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石头记真相大揭秘 / 写在前面 自序

写在前面 自序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红楼梦》是华人文化里经久不衰的话题,也始终是中国人一个未了的‘梦’。因为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是不完整的,后四十回普遍认为是高鹗的续写。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最伟大的作品,偏偏有着断臂维纳斯的缺憾,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但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缺憾,才激起一代一代的读者去猜测、探究甚至考证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并因此诞生了一门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称作“红学”。
  其实早在红学诞生之前,每个读者心里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正如鲁迅所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自从上世纪初那场著名的红学论战之后,一切都变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全面占据上风,胡适不仅否定了蔡元培的索隐派,还证实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并说这曹雪芹乃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霑,因此认定《红楼梦》乃写曹家事,提出了“自传说”。
  从那以后,特别是在内地,在经过周汝昌、冯其庸、刘心武等一代一代的红学家进一步的“考证”演绎之后,胡适的“曹雪芹说”、“自传说”成了不容置疑的“正说”。不仅牢牢占据官方平台话语权,而且其学说堂而皇之地写入中小学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从那以后,读红楼,谈红楼,不再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贾宝玉,而是在红学家的影响下,读到贾宝玉就想到了曹雪芹,读到贾府就想到了曹家。2006年刘心武先生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在掀起新一轮“红楼热”的同时,更是将“曹学”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刘先生不仅将书中的人物与江宁织造曹家的人一一对应(美其名曰“原型考证”),还大胆推测秦可卿是所谓康熙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并进而发展出让学界哗然的“秦学”。
  一百年的红学研究,结果红学变成了“曹学”,甚至变成了“秦学”,让人有点啼笑皆非。要是在二十年前,这也不过是红学圈子里的事,正确与否都可以看作是学术争论,无伤大雅。要是在二十年前,红楼梦研究还是红学家或专家学者的事,普通读者也只能在外面看个热闹。但自从刘心武先生等红学家,利用电视网络新媒体,将其“曹学”当作红楼“真相”堂而皇之地“揭秘”给广大普通读者之后,红学研究就不再是门“高不可攀”“深不可及”的严肃的学术性命题了,而已经变成了一个热门的社会文化话题。
  既然是社会热门话题,那凡是读过《红楼梦》的,都可以来说道几句,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解读。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从专家学者老师教授以及教科书官方媒体那里得到所谓的标准答案,到今天,是到了该要暗自反问一句的时候了。
  《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霑?
  《红楼梦》的贾府真的是江宁织造老曹家?
  《红楼梦》真的是写康雍乾时期满清贵族生活?
  ……
  我们为什么可以反问甚至质疑专家学者了呢?
  因为时代变了,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红学研究早已不再是那么神秘,不再是“高不可攀”了。以前普通读者难以接触查阅到的红楼资料,如今只要你有兴趣,都基本能在网上找到。当年胡适在上海无意中淘到的甲戌本(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如今影印本都可以轻易买到。当我们翻开这些红楼资料时,发现那些红色的批语其实早已告诉了我们红楼梦的真相,可叹一百年来我们只能听到经过红学家解读的批语。当年胡适将甲戌本视若珍宝,秘不传人,甚至连自己的老师蔡元培也不让看。假使蔡先生要是能看到甲戌本上的批语,红楼之谜早已解开,也不至于后人误读百年了。
  内地红学基本是继承胡适考证派的衣钵。考证一词,看似科学严谨,但放在《红楼梦》研究上,实则荒唐。因为《红楼梦》是“真事隐”,是“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失落无考”,还故意写得草蛇灰线、遮遮掩掩,在当时又被列为禁书,又怎会明明白白告诉你作者就叫曹雪芹?
  可百年来红学家还是煞有其事地“考证”到底,胡适写了个《红楼梦考证》,此书是考证派开山之作;周汝昌写了煌煌巨作《红楼梦新证》,还为“曹雪芹”做传;刘心武干脆围绕曹家来了个“原型考证”。蔡元培先生的《红楼梦索隐》被当做“猜笨谜”,胡适先生以西方的学术精神来考证红楼梦,实为“一本正经地胡说”。事实上在资料缺失,史料不足的情况下,你再有科学的考证方法,也考证不出所以然来。那还不如学蔡元培先生,细细地品味原著,从的字里行间来感悟作者的笔意,体会作品的中心意图。也就是刘心武先生说的“文本细读”。至于你从文本里感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起码胜过红学家给你灌输的所谓标准答案。
  本人不是专业的红学研究者,多年来只是细读红楼文字,辅以各个版本的红楼批语,读得多了,隐隐约约感悟到了与红学家解读的不一样的红楼梦。本书就是透过“假语存”的表象,去探究红楼“真事隐”。
  红楼梦到底隐藏了什么真相?
  ********、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红楼梦,不同书名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
  绛珠草、枫露茶、红豆曲、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又隐藏了怎样的血泪?
  宝黛钗、湘云、香菱、晴雯、妙玉、凤姐……这些人真的只是或情或痴的风月儿女吗?
  ……
  本书从红楼梦的故事背景切入,以“红就是朱、红楼梦就是朱楼梦”为解开红楼之谜的钥匙,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地一一探索红楼故事,并且大胆地解读了“红楼梦中人”与当时历史人物的影射关系。
  或许有人会说,你前面批判刘心武先生的原型考证,为何你自己又玩人物影射?
  窃认为,影射不代表原型写作。如果《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曹寅的孙子曹霑,那考究其人物的生活原型无可厚非。如果不是,那就成了笑话。《红楼梦》写得隐晦曲折、草蛇灰线,又字字泣血、句句含泪,似乎有着莫大的隐情和悲痛的情怀,同时又为了避免满清残酷的文字狱迫害,作者迫不得已采用了影射隐喻的写法。《红楼梦》很有可能是披着“风月儿女”小说的外衣、实则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故曰********。鉴者,以史为鉴也。“真事隐”如果真的是隐藏的历史,那小说里的事件、人物,很可能会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影子,这可以叫做影射,或者说隐喻。戚蓼生将《红楼梦》的这种表现手法称作“绛树两歌”,民间红学家吴雪松先生称之为“一喉二歌”。读者表面上看到的是“假语存”,背后的真相却是“真事隐”;不明白的人,看到的是“满纸荒唐言”,有几人能体会到作者的“一把辛酸泪”?又有几人能深解“其中味”?
  我们探究红楼真相,不是为了猎奇,不是为了显能,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甚至也不是为了驳斥谁。本书所揭秘的也未必就是真相,未必能得到您的认可,只是希望能让您有所启迪,能抛开红学家的“标准答案”来自己感受领会作品的深意,方不负这样一部伟大的民族巨著,方才不负作者的一番‘极苦心思’。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