,竖一炷香!”
  杨宪见众人准备妥当后,让人在一旁竖起了一炷点燃的香。
  然后,比赛开始了。
  盐场内两组人开始忙碌起来。
  朱标明白杨宪的用意,因此他看的格外认真。
  在他看来,明显是那个叫做小李的年轻人那队看起来更有优势,因为这队人无不是青壮劳动力。
  反观老孙头那边,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
  也正如朱标所想,无论是敲盐矿还是搬运研磨,明显都是年轻人那队更有优势。
  但却架不住老孙头那队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工作流程,一开始或许还不明显,不过时间越久,流水线工作的优势便越明显。
  没过多久,两边便是拉开了差距。
  一炷香燃尽。
  老孙头这队人制好的食盐数量竟然是小李他们的五倍之多。
  这么明显的结果放在眼前,别说是朱标了,就算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怕是也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如此。”
  朱标眼中露出精光,惊奇道:“只不过简单改变了一种生产模式,生产的速度竟然提升了足有五倍之多!”
  如果将这种模式在全国盐场推广的话,那速度效率岂不是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朱标看着自己身旁的这个男人,忽然想起对方在奏折里写的一句话,结合此时此刻看到的场景,不由得肃然起敬。
  “微臣希望能够看到一个人人都吃得起盐的大明盛世!”
  当时正是因为看到这一句话,才会让朱标无条件相信杨宪,愿意在奉天殿为他站出来。
  一个能够说出这种话的人,一个有着如此高远志向的人,一个整颗心只装着百姓的人,又怎么会为了所谓的虚名去平白糟蹋百姓的稻苗呢。
  之前历朝历代,盐对于百姓来说都是奢侈品。
  并非说百姓买不起,买得起和日常用得起是两个概念,对于百姓来说粮食永远是第一位,活下来永远是第一位,至于过得好不好那要往后稍稍。
  而如果这种生产模式能够得以推广,再加上新的制盐之法,那么整个大明产盐的量将会提升数十倍之多。
  杨宪奏折里的愿景,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实现。
  眼前这个男人,不仅说到,而且做到。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