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瞬间 / 第51章甘泉对论

第51章甘泉对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韩信的这种表现让扶苏有些奇怪,他感觉韩信似乎有意去挑起话题让众人反对自己,难不成这其中有什么目的?
  当宴会结束之后,众臣纷纷起身告退,扶苏悄悄吩咐一个宦官,让他把韩信找了回来。
  “坐!”
  当韩信回到甘泉宫时,扶苏亲切地示意韩信落座,能在平叛战争中留下韩信,扶苏觉得这是自己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谢陛下。”
  韩信施礼之后坐了下来,他的神情平静如常,对扶苏单独留下自己没有流露出丝毫诧异,仿佛就像在意料之中一般。
  “我看你言犹未尽,眼下只有你我两人,卿只管说来。”
  “陛下,匈奴乃我大秦之疾,非根除而不能安宁,臣以为当寻机将其彻底铲除,方能保我大秦边关的安定。”
  “卿有何策?”
  “过去一年我军连战连捷,然而虽然每战必胜,但匈奴青壮几无损失,不过就是掠夺一些女子和牛马牲畜而已,无法动摇匈奴之根本。如今匈奴向北远遁,我军出击路途愈发遥远,我进敌退我退敌进,反反复复绵绵不绝。在臣看来,若是还用此打法,平定匈奴之患怕不是要百年之久。”
  扶苏听了沉吟不语,历史结果早就告诉他,匈奴问题的存在何止百年,没有了匈奴还有其他牧族,归根结底这是两种生产方式的对抗,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两种文明的对抗根本就不可能彻底解决。
  而韩信哪里知道扶苏心中所想,还在那里侃侃而谈:
  “昔日我中原骑兵不如匈奴,自从有了马镫马鞍之后,匈奴骑兵已经逊于我军,但臣以为马具一学就会,匈奴学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就在去年下半年时,臣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发现,已经有匈奴骑兵开始使用马镫马鞍。”
  扶苏对这个结果毫不意外,这东西本来就是一个脑回路的问题,只要人们想到了,做起来根本没有任何难度。何况牧族是在马背上长大,他们对这些东西的理解更为透彻,只要发现了高桥马鞍和马镫的优势,立刻就会接受并去完善,速度远比农耕要快。
  这没有办法,人家天生就要靠这活着,天天接触的就是这些玩意儿。
  “陛下,胡人自幼骑马,个个骑技高超,一旦全部使用马镫,我军优势便荡然无存,所以当用最快速度平灭匈奴,否则祸患无穷。”
  “既然要快速平灭,那你为何又说与匈奴停战?”
  “匈奴分散远遁,我军逐之不及,即或追上也是小股敌军,无法让其伤筋动骨。若我军主动停战后退,匈奴必定南下重回水草丰美之地,到那时我军聚而歼之,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若能够一举消灭匈奴主力,北地可平矣。”
  “朕所虑者,匈奴单于冒顿乃一代豪杰,若我军不去袭扰,任由冒顿一统匈奴各部,我大秦岂不是凭空多了一个劲敌?”
  “陛下,胡人单于并不能都统各部,众人聚在一起不过就是为了劫掠,所以臣以为可以分而化之,对有些部落可以加以拉拢,允许其与我贸易,以我盐铁换其战马牲畜,而对有些部落则严禁交换,其间隙自生矣!”
  “哈哈哈!”
  扶苏放声大哭,韩信的话让他想起了一个词汇——“义从”。
  在汉代时,大汉帝国强盛的国力让混居地区的胡人纷纷依附,这些人善骑射能打仗,帝国便将这些胡人部队称之为“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
  义从部队有的采取汉将担任军官的方式,有的则从上至下全部为胡人组成,由于善于骑射,义从部队很快成了帝国平定草原的主力部队。这种部队伴随了整个汉代时期,成为打击匈奴的主要力量,大将军窦宪北击匈奴时,义从部队多达八万人,占据了总兵力的80%以上。
  义从部队名号众多,其中比较出名的是汉末时期的湟中义从和白马义从。
  韩信有些期待地看着扶苏,却见扶苏笑完之后点头同意:
  “就依卿之所言,朕明日便召集众臣商议此事,看看该去如何实施,不过朕虽然暂时放过匈奴,然羌人却不能放过,既然大军回撤,那就全力对付羌人如何?”
  等扶苏提起羌人,韩信回答的非常痛快:
  “陛下放心,臣也正有此意,羌人虽不如匈奴那么强悍,但却处于我大秦内地,不尽早除之终成大患。”
  扶苏自然知道羌人的隐患,同样是大汉帝国,虽然对最终驱逐匈奴,然而对羌人却束手无策,东汉更是与羌人打了一场百年战争,直到最后被羌人拖垮了财政,最后导致了大汉帝国的崩溃。
  许多有识之士也曾在平定羌人的战争中找到了根源,他们多次建议朝廷改变国策,要用与大汉百姓平等的国策安抚分化羌人,然而终究不为朝廷所接受,可谓是最大的失策。
  如今韩信的办法能够让秦军收缩战线,这样可以腾出足够的兵力对付羌人,军事打击的同时再佐以怀柔政策,一举解决羌人问题并非不可能。
  “韩信,我若让你领兵平定羌人,你该如何去做。”扶苏沉思了很久之后,忽然向韩信提出了这个问题。
  韩信似乎早就有备而来,他不假思索地直接回答:
  “臣若为将,当刚柔并济,恩威并施。”
  “怎讲?”
  “愿意臣服归化者,待之如我大秦百姓;拒绝臣服归化者,待之如我大秦逆贼。”
  “哈哈哈!”扶苏又是一阵大笑,然后他意味深长地看着韩信,“韩信,你知道朕最为欣慰的是什么吗?”
  “臣不知。”
  “朕最为欣慰的,就是你没有死在吴县,让朕能够有机会将你救回。”
  当时韩信在吴县当了一回逃兵,虽然是从叛军中逃跑,但是那些对韩信有些妒意的将领时常会拿这件事开玩笑,时间久了之后,这已经成了韩信的一大黑点,扶苏说这些的时候一本正经,没有带有丝毫调笑的意思。
  韩信听了面带感动,他起身来到扶苏面前拜服于地:
  “韩信所以得遇陛下者,实乃上天所眷顾也!陛下对臣之恩,韩信肝脑涂地亦难报于万一也!”
  “卿眼重了,朕所以看重卿,皆因卿之大才,坐。”
  韩信返回座位重新坐好,他低头想了一阵忽然又对扶苏施了一礼:
  “陛下,臣有一事不知当问不当问?”
  “讲!”
  “不瞒陛下,臣的确颇为自负,然而在臣遇到陛下之前,臣一直碌碌不得其志,所遇之人无一人相信臣之才学,然陛下何以知信?”
  韩信这个问题让扶苏不知该去如何回答,他要是像三国的诸葛亮那样还好,毕竟人家早就名声在外,而韩信不过就是一个毫无是处的流浪汉,在项羽手下也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兵,他哪里会有什么名气。
  就这么一个小人物,居然能让大秦皇帝陛下亲自下令寻找,这其中到底是个什么原因,几乎所有知道此事的人都心怀好奇,就是韩信本人也是一头雾水。
  尤其是韩信后来过人的表现,更是让这种好奇心愈发强烈,许多人都在背地里瞎BB,已经有了许多弄名其妙的流言版本出现。
  “若是陛下不愿提起,那就当韩信没有一问,冒犯之处还望陛下恕罪。”
  见扶苏在那里皱着眉头,韩信还以为他有难言之隐,当下赶紧开始请罪。
  一看韩信恭敬的模样,扶苏忽然想起刘邦死后韩信谋反的事情,现在他对自己恭敬有加,不知道真实扶苏回来以后是个什么样子。
  既然这些人都有好奇心,而这时候的人们又都迷信,那自己索性就编个故事,正好也忽悠忽悠韩信,想到这他微微一笑:
  “要说此事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之处,朕曾在梦中遇到一个皓首老人,言朕将登大位,又说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可堪大用,所以朕才寻你前来。”
  韩信听得两眼发直,一时也分辨不出真假了。
  要说这年头许多人也都是造假的高手,什么鱼肚子塞字条,石碑上刻字,或者编一个龙盘老妈的雷人故事,目的不过就是让人相信所谓天命的存在。
  然而造假的人自己清楚是怎么回事,那些聪明人同样也知道是怎么回事。韩信显然就是一个聪明人,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对着扶苏就是一阵过年话,吹捧了一阵大秦万世之基业,这事情就算翻篇儿了。
  可是听韩信吹捧完了之后,扶苏却想起了一个问题,他想看看韩信怎么回答。
  “韩信,你看朕要是带兵打仗的话,能将几何?”
  扶苏说完恶作剧一般看着韩信,却见韩信面带真诚的微笑,回答的是那样迅速:
  “陛下将兵,多多益善!”
  尼麻!不按套路出牌!!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