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姜齐往事 / 第四十二章 五岁兵出

第四十二章 五岁兵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公元前683年冬天(齐桓公三年,鲁庄公十一年),齐桓公亲自造访鲁国,到鲁国迎娶了周天子的女儿共姬。此年齐桓公约39岁。
  周天子嫁女,同性诸侯为主婚,是周朝初年就形成的传统。如果天子亲自主婚,则会混淆了天子与诸侯的尊卑界限。历代齐侯娶王女,一般都由同姓的鲁国国君来说媒主婚。天子的女儿一般先到鲁国,然后从鲁国被迎娶到齐国。
  十一年前,周天子曾经嫁了个女儿给齐襄公,也是由鲁桓(庄)公从中牵线搭桥的。很不幸,那个女儿(王姬)在嫁过去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周天子这一次嫁女,还是请鲁国主婚。
  春秋时代的习惯,国君亲迎不出境,当时的习惯来说,应该是鲁国把共姬送到齐国的边境上,齐小白在边境上等着,亲迎回齐国的国都。可是这一次呢,齐小白竟然跑到鲁国来亲迎。向鲁庄公表达了长勺之战后的善意。通过操办齐桓公的婚事,鲁庄公与齐桓公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两国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王姬是齐桓公的第一个正夫人,这位王姬夫人,在史书上并没有做过多的记载,她在齐国是如何生活的,具体是何时死亡的,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有一个事情史书上记载的很清楚,那就是这位王姬夫人并没有给齐桓公生孩子。她的命运和从齐国嫁出去的庄姜有几分相似。假如她有儿子,既年长,身份又高贵。肯定是齐国当之无愧的接班人,其他兄弟就不增加会有非分之想。齐桓公的晚年,想必会增加一抹温暖的色彩,齐国也不会再桓公死后因手足相残陷入几十年的内乱。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齐桓公娶了共姬之后的两年时间里,齐国依然保持平静,与诸侯相安无事,这两年是管仲大力改革内政的时期。庙堂面试中管仲虽然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施政纲领,但管仲的政策从蓝图到落实需要一个过程。
  不得说,管仲的内政改革是卓有成效的,齐国在齐桓公和管仲的治理下,经过几年的发展,齐国的军事、经济实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增长,恢复了齐襄公死后短暂动乱造成的创伤,再次成为众多诸侯中的最耀眼的那一个。
  一百多年后,齐景公和晏婴讨论齐桓公与管仲共同开创的九和诸侯一匡天下”不世霸业,齐景公景公驰然神往,于是他把晏婴比做管仲在世,希望他能像管仲那样辅佐自己建立齐桓公那样的丰功伟绩。
  晏婴作为姜齐历史上仅次于管仲的名相,当然知道桓公称霸天下的关键点。晏婴认为,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基础在于内政清明,历史上从来没有内政混乱而称霸天下的。
  晏婴提出了“六不”和“三无”,即在齐桓公时代,“贵不凌贱,富不傲贫,功不遗罢,佞不吐愚,举事不私,听狱不阿,内妾无羡食,外臣无羡禄,鳏寡无饥色”。《晏子春秋·卷三·内篇·篇七》
  “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兵出。有教士三万人,革车八百乘。”
  ——管子小匡
  很快,切入点来了。
  齐国决定从宋国入手,因为宋国在齐桓公四年发生了内乱。
  在长勺之战三年后,齐桓公终于走出了他争霸路上的第一步,那就是——北杏会盟。
  宋国内乱的由头,还得从四年前齐、宋两国相约攻打鲁国说起。那年,乘丘之役鲁国大胜宋国,吓退了齐国。齐国顶多算没占着便宜,宋国那头就惨了,引发了大规模动乱。
  宋闵公对于乘丘之败,始终无法释怀。公元前683年,宋国为雪乘丘之耻,独自进攻鲁国。宋军进攻到鲁地鄑(山东汶上县南)时,又被鲁庄公打败了。
  这年秋,宋国发了水灾。鲁庄公主动派人前来慰问,缓和了宋、鲁两国的关系。
  这年底,宋闵公又请鲁庄公放回了被俘虏的宋将南宫长万。毕竟,像南宫长万这样的大力士,是可遇不可求的。鲁庄公爽快地答应了宋闵公的请求。这样,南宫长万就带着对鲁庄公的感激回到了宋国。
  南宫长万自然少不了说鲁庄公的好话,在宋闵公面前把鲁庄公夸得跟一朵花似的,说什么天下的国君数鲁侯最好,这让长万真正的国君宋闵公心里很不爽,于是,宋闵公也用言语讥讽他,骂他是败军之将、俘虏,什么难听骂什么。
  南宫长万恼羞成怒,杀了宋闵公。并杀死了闻讯而来的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
  随后,南宫长万立子游为君。宋国诸位公子都逃到萧邑(江苏萧县),宋闵公庶兄子御悦则逃到了亳邑(河南商丘县北)。南宫长万知道,公子御悦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于是他派出儿子南宫牛和孟获去攻打亳邑。10月,逃往萧邑的宋国诸公子与萧邑大夫一起,从曹国搬来援军,然后一起前往亳邑支援子御悦。和御悦一起打败了南宫牛和孟获,南宫牛被杀,孟获逃走。随后,萧邑大夫又率领军队反击,攻入宋国都城,杀了南宫长万所立的子游。拥立御悦为君,即宋桓公。
  南宫长万被迫逃跑到陈国,孟获则逃往卫国。商丘距离陈国国都有260里路,南宫长万用手推车推着母亲,一天就赶到了,看来南宫长万不仅力气大,而且跑得快,真是一员非常难得的猛将!
  宋桓公先派人让卫国把孟获送回。其后,又给了陈宣公不少好处,让陈国将南宫长万送回。陈宣公知道,像南宫长万这样的人如果硬拿,弄不好自己会被他反杀,于是,他想了个计策,用妇人频繁劝南宫长万喝酒,等他酩酊大醉的时候,把他捆了个结结实实,送到了宋国。
  宋桓公得到了两位叛将,把他俩都剁成了肉酱。至此,宋国基本上平定了这场内乱。
  按照周朝的规定,新即位的诸侯国君由天子承认才算合法。宋桓公虽然即位,但却并没有得到天子认可,严格来说只能以代国君的身份主持宋国的工作,还差着一道程序。
  这道程序给了齐国召开盟会的议题。齐国以为宋桓公正位之名,举行盟会。
  于是齐桓公分别派使者前往诸国传达了邀请函,他们在北杏(齐国城邑,今山东东阿县境)参加会盟。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三月北杏会盟当天,应邀前来参加的只有宋、陈、蔡、邾四国国君,
  而中原地区的鲁国、郑国和卫国这样重量级的诸侯没有参加。连遂国那样的小国也没有来。
  都不来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此时的齐国号召力不够,或者说实力不够鹤立鸡群。导致了大国(比如鲁国)根本不理会,小国(遂国)怀疑齐国不能搞定反对他的大国,顾及周边大国的心情,不敢来。另一个原因是齐国没有取得天子的授权。《今竹》、《春秋》、《左传》都没有齐桓公取得周釐王授权的只言片语,要知道,当年郑庄公假借王命讨伐宋国,都记载了“以王命讨不庭”。齐桓公六年讨伐背北杏之盟的宋国时,《左传》才明确记载“齐请师于周”。
  齐桓公于是按照既定程序,顺利完成了宋桓公的国君合法性确认,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接下来就是会盟的最核心环节,推选盟主。或者说是对齐桓公盟主身份的确认。这一切也很顺利,陈、蔡、邾三国全力拥护齐桓公当盟主。宋桓公刚刚获得继承君位的合法程序,也支持齐桓公。
  于是齐桓公盟主的身份由此便初步确立。本次会盟顺利结束。
  会盟之后,宋桓公回过神来,心里也极不平衡。宋国内乱早就被宋国自己搞定了,南宫长万早就变成肉包子了。天子的任命不过是走程序,齐小白帮他取得天子的任命书是假,拉自己这个公爵帮他来站台背书是真。他借着这个由头一下子成了盟主,未免太便宜了!宋桓公感觉被卖了还帮别人数钱,宋桓公没等到大会的闭幕式,就提前回国了。藉此表达了无声的抗议。
  “议题”走了,相当于吃席刚上了主菜就被人端走了。齐桓公的第一次诸侯会盟在一片尴尬中落地。
  即便如此,“北杏会盟”在齐桓公称霸的历史进程中,仍然居于重要意义,拉开了齐桓公称霸的时代的序幕。
  此前也不是没有盟会,但都是由天子主持,比如周成王七年的“成周之会”,就是由周成王主持。
  这是春秋历史上第一次由诸侯代表天子主持的会盟,让后来的诸侯们频频效法,春秋五霸辉煌篇章,由此翻开。东周王室得以延续数百年,都与这次会盟有着一定的关系。
  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开始惩罚没有参加会盟的人,如果不惩罚不参加会盟的人,齐桓公的称霸之梦瞬间就会成为泡影。
  先打哪个国家好呢?实际上这也有点讲究,首先是方便打,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基于以上考虑,齐桓公放过了宋国、又放过了鲁国,把第一个开刀对象选在了遂国。
  遂国,和陈国同宗,妫姓,是虞舜之后,在今天山东省宁阳县西北。是齐、鲁争取的重要对象。遂国可能顾及鲁国的感受,拒绝了齐桓公的邀请。
  小鬼,我忍你很久了。遂国当一只被杀给猴子看的鸡再合适不过了。
  六月,齐国大军兵临遂国城下,遂国根本没有一战之力,齐军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遂国全境。遂国国君带领幸存者匆忙逃亡。遂国人怎么也想不到,仅仅因为缺席了一场对他们来说不知所云的会议,就要承受灭国的代价。
  在齐国攻打遂国的过程中,鲁国没有出兵相救,眼睁睁地看着遂国被灭。应该是鲁庄公清醒的认清了齐鲁之间的实力差距,干脆对遂国坐视不理。
  遂国被灭后,遂国的几个大家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不甘心失败,一直寻找机会复国。四年后(公元前677年)的夏天,几大家族用美酒佳肴款待驻守在遂国的齐国军队,等齐国士兵喝醉后,几大家族趁机杀了不少士兵。齐桓公震怒之下派兵屠城,将遂人氏族杀戮殆尽。列国大为震惊。
  接下来离齐国近的,没参加会盟的国家就是鲁国了。齐桓公召集鲁国参加北杏会盟,鲁国没有参加,因齐国迎娶王姬而缓和的齐鲁关系又降到了冰点,既然鲁国不支持工作甚至还暗中拆台,那么齐国也就不客气了。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桓公攻打鲁国,鲁庄公命令曹沫领兵和齐军交战,但“一鼓作气”的奇谋只是一招鲜,这次曹沫没有从齐军那里讨得一点便宜,曹沫三战三败,丧师失地,士气非常低落。就连那个在长勺之战中打败齐国、一败宋师于乘丘再败宋师于鄑的鲁庄公,心中也没了主意,
  极为压抑和悲催。据《公羊传》记载,鲁庄公说“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
  曹沫主动向鲁庄公请罪。鲁庄公明白齐鲁之战的战争,不是一两个将领能决定的,再说,目前鲁国也没有比曹沫更合适的将领了。所以他没有不仅没有怪罪曹沫,还安慰他,
  让他继续做统兵大将。
  鲁庄公不得已向齐国求和,齐桓公见鲁国服气了,答应和鲁在柯地(今山东省阳谷县境内)会盟。
  冬天,齐桓公和鲁庄公在柯地见面结盟。此时的齐桓公还不知道鲁国君臣已经心怀鬼胎。会盟的时候,鲁庄公姿态很低,对不参加北杏之盟做了自我检讨。齐桓公也大度地原谅了他。正当两位国君要盟誓的时候,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霸主还没有坐稳,却先成了肉票。
  这时的现场先是突然安静,然后一阵哗然。齐桓公问曹沫要干啥。曹沫说道:“齐国强盛,而我们鲁国弱小,齐国三次攻打我们鲁国,这不是以大欺小么?现在鲁国都城城墙一倒就掉到齐国的土地上,大王您侵占了我们鲁国多少土地,您说说应该怎么办吧?”
  齐桓公明白了他的意思,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汶阳之田)。
  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常,十分潇洒。
  齐桓公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挟持,又见曹沫就跟什么事没发生过一样,恼羞成怒,
  是可忍孰不可忍,齐桓公想毁约。
  归还土地的事就别想了,曹沫能不能活着离开柯地也不用考虑,在场的人应该考虑的是曹沫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实事求是地讲,即使齐桓公毁约,也是说的过去的,因为就连孔子也说过“要盟也,神不听”,在胁迫下答应的盟誓,鬼神都不屑于理睬。(来源于《孔子世家》)
  但齐桓公想毁约的行动最终被管仲劝止。
  管仲劝谏说:“不给汶阳之田,只是逞一时之快。失信于诸侯,天下人就不帮我们了!”最后齐桓公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这让齐桓公确实感觉十分肉疼。
  这也能看出齐桓公的过人之处,要是齐襄公,八个曹沫也不不够五马分尸的。
  这一次的会盟虽然公子小白吃了一个哑巴亏,可是就长远来看,这对齐国有着天大的好处,因为这个事情,鲁国上下大手感动,归服了齐国。
  很快,诸侯们知道这件事情了,都认为齐桓公有信誉,渐渐地都想依附齐国了,曹国和卫国紧随鲁国之后,也依附了齐国。
  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否极泰来。
  经过柯地会盟后,虽然表面上是鲁国占了便宜,实际上鲁国的信誉在诸侯之间大打折扣。所以《春秋》和《左传》压根都没有记载这件事。因为手段不光彩,非礼也。
  柯之盟的细节。《左传》对柯之盟记载简略,隐没了当时参加盟会的人物、盟会的经过,只是简单的添上一笔:齐鲁两国结束战争,开始修好。
  此事被记载于《史记》和《管子》中,细节有所不同,《管子》中的记载挟持齐桓公的人不是曹沫,而是鲁庄公本人。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