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乱清 / 第一六三章 通天塔高,文言同一

第一六三章 通天塔高,文言同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哦,长治久安?嗯,你说吧。-”
  
  “是。”
  
  关卓凡略略沉‘吟’一下,说道:“这个想头,臣原来觉得火候似乎未到,尚不足上烦太后宸衷之断,但今儿看了左宗棠这个折子,臣改了主意。”
  
  顿了一顿,说道:“臣以为,此事之成,无以速达,非……三五十年不能初见功效,早一天着手,便早一天收功。此次西征,每平定一地,便是在该地始推此政之最佳时机,时不我待,臣乃不揣冒昧,奏陈御前。”
  
  不论‘私’底下,还是朝堂上,关卓凡奏事之前,做这样冗长的铺陈,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愈说愈是郑重,好好儿的一顿饭,被他‘弄’成了奏对格局——御姐原本心甜意洽,融融其乐,可关卓凡隆重其事,御姐也只好被迫端起了架势。难免芳心怏怏,意有不足,不过,亦由此可知他¢,m.要说的事情之重要!
  
  听到居然要“三五十年”,始能“初见功效”,御姐微微动容:这得是多大的“想头”啊?心里面愈加好奇了:到底是什么事情?
  
  “你说吧,我听着呢。”
  
  “呃,奏陈之前,容臣先给太后回一个西洋上古的……故事。嗯,这个故事,颇为有趣,而且,似乎于臣‘欲’奏之事。亦可有所譬喻。”
  
  啊?“铺陈”起来。还没完没了啦?不过。听“古记”是御姐最爱的一件事情,于是点了点头:“好吧,你说。”
  
  “是。故老传言,西洋上古的时候,地面上的人,无分国度、族群,讲的都是同一种话,连口音都是一样的。人们沟通无碍。彼此相得,无生事端。大地虽广,男‘女’老少,黄发垂髻,却个个融洽无间,到处一副欣欣向荣的光景。”
  
  “日子过得太好了,便有人提议:‘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众人皆称善。于是齐齐动手。大举兴作。人们同心戮力,不多时,果然就建起了一座城,和一座塔。”
  
  “这座城,瑰丽雄伟,叫做巴比伦城;这座塔,高耸入云,名如其形,就叫做‘通天塔’——嘿,竟真的应了首倡者之言:‘塔顶通天’!”
  
  关卓凡讲到这儿,顿了一顿,看了慈禧一眼,见圣母皇太后长长的睫‘毛’,微微下垂,听得极其专注。
  
  他继续说道:“孰料高塔通天,惊动了神祗。神祗大为骇异,心想地上的人竟然如此能耐,这座塔愈修愈高,看这个架势,过不了多久,就要把我的仙居顶翻了!这,这,如之奈何?”
  
  “神祗冥思苦想,终于心生一计。他悄悄儿地来到凡间,施展法力,变‘乱’了人们的言语,从此,人们说出话来,别的人就听不懂了。于是‘鸡’同鸭讲,彼此大生龃龉,更加没有法子再协力筑塔。这座高塔,便半途而废,神祗之计,终于得售了。”
  
  听到这里,慈禧面上的表情,已微生凝重之意。
  
  关卓凡对御姐表情的变化,心里颇为满意,他表面上不动声‘色’,继续用平静的声音说道:“事情还没有完结。由于人们言语不通,误会不断,争执不停,有的人吵不明白,就开始大打出手,头破血流的,终于就出了人命。”
  
  “架愈打愈大,死的人愈来愈多,彼此的梁子,愈结愈深,终于没有办法再住在一个地方了,人们只好流离各地,各自筑城、建国。这个时候,眼中看去,周围无非仇雠,于是彼此攻伐,世代相仇,无止无休。”
  
  说到这儿,关卓凡向慈禧微微俯首,说道:“回太后,臣的故事,讲完了。”
  
  “蓝厅”之内,一时间,极其安静。
  
  本来,关卓凡讲完“西洋上古故事”,就该奏他的“想头”了,但关贝勒决定先等一等——等圣母皇太后有所反应再说,这样,会比较有味道。
  
  过了好一会儿,慈禧开口说道:“我不晓得自己猜的对不对?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回、汉之间,言语不通,致生龃龉,甚至……相仇、相杀?”
  
  御姐果然聪明啊。
  
  关卓凡点了点头,说道:“太后圣明!回、汉的恩怨,由来已久,原因复杂的很,当然不仅仅是言语不通这一桩——不过,这肯定是极其紧要的一桩!试想,言语不通,无法‘交’通,又如何能够视对方为同类?彼此都想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时日长了,何能不生事端?日积月累,又何能不生大祸?”
  
  慈禧不由自主,微微颔首。
  
  她想了一想,峨眉微蹙,说道:“回人是讲什么言语的?我竟是不晓得!不是……汉话么?”
  
  关卓凡说道:“回太后,这个……也是,也不是。”
  
  也是,也不是?
  
  “回人的先祖,自阿拉伯、‘波’斯等地,辗转来到中国,回人的‘母语’,其实是阿拉伯话和‘波’斯话。其中,因为回教的经典,几乎都是以阿拉伯文写就的,回人礼神的时候,阿訇讲道——阿訇就是回庙的主持,也大多用阿拉伯话,所以,回人的‘母语’,以阿拉伯话为主。”
  
  “母语”是个新鲜词儿,但并不难理解,不需关卓凡特别解释,御姐自能默喻其意。
  
  外部的世界,御姐的印象,是很模糊的,不过,“阿拉伯”、“‘波’斯”,虽然不甚明其所以,倒都是听说过的,也无需关卓凡做特别的解释。
  
  “回人先祖,隋唐的时候,便开始移居中国。迄至元末。历时已久。繁衍已众,但所‘操’言语,还是以阿拉伯话为主——当然也有会说汉话的,可是,人数并不算多。”
  
  “这个情形,到了前明,始有大的改观。朝廷明令,回人必须学讲汉话;同时。回汉杂处,回人若始终不说汉话,自个儿也实在是不方便。于是,讲汉话的回人,慢慢儿地多了起来。”
  
  “我朝定鼎,在这个事情上边儿,大致是承继了前明的政策。譬如,雍正年间,安徽巡抚鲁国华上奏,指回人‘异言异服’。请朝廷予以取缔。”
  
  “鲁某所请,自然是偏‘激’了。回人的服饰。有的素净,有的‘艳’丽,其实是很养眼的;至于回人的言语——怎么说呢,嗯,就像广东人,一边儿说官话,一边儿说广府话、‘潮’汕话,不能说只许广东人说官话,不许说广府话、‘潮’汕话——那……也未免太霸道了。”
  
  “不过,官话也好,广府话、‘潮’汕话也好,都是汉话,文字同一,发音殊异。说官话的不会说广府话,说广府话的不会说官话,纵使沟通困难,亦不会视对方为异类——这不仅因为彼此都是汉人,更因为文字同一,到底是可以‘交’通的。”
  
  说到这儿,关卓凡略觉口干,端起桌子上的茶杯,喝了口茶。
  
  关卓凡滔滔不绝,慈禧已是听得怔住了。关卓凡按了暂停键,她觑了这个空儿,问道:“这么说,这个‘阿拉伯话’,写下来,就不是……汉字儿了?”
  
  关卓凡微微一笑,说道:“太后圣明,正是如此。那是阿拉伯字儿,和咱们的汉字儿,是全然不同的。嗯,和……英吉利的字儿,倒是差不多。”
  
  关卓凡本来想说“和满州的字儿,倒是差不多”,幸好,及时打住、变计。
  
  英吉利的字儿,御姐是见识过的,‘鸡’肠子一般,看上去如睹天书,真正是“非我族类”。
  
  “所以,一回一汉,若是回人不会汉话,汉人不会阿拉伯话,彼此便全然无法沟通,‘鸡’同鸭讲,便不能不视对方为异类,最终,便难免不重蹈‘通天塔’故事之覆辙。”
  
  “既同为中华子民,岂可有此畛域之分?更不能彼此相仇,致吞‘通天塔’故事之恶果!臣曾经奏陈太后,以为满汉‘交’融,二而为一,可新造一个族群,叫做‘华夏人’——满汉既不分你我,其余族群,如回、藏、‘蒙’者,又岂可自外于‘华夏人’?”
  
  关卓凡讲了这么一大轮,慈禧的念头,始终在回、汉之间打转儿。关卓凡话锋上挑,“华夏人”异峰突起,将藏、‘蒙’也扯了进来,慈禧心头一震,十几天前,听关卓凡初谈“华夏人”,头脑中生出的那一线亮光,倏然扩展,犹如旭日跃出云层,刹那间照亮万里河山,一个崭新的世界,堂皇恢弘地展现在眼前。
  
  她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一时间,竟然有难以自持之感。
  
  关卓凡适时打住了话头——请圣母皇太后消化吸收一番先。
  
  过了半响,慈禧心情略略平复,开口说道:“我也不晓得说的对不对——如果说的不对,你可别‘太后圣明’!你的意思,是否是:既然同在一个族群——‘华夏人’,那么,满、汉、‘蒙’、藏、回,不论是谁,就应该说同一种话,写同一种字?”
  
  慈禧话音刚落,关卓凡便离座而起,然后单膝跪地,屈肘平‘胸’,目光炯炯,朗声说道:“太后圣明!”
  
  他这个动作,把慈禧和在旁边儿伺候传膳的‘玉’儿、李莲英,都吓了一小跳。慈禧心中大为得意,嘴上却用埋怨的口‘吻’低声说道:“你起来!这是干什么——传个膳都不安生!”
  
  *;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