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宋缔 / 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改变就是好事

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改变就是好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秋狝已经进行到了尾声,从朝臣们抵达大定府开始,大宋的朝堂定制开始了改变,赵祯利用这次秋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是一次对大宋官僚制度外科手术式的改革。品书手机端m..
  
      也是一次精细修剪,毕竟在他亲政这么多年来,早已是把大宋脱胎换骨,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成,而这一次看似是用精准修剪的方式除去了大宋原本的冗长制度,事实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一刀而已。
  
      赵祯其实早考虑到了那些保守官员会极力反对,所以才会在这次秋狝提出这个问题,大宋已经有了足够的“本钱”,赵祯也有了足够的“本钱”。
  
      这里的本钱是赵祯亲政这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
  
      赵祯在大宋的权威以及那无的军权没有一个人能匹敌,强大的帝王所树立的威信在这个时代如同神明一样被崇拜。
  
      尤其是赵祯这种带领大宋从辽人压制的阴影下走出的帝王,收复燕云之地的兴之主,给予大宋百姓美好生活的仁君,更是有着狂热的崇拜。
  
      赵祯利用了自己的声望,利用了自己的名声,也利用了士大夫最害怕的东西,民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不光对君王管用,对士族集团更是极大的利器。
  
      只要是官都会在乎自己的名声,甚至是那些昏官和无能的官员也会去重视,士大夫的使命是什么?不是为了辅佐君王造福苍生吗?
  
      这是他们最高的追求,也是他们的道!
  
      人心也有风骨,也有理想,也有追求,即便是被金钱和权利迷失了双眼,但他们依然在心记得名声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而现在,大宋的舆论掌握在谁的手?只看看大宋最有名的几家报馆的东家是谁知道了,在他们身无一没有蔡记的影子。
  
      引导舆论简直没有报纸更有用的东西了,这简直是舆论风向标,引导神器。
  
      赵祯的这次秋狝当然也邀请了报馆之的撰稿人一同参与,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无的荣耀,也是一次近距离接触层的机会。
  
      他们需要更多的素材进行报道,而赵祯需要他们在大宋宣扬尚武精神,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各取所需,当然这算是一种私下交易,但舆论有的时候确实很重要。
  
      所以给保守臣施压的不是赵祯,而是这些从事报道的人,而且他们大多是年轻人,年轻这两个字很可怕,年轻人一般没有那么多的向权贵和世俗妥协的苟且,年轻人仿佛有着用不完的经历和朝气。
  
      大宋的官员也逐渐的走向年轻化,参加秋狝的武官员之有着大量的年轻官员,他们成为年轻报员的采访对象,当然实力摆在哪里,这个被赵祯创造出来年轻一代有着相当不错的才能。
  
      大宋的教育变得更加智慧,从四书五经之吸纳知识的同时,也从格物之吸取了更多智慧。
  
      才不断的采访之,这些来自报馆的报员开始把矛头指向了保守派的臣,这些报员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四品以的官员都不犯怵。
  
      提出的问题也是相当刁钻,让一旁的年轻官都大为惊叹。
  
      “自官家亲政以来便不断革新我大宋官制,若是不好,可是官家错了?”这一个问题让许多保守臣说不出话来,官家错了吗?
  
      回看大宋如今的局面,若是官家是错的没人是对的了!
  
      “您自己看待自己所在的衙门,是否觉得有人浮于事之像?您觉得官家革新可有好处?”
  
      这同样是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当然保守官也会出言反击,否认这个问题,但很可惜他们了圈套,提问者已经准备了一堆实例,只要他否认,便会不断抛出,直至你无话可说。
  
      “事实善于雄辩!”这是大宋每个报馆之必须悬挂的一副牌匾,任何报员都要把这句话刻进心里。
  
      这是好赵祯要的结果,让保守派的臣子在这些“局外人”的眼变成固步自封的人,让他们成为百姓所唾弃的对象,让他们不得不改变。
  
      赵祯不是全盘否定保守的臣子,但要想革新必须有所舍弃,保守也有保守的好处,一些传统的价值观依旧存在,这些保守的臣子也有不少是彬彬有礼前谦谦君子。
  
      但在年轻人的围攻之下,他们的陈旧思想显得那么的面目可憎。
  
      赵祯相信,不用秋狝队伍回朝,这报纸能把消息在神都城铺天盖地的宣传开,谁说了什么话,谁是顽固不化之人,都会出现在报纸,出现在神都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之。
  
      若不是只有一年的时间,赵祯不会用这种极端的手段,用时间不断的一点一滴的改革才是最好的方法,但他等不了。
  
      一年之后便要对辽朝进行最后一次北伐,这是彻底攻陷草原的灭国之战,赵祯不会留手,再次之前完成大宋朝堂的改革势在必行。
  
      同时还要有大量的基础建设开始准备,物资要开始囤积,民夫劳役要招募,国内的安定也要维护,方方面面都要考虑。
  
      大国用兵,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得不慎。
  
      秋狝是一次契机,赵祯在这次秋狝之提出了尚武之风,结果相当不错,虽不是人人尚武,但最少朝臣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改变是好事。
  
      而皇位的继承也产生了最终结果,最少把俩个儿子都安排好了,幸好自己只有俩个儿子,若是萧挞里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儿,赵祯还要考虑如何安置他。
  
      至于朝官制的改革,在回朝的路已经开始悄然改变。
  
      寄禄官,差遣官,两者将要合并的消息在队伍之传开,回朝的路没消停过,很快形成一场辩论,但赵祯却没有那么多的话,而是静观其变。
  
      但他相信,当秋狝的队伍回朝之后,一切都会尘埃落定。
  
      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在回朝之前表态,战队,给出自己的立场,才不会再以后被动,站队有的时候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和皇帝站在一队,从一开始你赢了。
  
      本书来自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