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乱清 / 第一四三章 超水准发挥

第一四三章 超水准发挥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恭王非常想斩钉截铁地说一句“臣打包票,决计不会有的”,但嗫嚅了两下,这句话终究没能说出口来。
  
  慈安凝视着他,半响,轻轻叹了口气,说道:“你看,有些事情,你也拿不得准吧?”
  
  “你既然抓总办这个案子,有些事儿,多少有个辗转腾挪的余地——可是,六爷,我话说在前头,如果你那边儿,真有什么人卷进这个案子了,你可不能庇护他!”
  
  “臣……不敢因私废公。”
  
  “唉,你没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说,你如果这么做,是没有用处的!不但没有用处——庇护不了你想庇护的人,还会引火烧身,予人口实,连累到你自己!我刚刚说了一大轮,这个案子,不是你、我能做主的,你没听明白?!”
  
  恭王心头大震。
  
  他再次离座,跪了下去:“臣,谨遵慈谕。”
  
  恭王走出养心殿门口的时候,心神恍惚,叫高高的门槛绊了一下,他打了个趔趄,才勉强站定了。
  
  这时候,他发现,大冷的天儿,自己已经汗湿重衣了。
  
  殿外阳光灿烂,他又是一阵恍惚。
  
  背后殿中东暖阁里边的那位,真的是那个讷讷的、笨笨的母后皇太后吗?
  
  怎么一夜之间,好像换了个人?
  
  出养心门,左转,再出遵义门,就算离开养心殿的地界了。恭王沿着西一长街南行,他尽可能放缓脚步,慢吞吞的走着——养心殿离军机直庐不远,他要利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把方才独对的情形,在脑海中再过一遍。
  
  不知不觉。冷汗又从背上冒了出来。
  
  独对之时,虽然慈安通篇儿没提“五爷”两个字,但恭王有强烈的直觉——她已经认定惇王就是此案的幕后黑手了。
  
  同时。也严重怀疑自己在此事上和惇王有所勾连。
  
  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派自己抓总儿办理此案呢?
  
  恭王理解。这是“使吾居炉火上”之意。
  
  办这个案子,如果恭王不登台亮相,那么,他还是有可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台下对案件的调查,进行某种形式的干涉,或遮掩,或阻滞。使案件的办理,尽量向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但既然已被摆到台上,而且置之于最正中的位置,瓜田李下,众目睽睽,就真的“不敢因私废公”了。
  
  何况,慈安已经挑明了,“这个案子,不是你、我能做主的”——这个话,重点大约不是在“我”。而是在“你”。
  
  就是说,就算你上下其手,也没有用处——所以。就不要伸手了!
  
  是严重的警告,同时,也算恳切的劝诫。
  
  意思是,如果你乖觉,恭、惇二王,“上头”还是会区别对待的,念在过去的功劳和情分上,你,我们还是要“保全”的。
  
  慈安一再地说什么。“你下边的人,会不会有谁掺和了进去”。“如果你那边儿,真有什么人卷进这个案子了。你可不能庇护他”,不然,“庇护不了你的人,还会引火烧身,予人口实,连累到你自己”——接连敲打,反复警告,言下之意,不过四字:“不可自误”。
  
  同时,慈安也在暗示恭王,必要之时,他必须“舍车保帅”,有所切割。
  
  一念于此,恭王嘴里边,就像咬破了一枚苦胆,浑身上下的神经,都微微地抽动了一下。
  
  他抬起头,吐出一口浊气,内右门就在眼前。
  
  这位四嫂,忽然之间,言辞犀利,直抉人心,不仅仅和昨天的母后皇太后,判若两人,和她初初听闻案发时之手足无措、激动失控,亦是大相径庭。难道到西暖阁哭了一通,整个人就脱胎换骨了?
  
  怎么可能?
  
  恭王想起,慈安在养心殿西暖阁里,整整待了三刻钟,难道这段时间,又发生了什么状况吗?
  
  再往前走,出了内右门,往右一拐,就是军机直庐了。
  
  恭王踟蹰不前,终于站住了。
  
  我该怎么办?
  
  *
  
  *
  
  恭王的猜测是正确的:慈安在养心殿西暖阁呆着的时候,确实发生了一点状况——关卓凡的密折递到了。
  
  之前,文祥的猜测也大致不错:他带着瑞常三人去到恭王府的时候,关卓凡的密折便发到了北京。
  
  不过,关卓凡的密折,没有爬军机处的头,不然,就不算“由军机处上奏此案”了。
  
  如果太急吼吼了,未免显得言伪而情虚。
  
  还有,如果关卓凡爬军机处的头,慈安获悉此案的时候,就是一个人独处,震骇莫名、情绪失控的场面没有外人看见,就起不到强烈震慑某些人士的效果了。
  
  关卓凡的密折,是掐着点往宫里面递的:确保军机处奏报此案之后,紧接着,慈安就能收到密折,前后没有明显的间隔。
  
  之所以要这么做,目的是:在慈安已经知晓此案的前提下,进一步向她说明、分析案情,并“指导”慈安姐姐如何应对之。
  
  和关卓凡的密折一块儿递进养心殿的,还有慈禧妹妹的一封信。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军机处之“叫起”,一定是全天的第一“起”,“叫起”的时间点,每天都是固定的,只要太后凤体无恙、正常“听政”,则军机处何时奏完此案,很容易推算出来。
  
  当然,还要确保内奏事处接到密折,片刻不停,立即递进养心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关卓凡在密折上加了“八百里加急”的花样。
  
  清朝的奏折,原本最最紧急的,也只有“六百里加急”。这是战争之中,大胜或大败、总之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的。这种急件,一定要第一时间递到皇上的跟前,别说皇帝正在和大臣们开会,就算皇帝正在和妃子嘿咻,也得请皇上把那啥啥拔出来,先签收了快递再说。
  
  洪杨之乱,遍地烽火,请饷、请兵、告急、告捷,花多眼乱,朝廷的资源又有限,给了张三,就少了李四,统兵的大臣、将领,彼此竞争,都向皇帝强调俺这疙瘩的事才是最紧急、最重要的,于是,“六百里加急”不过瘾,玩出了“八百里加急”的花样。
  
  至于皇帝的御体吃不吃得消,根本不在这群丧心病狂的家伙的考量之中。
  
  北狩之后,文宗的身体,一日坏过一日,小病成大病,大病成不治,和一天到晚的接这些“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夕数惊,有很大的关系。
  
  看到“八百里加急”,内奏事处不会有一秒钟耽搁,母后皇太后在哪儿,奏折就追着递到哪儿。
  
  密折也好,慈禧的信件也罢——关贝勒捉刀、圣母皇太后审阅,都很费了关卓凡些脑细胞。这两封东西,难写之处在于,不是啥话都能跟慈安说,有些意思得靠慈安姐姐自己去琢磨;但考虑到母后皇太后的“文化水平”,话又不能说的太含蓄——如果慈安姐姐看不懂,那可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唉,“恰到好处”四字,真心是不容易啊。
  
  还有,为确保慈安理解无误,这两封东东,都是用白话写就。御姐的那封私信倒也罢了,但奏折——这是关卓凡穿越之后,第一次用白话写奏折啊,这个酸爽!
  
  不过,“教练”的场外指点固然重要,但也少不得“选手”的良好的临场发挥。事实证明,慈安姐姐的场上表现实在令人惊喜,有一些地方,超过了“教练”们的期望;有一些地方,甚至是天津的两个“教练”也没有想到的。
  
  再说母后皇太后“脑袋瓜儿不大灵光”这一类话,可就得小心喽。
  
  *(未完待续)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