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征服史 / 第三章煤山荡秋千记

第三章煤山荡秋千记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历史上的亡国皇帝一般不会马上被杀,一般会被软禁,要是走了狗屎运还能封侯拜将,得个善终。
  但是这李自成毕竟知是个落草为寇的起义军首领,他会不会这么宽容就不知道了,毕竟李自成杀人如麻,搞不好砍自己头挂城门上。
  “起来吧,朕有事问你。”李氏苠看着地上跪着的王承恩,努力模仿皇帝说话的语气,“如今京师估计陷落了,该如何是好,说来听听?”
  王承恩起身,“京师城墙高且厚,墙上守军皆是精锐,城内百姓众志成城,陛下昨日已命兵部尚书张晋墕驻守内城,张大人熟读兵法,一定能保住京师的。”
  “朕要听真话,莫要在胡言。”
  王承恩的声音虽和普通话不一样,好在发音差不多,李氏苠大致也能听懂,只是王承恩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一时不知道王承恩是真傻还是装傻。
  “奴婢知....知罪。奴婢以为..”王承恩吓得话都说不完整了。
  李氏苠一愣,没想到自己随口一说。
  就把王承恩就吓成这个样子了。
  看来王承恩虽是崇祯最信赖的人,但也是伴君如伴虎。
  王承恩都如此,其他官员可想而知,崇祯刻薄寡恩之名果然不是假的。
  李氏苠放缓语气,“你伺候了朕多年,朕视你为心腹,就不要说假话了。”
  崇祯还是信王的时候,王承恩便一直在他身边。
  他知道崇祯性格喜怒无常,后期战况不利更是如此。
  崇祯虽宠信他,王承恩平日也是很紧张,只敢报喜不报忧,只怕哪天惹崇祯生气,脑袋就落地了。
  此时的王承恩见崇祯没有生气的意思,就壮着胆子说道:“依奴婢之见,应该先去到南京,日后再做打算。”
  这时候李氏苠突然想到,可以去南京啊。原来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定都南京,燕王朱棣称帝后将都城迁往自己以前的封地——北京,南京作为陪都,有完整的政治机构。
  如果能逃到南京,南方军队加上江南丰富的物资,进可攻、退可守,最差也是与李自成或满清划江而治。
  历史上南渡有成功之例,宋朝的康王赵构一人跑到南京应天府登基,开创南宋,还让宋朝续命一百五十多年。真实的历史上,福王在南京即位,是为南明的开端,虽内斗不休,但也让满清头痛。
  就这么办,去南京!李氏苠忽然觉得自己还是有希望享受当皇帝的机会滴。
  当皇帝应该很威风吧,虽然只有一半天下,不过作为一名普通人已经很满足了。
  至于崇祯,太天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其实比无数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动不动就自杀,还以为自己死得光荣。
  李氏苠可不是崇祯,任由百官摆布,要好好折腾一下他们,绝不会自己认输。李氏苠握紧拳头,暗暗给自己打气。
  李氏苠又想到一个现实的问题,京师已经被李自成的大军包围得水泄不通,怎么跑出去?
  “先带朕离开这里”,李氏苠一时之间也毫无头绪,不过这个时代既没有监控,大部分老百姓没法通过电视认识他长啥样,但怕就怕拿着自己的画像满城通缉。
  他脑袋里有很多个问号。
  要知道每个人的思想、动作、神情都是不会变的,模仿另一个人很难不被发现,尤其在熟悉自己的人面前。
  他侍奉崇祯多年,从小宦官升至司礼秉笔太监,早已感觉崇祯的语气神态和以前的崇祯不一样,只是不敢说出来。
  李氏苠见王承恩一脸困惑。不过,他魂穿崇祯身上也确实无法解释,以后毕竟需要依靠王承恩种大忠臣办事呢,索性说道,“朕知道你有很多疑问,但是从现在开始,你只要记住一点,有朕就有你王承恩。”
  王承恩见崇祯如此坦白,他一向对崇祯忠心,本想陪崇祯自挂东南枝,不想崇祯突然活过来救了自己,十分感动,这话明显是把自己当作心腹,便抛开疑虑,“奴婢记下了。”
  言罢服侍赵君虎穿上鞋,整理好衣服和头发。他可不管崇祯有什么古怪,最重要的是让皇帝知道自己的忠心。
  有人伺候的感觉就是好,就冲这个,自己也要做皇帝啊。
  不对,我可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怎么会如此庸俗?李氏苠以前一直觉得自己视钱财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什么的。
  王承恩道:“前面就是皇宫,从后面走也可以离开,不知道陛下想走哪条路?
  “从皇宫走。“李氏苠心想以后估计没机会来皇宫了,时间尚早,先来个皇宫半日游,看看里面有啥东西。
  (未完待续)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