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玄幻奇幻 / 落雪的冬天 / 第二十章 入山建点

第二十章 入山建点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天色放亮,大地和群山如同揭开帷幕的舞台,渐渐露出它的真容,脚下浓重的晨雾迎风散去,远处的房屋和树木由幽暗变得清晰,天空上寥落的几颗星辰也似躲避强光的到来,躲进云层之中。布满天空每个角落的灰色云朵如鱼群一般溜走……
  看来,这是一个晴好的天气。
  我踏进包装板厂大门时,陈主任早已在那里等待多时了,见我们到齐了,说了句出发。顷刻间,四轮车的发动机声打破了周围晨雾包裹的沉沉梦境。随着“突突突……”的声响,四轮车离开包装板厂向哈拉林场方向进发。
  一出五人,此行是为采伐作业打前哨的。陈主任带队,我、刘进才、李志强,外加四轮车司机。
  四轮车上物品整齐,毛边板铺在车厢底下,上面是一个油桶、烟筒及帐篷和一些工具及食品。我们裹着棉大衣,在早晨瑟瑟北风中移动的四轮车里抖动不已。还是李志强聪明,他拉出帐篷布罩住身体,大家一看奏效,都凑了过去,于是,一张帐篷布被围在我们四周。我们的后背朝向四轮车前进的方向,刚刚冷风抽打脸部变成了冷风刮磨后背,有帐篷布围着,被摧残感减轻了不少。
  行至不远,听到后面有机车喇叭对着我们响个不停,明明已经把道让出来了,还在响。
  “响个鬼呀?”
  我揭开帐篷布抬头一看,鸣喇叭的原来是木楦厂的冯军,这个冯军还真是多才多艺,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油锯手,还是四轮车的司机。
  只见冯军驾驶的四轮车上的物品,也同我们车上的物品相差无几,车厢里也有四个人钻在帐篷里避风。
  刘进才大声喊到“干嘛去?”
  “和你们一样。上山!”
  这话一点没掺假,根本不用问,傻子都能看出来,车上东西都一摸一样还不说,就连人数和人的状态都一样,简直一个导演的作品。
  “一起走吧!……”人的声音在发动机的噪音里显得柔弱无力。
  两辆四轮车一前一后,向北急驰。路上一幅壮美的山河画卷持续铺开,群山逶迤,河溪蜿蜒,草木脉脉。人夹杂在这广阔无银的自然里,立刻组成了其中的动态景观。而人的胸怀也会豁然放开,坦荡奔放起来,那些曾经的荣辱、成败、得失也如过眼云烟般一散而去。难怪古人借游山玩水乐以忘忧。
  走着走着,赶上前面一辆马车,抬眼望去,只见马车上的物品和我们两辆四轮车上装的物品大致一样。这辆马车的老板旁边坐着一个胖子,穿着一身紧绷绷的中山装,戴着两侧帽舌微翘的水獭帽,脸露在外面被冷风吹的通红,嘴里还不停地和马车老板唠着家常。
  刘进才用手捅了我一下,“看见了吗?都是上山建点的,今天是什么日子呀?”。
  “好日子呗!天空晴朗、艳阳高照!当然是好日子了!”
  “这也说明我们在家的日子不长了!珍惜吧!”李志强发了一句意味深长的感慨。
  “怎么?不在家就不活了?山里多好!瞧这迷人景色。”
  “不过,你看,这个人够抗冻的啊!不会也去哈拉林场吧?”刘进才怼了李志强一句后又来评论坐马车的那个胖子。
  “各路神仙齐了,一场饕餮盛宴要开场喽!”可能是嫉妒人家有钱,李志强把一些包工头比作大嘴的传说中莽荒纪的动物有些习惯了。不光是他,很多人也对有些个体承包人的意见很大,认为是他们破坏了规则,中饱私囊,用不正当手段,把大笔的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四轮车继续向前,不久又遇见一辆马车,也和那辆马车类似,车上装了板皮、帐篷和人。只是马车后面三个人当中坐着的一个人,和先前遇到那个人有鲜明的对比,这个人的军大衣松松垮垮,一顶厚厚的**帽帽舌系得紧紧的。
  刘进才笑了,看了我一眼说:“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呀!”
  一路上浏览着赏心悦目的美景,听着刘进才自嗨的歌声,来到了哈拉林场。与杨晓敏接了头,说明来意,得到授意,便急忙拐向山场。
  几天不见。杨晓敏又俏丽了几分,脸上写满了喜悦和兴奋的表情,可能和这次拿大奖有关系。
  四轮车先后开进了山场,行至三弯水楞厂时,我们停了下来,因为到了包装板厂小班地界,大家下车,顺便查看一下卸车场所的设置情况。
  上面一百多米,正是包装板厂的采伐作业林带,我们算是到了目的地。
  三弯水楞厂里,穆小天正带领他的队员在归楞,他们归楞的方法和我们相比大相径庭,完全不是一个套路,他们用到掐钩的时候很少,几乎没有,用的最多的是搬钩和捅勾。马爬犁卸下的木头对准楞头,卸到地面细爬杠上,穆小天等人两人一伙,用捅勾将木头滚到楞垛边缘。楞垛边缘还有两根较粗的爬杠,木头就顺着这对爬杠又被滚到楞垛顶上,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咂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句古话果然耐人寻味。就归楞而言,我已经见过了多种办法,储木场的归楞大部分都是用绞盘车来完成;包装板厂的归楞大部分是用掐钩人抬的办法;而山场楞场里的归楞就更加形式多样化了。每一种办法,都是森林人智慧的结晶,是森林人前仆后继探索出来的。
  不久,两辆马车,也相继出现在这片林中,在楞厂停歇片刻,又沿着运输道方向向深处挺进。冯军的四轮车已先马车一步向林海深处进发,刚修过的路面还有点松弛,不知他的车能不能开到指定位置。
  126小班号前,有一小片天然空地,离河溪二十余米。空地面积不大,但是搭建一栋20人住的帐篷绰绰有余,陈主任带领大家把所需物资搬了上来。然后指挥搭建帐篷。其实搭帐篷我也算是行家里手,尽管应聘时把“木工”写成“杠”字,却抹杀不了我的实力。可是陈主任这个人却刚愎自用、盲目自信,从不肯听从他人的意见。我也只好默不作声,任由他张冠李戴、主次不分安排着工作,有时真让人啼笑皆非。果然是权大一级压死人。
  捣腾了半天,总算把十余根柱脚立了起来。用线拉直,发现所有柱脚的高处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而且高度偏高很多。
  陈主任说,这不算毛病,长木匠短铁匠,必须得留长一些。他拿起盒尺测量一下帐篷布。然后挂上线绳,确定了高度,在每根柱脚上边画上记号。要求我们在他划线的地方截断立柱,于是大家赶紧制作了个马凳,费力登高把划线位置截了下来。费了好半天功夫总算完成了任务。
  陈主任见立柱全部截完了,马上指挥大家上三角架。
  我连忙阻止道:“还要架一根横梁的。”
  话刚出口,我恍然停住,鸡同鸭讲意义何在?
  陈主任瞥了我一眼,面露鄙视。
  “没必要!一个简易工棚,有必要那么十全十美吗?,更何况只用一个冬天。时间不长,不过是权宜之计。”
  言语之中,埋怨我废话太多了。
  我有苦无言,只好按照陈主任的要求,继续工作,只希望能够对付过去,别再出现什么麻烦。当五排三角架上完之后,问题果然出现了。这些三角架下面的柱脚受上面重压后发生了倾斜,三角架七扭八歪,难成一体。
  陈主任露出一副怨天尤人的样子,大声嚷道“拆下来!上檩条!”
  好像这责任不是他,而是我多嘴造成的。
  我在心里暗自咒他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为费力不讨好而气愤。但还是知道自己的身份,忍了下来没有发出任何言语。因为这项工作不能因为一点错误而放弃,还是抓紧跟着大家返工为上策。
  陈主任也自知理亏,满脸怒气却装作若无其事一样,开始讲起大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哪有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时候,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哪一次失败不是切肤之痛,最终获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唐玄奘去西天取经,路途遥遥两万里,路上艰难、坎坷不计其数,死亡、失败无数次降临,可是他不气馁、不灰心,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世人瞩目的业绩……”
  陈主任又拿出教授学生那一套来了。听他言外之意,岂不是还要返工几次才算合理。做过老师的人,到底是同胼手胝足的劳动者的想法截然不同。站在那里,逻辑清晰,口齿伶俐。但是外表看不出来的遗憾是:没有劳动经验,不晓得熟能生巧是怎么来的。大家对他的理论颇有不屑,也知道他在自我解嘲。
  “别急!我看看……如果在这里面帮衬一根木方也是一样。”李志强也觉得返工太费劲,说出一种补救措施。
  陈主任根本不去理会他。
  “听我的吧!木匠多了盖歪房,在重大问题上决不能省工减料。”
  搞的我们毫无办法,只好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刚上去的三脚架弄下来,你想呀!又是大钉子、又是扒驹子的,想拆下来谈何容易?陈主任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可得撅屁股干活。
  
热门推荐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