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文武状元 / 第二十七章 坐皇帝与站皇帝

第二十七章 坐皇帝与站皇帝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转眼,元旦(春节)将临。
  谚语有云:“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
  街上的行人明显多了起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凭添了几许喜庆的气氛。
  百姓开始纷纷准备年货:鸡鸭、春联、鞭炮、布匹、花灯、果脯、芽糖、糕点、干杂……
  沈长安也买了一对大红灯笼挂在门外,鞭炮、烟花也买了少许,凑个热闹。
  这晚闲来无事,沈长安去坊里喝了顿小酒。
  快到家门口时,突然发现一个身着黑色短卦,戴着蒙面巾,手中拎着刀的男子蹿进了不远处的一条胡同。
  大晚上的这副打扮,非奸即盗。
  沈长安艺高人胆大,忍不住跟了上去。
  进入胡同之后,发现对方已经拐了个弯跑进了另外一条小胡同。
  沈长安又追了上去。
  只是,却失去了对方的踪影。
  毕竟坊里有不少胡同,交错纵横犹如迷宫一般,想在这里找个人的确很难。
  找了一会无果,沈长安只得掉头往回走。
  没料,刚走不远却遇上了几个拎着刀,身着统一制服的官兵。
  一看便是锦衣卫!
  “站住!”
  领头的锦衣卫厉喝了一声。
  沈长安停下脚步道:“各位不要误会,在下住在坊里,刚才见一黑衣蒙面男子往这边跑过去……”
  结果对方却喝令了一声:“先把此人抓起来,带回去严审!”
  “是!”
  “慢着,在下乃是新科举人,家就住在巷子外面,各位要是不信现在便可前去一验。”
  说话间,沈长安摸出一面腰牌示意。
  “嗯?吴小旗,去验一验。”
  “是,总旗大人!”
  那个姓吴的小旗官上前验了下腰牌,随之转头道:“总旗大人,牌子没问题。”
  “你们三个继续追……”
  那个锦衣卫总旗冲着另外三个手下喝令。
  “是!”
  随之,那总旗官又冲着沈长安道:“带我俩去你家看看。”
  “二位大人,请!”
  沈长安收起腰牌,头前带路。
  那两个锦衣卫紧随其后,紧握刀柄,依然没有放松警惕。
  毕竟这太巧了一点,他们正在抓捕疑犯,结果沈长安却从巷子深处走了出来,难免不让人怀疑是同伙。
  走了几步,沈长安忍不住问了一句:“对了,不知二位是否认识莫总旗?”
  “什么莫总旗?不认识。”
  “哦,他叫莫大川,北镇抚司总旗……”
  一听此话,那两个锦衣卫不由脸色一变。
  那个姓吴的小旗忍不住道:“莫大人乃是我们北镇抚司的副千户……”
  “啊?”沈长安愣了愣:“这都升到副千户了?”
  按常理来讲,一个总旗想升百户都很困难,毕竟僧多粥少,升副千户、千户就更难了。
  这才短短四五年,没想到莫大川竟然已经晋千为北镇抚司副千户。
  “不知这位公子是如何认识莫大人的?”
  那总旗官也忍不住问了一句,语气舒缓了许多,不像之前那般冷冰冰的。
  “说来也是巧合吧,那一年在下在山中打猎,正好遇上莫大人与一个手下被一群黑衣人追杀……”
  沈长安大略讲了一下当年的情形。
  听他一讲完,那总旗官不由一脸惊讶:“原来你就是沈公子?在下听莫大人提起过……”
  这下子,误会终于解开了。
  对方主动介绍了一下身份,总旗官名叫赵刚,小旗名叫吴得水。
  “真是不好意思,打扰沈公子了。在下公务在身,改日有空一定请沈公子喝上几杯。”
  “二位大人辛苦,有机会在下请二位喝酒。”
  话不打紧。
  第二天,赵刚便来讨酒喝来了。
  不过,不止他一个人,还有莫大川以及当年那个小旗官汪明。
  不过汪明如今也沾了莫大川的光,已经晋升总旗。
  “哈哈哈,沈公子,你可算来京城了……”
  一见面,莫大川便一脸热情洋溢主动打招呼,并未因为升了副千户便端架子。
  沈长安迎上前去连连拱手:“恭喜莫大人荣升副千户……”
  “诶,可比不上兄弟,你现在可是文武并举,前程无量啊!”
  “哪里哪里……”
  “这院子不错呀,沈公子刚买的?”
  “对,刚买不久……”
  沈长安带着莫大川三人参观了一下新居,随后又一起去坊里的一间酒楼喝酒。
  酒过三巡,莫大川不由拍了拍沈长安的肩道:“兄弟,你初到京城,对时局可能不是很了解。
  有些话不能说得太明,总之你记住,多看、多听、多观望,不要轻易下决定,更不要轻易站队。
  有时候,可能一句义愤之言便会毁了前程,切记多加隐忍……”
  他这番话的确说得很含糊,但是,沈长安却大致猜到了个中意思。
  听这语气,基本可以断定与八虎不是一伙。
  而且也在隐晦地提醒他,不要轻易与八虎作对,否则会自毁前程。
  这一点,沈长安心里有一面明镜。
  他不会傻得在这个时候与八虎硬刚,毕竟对方风头正劲。
  刘瑾已经彻底架空了内阁,更掌握了兵权,甚至可以擅自决定一个内阁大臣的去留。
  比如刚入内阁不久的杨廷和,有一次给正德皇帝讲课时说了几句远离小人,亲近贤臣之类的话,便被刘瑾给记恨上了。
  他这是对号入座了。
  于是乎,一纸调令将杨廷和调往南京。
  南京乃是陪都,虽然还留着一套班子,但却远离天子,一旦京官被调往南京就相当于是发配,过去喝茶养老。
  这件事,朱厚照压根儿不知。
  所幸不久后想了起来,问刘瑾,刘瑾这才赶紧将杨廷和调回来。
  那为什么刘瑾有这么大的权力?
  这要先从圣旨说起。
  颁发圣旨是有一套严格流程的,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皇帝一拍脑门提笔一写就是圣旨了。
  那充其量只是圣上手谕,不能称圣旨。
  圣旨一般是按照皇帝的意思由内阁起草,之后交由皇帝核准,之后还得经过六科。
  别小看六科官阶不大,却拥有封驳权。
  也就是说,如果认为不合理,有权驳回皇帝的圣旨不予颁发。
  朱厚照登基之后,因为受刘瑾等人所蛊惑,再加上个性叛逆,颁发了不少荒唐的旨意。
  结果,有很多被内阁也或六科纷纷驳回。
  一怒之下,动用了帝王特权:中旨。
  所谓中旨,就是不经内阁票拟、诏令不由内阁草拟,且不经六科驳正,直接交付相关部门施行。
  简单来说,就是以皇帝个人的名义直接下令,不接受反驳。
  如果谁敢不执行,便是抗旨。
  而中旨往往是通过内廷传达的,刘瑾掌管着内廷,所以很多中旨就是这家伙私自下达的。
  也因此,有人是地里戏称,正德是坐着的皇帝,而刘瑾是站着的皇帝。
  ……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