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工 / 第007章 上任

第007章 上任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刘瑜离开李华家,手里拿着纸,心中却犯了难。
  纸该如何处理?
  两千张纸,价值一万钱,对于平民百姓而言,这是一笔大钱。
  交给父母亲?
  这好像不行!他们会问这是谁送的,为什么送,自己不好回答。
  思前想后,他决定将其寄卖。
  至于孝敬父母,今后有的是机会,自己的秘密不可泄露,否则或有生命危险。
  本城卖纸的地方有三处,城东杨吉造纸坊数第一,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
  此时的商人,非常畏惧官吏。
  当刘瑜拿着纸来售卖,店主杨吉非常客气,连声请他进堂就坐。
  “今日就不坐了,老丈帮我看看这些渔网纸价值几何?”
  做渔网当然是用麻,而且必须要上等的麻。
  因此用破旧渔网做出的纸张,在此时属于上乘,甚至可以作画。
  杨吉接过,随意瞟了一眼,笑道:“不瞒刘郎,此纸乃是小人所售,别家无此纸!”
  “看来,老丈造纸技艺不俗,我打算放在此处寄卖,给你半成寄费,不知可否?”
  他当然不好说让人家回收。
  “当然可,刘郎初入仕,想必急着用钱,小人先把钱付给刘郎就是!”
  杨吉是个很懂事的人,并未推诿和讨价还价。
  “那就多谢了!”刘瑜谢过。
  一万钱,有近百斤,他拿着很不方便。
  而且他又不想带绢帛,最后杨吉只得用家中的金器代替,铜钱只给了七百。
  商人家中,自然并不缺乏金银玉器的。
  此时稍微大一点的交易主要采用绢帛,这才是最主要的“货币”,它是比铜钱更好的“硬通货”。
  至少在隋唐以前,绢帛都是中国最主要的货币。
  “咦?刘郎也在此处?”
  正当他准备离开之时,突然一个声音传到耳旁。
  他回头一看,是县主簿邓忠,于是赶紧行礼:“在下参见主簿!”
  “不用客气,不知刘郎多久上任!”
  “在下还需养伤七八日,多谢关心……”
  “……此作坊的渔网纸可不普通,在雒阳也是甲等纸,主上也极喜欢,百张市价五百五十钱……”
  双方闲聊,刘瑜得知邓主簿是来这里采购渔网纸,作为贡品的。
  据邓主簿说,这里的渔网纸在全国都很有名,每年卢奴县要买上数十万钱的纸张作为贡品上贡。
  刘瑜一听,心中暗想,这渔网纸在自己看来,质量也不怎么样,没想到居然如此知名!
  自己懂得造纸的理论,要是有时间,造出来的纸绝对胜过他许多。
  当然,必须要反复试验,也许一年半载才能成功,并非一两个月可以办成。
  想到这里,他随后找了个理由,与邓忠一起进入到杨吉的造纸作坊参观了两刻钟,对他们的工艺有了个大致了解。
  当然,杨吉对于一些重要的工艺,故意语焉不详,这是怕人偷了去。
  刘瑜当然并不在意。
  因为在他看来,这里的造纸工艺还十分原始粗糙。
  如果以十分计,勉强可以打三分,自己又怎能看上他的技术?
  ……
  离开杨家作坊,他往家赶。
  刚走出几百步,就发现不远处,游徼黄晨带着几名差役围着一个二十四五岁、身材壮硕的男子。
  他觉得那男子身影好熟悉。
  于是快步走过去一看,此人居然是卢植所带来的两名廷尉掾属之一-----张利。
  那位秦双为掾,张利为属。
  掾比属要高一等,大致就是正处和副处的差别,不过此时都是百石吏,秩禄相同。
  这张利字伯康,二十五岁,父祖都曾经做过县令,出身也颇高。
  见到刘瑜,黄晨道:“子明,你来得正好,我发觉此人与袭击你的强盗有几分相似……”
  原来,黄晨在盘查盗匪。
  由于张利现在不敢露出真实身份,只以商人的身份在此地办事,故受到严格盘查。
  这黄晨办案很仔细,居然在盘问中发现了一些张利话语当中的疑点,让张利不大好回答。
  因为谎言毕竟是谎言,若遇见精明之人,很容易穿帮。
  刘瑜一听,赶紧替他解围:“黄兄,这是误会,他的确是一位行商……愚弟绝对可以担保他是良民!”
  “既然如此,那就罢了!”
  见刘瑜这个当事人都如此说,黄晨也就不好再为难张利,于是挥挥手招呼手下的兄弟离开。
  待他们走远之后,二人才又重新见过。
  寒暄几句后,刘瑜告诉了他:卢奴铁官主簿张雍并未死亡一事。
  张利一听,知道这是重大发现,想了想就道:
  “那好,我与你一同进山,去寻找那位张主簿,让秦兄独自在此查案!”
  他见刘瑜身体并未痊愈,到时办事肯定诸多不便,自己反正有商人的身份作掩护,正好跟着他进山。
  刘瑜当然满口答应:“如此最好,届时愚弟再通知伯康兄!”
  张利身体壮硕,听卢植说,他武艺十分高强,刘瑜自然觉得与他一同去再好不过。
  ……
  十二日之后的午后,刘瑜与张利、刘安父子等四人顺利抵达长寿工官驻地。
  这里位于一个山坳之中,远望过去一片有数百间茅屋,四处青烟袅袅,打铁之声此起彼伏。
  县工官的头目,也称为长,就好比县长一样。
  他下面根据工作量的多少设数名佐,当然也可不设。
  本工官包括刘瑜在内有三名佐,刘瑜自然是资格最低的。
  比佐还有低一等的,就是工师。
  这些人都是有经验的工匠,他们的职务由工官长报县令批准。
  工师的待遇,基本按照市价给工钱,一般要保证三个人的口粮……月十斛(石)粟。
  实际上,如今这个数量达不到,最多按照工官佐给八斛粟,有两斛差额。
  (PS:据出土的西汉河西汉简,一个男性士兵的月粮食供应量,是三石三斗三升粟,或者是两石粟米。
  这里要说明一下,粟变为粟米,要损失掉四成的壳,只剩下六成。中国从先秦一直到清代,朝廷执行的都是六成这个标准。
  另,所谓汉代大石、小石,其实也就是粟与粟米的区别,根本不存在两个不同的“石”这种计量单位,那是有人误读)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