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八零:从炒瓜子开始发家致富 / 第一章 知青回城

第一章 知青回城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自能生羽翼,何必仰云梯?”
  杨林坐在回城的绿皮火车上,望着车窗外的天空,喃喃自语。
  做为最后一批返城的知青,杨林感慨万千!
  为了回城,他不惜自残身体,在农场喝下了农药,抢救过来后,已被魂穿的他被告知,国家正式提出,以后不再搞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可以返城。令他悲喜交集!
  而他体内的灵魂,来自二十一世纪,宝岛圆山大饭店金龙厅退休的总厨。
  总厨在回大陆探亲的飞机上,因为心脏病突发不幸离世,临死前念念不忘的指着故乡的方向:“回家、回家……”
  “杨林,马上就进城了。回城后,你有什么打算?”坐在他身边的女知青苏小悦轻声问道。
  “还不知道。”杨林茫然的摇了摇头,“你呢?家里有安排吗?”
  苏小悦道:“也没有。我听说,先前回城的知青,也有许多人安排不了工作,只能自谋出路。”
  “嘿,你们怕什么?有我爸在,肯定能安排我们三个的工作!”瘦高的刘志国,坐在杨林他们对面的座位上,笑眯眯的看着苏小悦,眼睛里放出亮光来,拍着胸口,乐呵呵的道,“杨林,小悦,你俩的工作,包在我身上了!”
  杨林、刘志国和苏小悦,三人住在同一个弄堂里,杨林家住在前院,刘志国和苏小悦都住在后院。
  刘志国的父亲在区委工作,母亲是护士。
  苏小悦的父母都是人民教师。
  而杨林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三人从小在一个大院里长大,穿开裆裤那会就在一起玩石子和打纸包,一起上的小学,一起读的初中,一起下的乡,一起回的城,彼此之间情谊还是有的。
  爱耍小聪明、从小装乖小孩的刘志国,一直暗恋清纯可人的苏小悦,但苏小悦对他爱搭不理,却对从小顽皮不听话的杨林有些上心。
  只有苏小悦知道,小时候,杨林那些顽皮打架的举动,都是为了保护她不受其它男生的欺负。
  “进城了!”列车里的知青,纷纷挤到车窗边,指着外面高兴的大喊,“海都市!我们回来了!”
  很多人眼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白山黑水的兵团和农场劳作时,他们无数次梦到过海都市的大街小巷!
  还以为要客死他乡,老死回不了城呢!
  现在,政策变了!
  改革开放了!
  恢复高考了!
  知青回城了!
  刚刚过去的知青生活,有如一段血色的浪漫,有如经历风霜的花朵,开遍了中华大地!
  带着对黑土地深深的情,怀着对青春远去的眷恋,他们回到亲人的身边,生活重新扬起风帆!
  不知道谁起了个头,唱起了《知青之歌》。
  过去的岁月,虽然艰苦,但也在那片黑土地上,挥洒过他们的青春和汗水。
  思忆往事,有女生嘤嘤的哭出了声音。
  走出火车站,映入杨林眼帘的,是海都市繁华洁净的街景,整齐密布的楼房,骑着自行车穿梭的市民,还有一辆辆奔驶而过的公交汽车,交警坐在高高的指挥岗亭上,路边有几个卖大碗茶和冰棍的小贩。
  “冰棍多少钱一支?”苏小悦走到一个卖冰棍的青年面前问道。
  “赤豆棒冰4分钱一支,奶油雪糕8分钱一支,奶油大雪糕一毛二分钱一支。”青年一边说,一边掀开泡沫冰棒箱,让苏小悦挑选。
  “来三支奶油雪糕吧!”苏小悦对身边的杨林和刘志国道,“我请你俩吃!当是我们回城的奖励了!”
  刘志国道:“车站旁边贵,到胡同外面买便宜。”
  苏小悦掏出钱,数出两毛四分钱递过去:“我现在就想吃!我三年没吃过冰棒了!”
  卖冰棍的青年问道:“你们是知青回城?”
  杨林应了一声:“是的。”
  青年道:“我也是知青回的城,我是前年回来的。”
  杨林问道:“这么久了,你没分配工作吗?”
  青年拿出三根奶油雪糕递给苏小悦,回答道:“得等,僧多粥少。不一定轮得到咱们!大多数知青,都是顶家里老人的职,让老人提前办内退。”
  他的这番话,给兴冲冲的三人泼了一盆冷水。
  一回城就能上班的美好梦想,被实现无情的粉碎了。
  坐上公交车,路过人民公园时,可以看到公园里面荷花池的一角。正是七月份的天气,满池的荷花开得正艳。
  “杨林,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来公园玩,我说喜欢荷花,你为了给我摘荷花,掉进池里的事吗?”苏小悦指着荷池笑问道。
  刘志国哈哈大笑道:“我记得清清楚楚,那天他因为偷摘荷花,被管理人员追着跑,他后来是翻公园墙跳出去才逃掉的!杨林,你那会儿跑得比兔子还快!”
  杨林微微一笑,美好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恍如隔世。
  胡同还是熟悉的模样,空气中混合着各家各户午餐菜香的味道。
  几个女孩子在胡同里跳着绳,两个小男孩滚着铁圈,飞奔而过。
  三年不曾回家来,儿童相见不相识!
  杨林提着包,进了自家门。
  家里人都知道他今天回家,爸爸、妈妈,大哥、大嫂,大姐,小妹,都在家里。
  “爸!妈!”杨林喊了一声,看到父母头上灰白的鬓角,一阵心酸泪止不住的流出眼角。
  “小林回来了!”大哥杨军呵呵笑着,用力拍了他胳膊一下。
  大姐杨梅接过他手里的包,和他来了个拥抱:“弟,你怎么晒这么黑了?吃了不少苦吧?”
  杨林道:“每天不是下地干农活,就是在晒谷场上开学习会,能不黑吗?”
  小妹杨雪好奇的看着他。
  杨林也盯着她看:“小雪,怎么?不认识哥了?”
  杨雪眼眶忽然一红,扑进他怀里:“二哥!我可想你了!”
  杨林掏出一把一分钱一颗买的水果糖,塞在小妹手里,摸摸她的头:“小雪长高了。”
  母亲刘玉英和大嫂王丽丽从厨房端出菜来:“开饭了,开饭了!小雪,把桌面收拾一下。”
  父亲杨宝刚掐灭了烟头,招呼孩子们吃饭。
  三年来,杨家人第一次齐齐整整的坐在一张桌上吃饭,个个都开心。
  一家人最关心的事,是杨林的工作分配问题。
  聊到杨林的工作,五十多岁的杨宝刚,浓眉紧皱,饱经苍桑的脸,黯淡了几分:“我去知青办公室了解过了,你们这一届回城的知青,原则上按属地分配,主要依靠父母工作单位解决子女的就业问题。”
  杨林期冀的看向父亲,听他说下去。
  家里的情况,他是知道的。
  一家七口人,只有父母和大哥三个人有工作,大嫂和大姐是待业状态,小妹还在上高中,杨林能不能有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对这个家有着重要意义!
  杨宝刚叹息一声:“我问过领导了,我和你妈的工厂,现在都不缺人手,所以,小林啊,你只能暂时待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