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西凉鄙夫 / 第二八七章、诱敌来战

第二八七章、诱敌来战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张鲁愿意投降,看似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不是畏死,而是他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如果一意孤行血战到底,那么他和仲弟张卫绝对会被华雄所斩杀。
  这样的做法,他留在蜀中的家小及宗族,比如其母卢氏,以及两个幼弟张愧与张徵等人,绝对会被刘焉善待。
  不管怎么说,他终究是完成了刘焉的期待:诛杀苏固,占据南郑。
  至于如今被华雄围困,那是刘焉的调度之错,以及广汉属国都尉张泰的情报不准确,不是他的过错。
  但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
  从上位者的角度出发,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刘焉不会承认是自己决策有误,更不会去追究张泰的责任。
  毕竟战死了张鲁,对刘焉的价值,要比活着的张泰要低得多。
  因而,刘焉对张家的善待,也是有限的。比如将张鲁的两个幼弟,以未及弱冠为由雪藏数年,待袭杀苏固的事情淡出人们视线后,再做提携。
  更令人担忧的事情是,在此战中张鲁将张家三代人积累的家底,都变成五百私兵部曲带来汉中了!既无官职在身,又耗尽了底蕴,张家以后就算被提携了,又能崛起到什么地步?
  或许,张愧与张徵此生能被授予县令之职,就是顶天了。
  家族的未来没有期待,就是诱发张鲁愿意投降的缘由。
  因为新的希望,华雄给他了。
  只要他愿意投降,他就会被授予别部司马,统领原先隶属于他的兵卒。仲弟张卫也会被任命为汉中郡将,为家族积累崛起的希望。
  就连家眷与宗族的安危,也为他考虑到了。
  假意纵火烧邸阁和库府,以及突围流窜去定军山,都是做戏给刘焉看的。
  然后派了个心腹私兵,倍道赶回蜀中找其母卢氏迁家。
  这种做法,能不能瞒过刘焉,也无需担心。
  华雄给他许诺过,只要他宗族没有迁出刘焉的势力范围,就不会让他抛头露面。
  只要他蛰伏一段时间,其母卢氏总能找到机会迁居的。
  好歹刘焉也是州牧,怎么会有精力,时时刻刻都盯着失去利用价值的张家!
  是的,他和刘焉之间,本来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因而他也没有必要去纠结,背叛不背叛的愧疚心理。
  相反,他倒是感激上了华雄的诚意满满。
  以他的眼光也不难猜出,华雄为了他宗族安危,配合演这场戏要付出的代价:刘焉会抓住机会,师出有名前来争夺汉中。
  不管怎么看,华雄都是亏了。
  在胜券在握之下,只是为了招降自己,便不惜让刘焉有机可乘。
  带着这个想法,他悄悄赶往上庸县的时候,还额外叮嘱了仲弟张卫,一定要将此恩惠记在心里云云........
  唉,挺淳朴的。
  咳咳!
  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在华雄的心里,并没有多看重他张鲁。
  如果张鲁冥顽不灵、执意不降,他也不介意用刀子送一程。
  之所以配合他演戏给刘焉看,理由是和当初他给甘宁的说法,“不想让战事这么快结束”的理由是一样的。
  同样是占据汉中的名义!
  汉中郡如今无主是没错,但不代表朝廷不能再委任一个人过来。
  以龙兴之地的意义,朝廷推举来担任汉中太守的人,无论声望还是门第,都不是华雄能任意驱逐或者拿捏的主。
  除非华雄不想要“大汉忠贞之士”这个标签了!
  也别扯什么“天下有德者居之”的屁话!
  大汉朝积威四百年,能名正言顺的掌控汉中郡,华雄又何必强行占据,给别人留下诘难与诟病的口实?
  所以,在出兵之前,华雄就做出了决定!
  以汉中郡作为诱饵,吸引刘焉率兵来攻打,以此来让控制朝廷的董卓,不会以大义之名将汉中郡给划分出去了。
  毕竟身为大汉宗室的刘焉,不可能和董卓联合。
  从自身利益出发,董卓是不会想看到汉中被刘焉占据,进而威胁关中三辅的!
  他最想看到的局面,就是华雄和刘焉争夺汉中郡的归属,彼此削弱。
  反而不管战事结局如何,他都有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
  刘焉坐拥富饶的益州,一时战事失利了,以后也会源源不断的发兵攻打华雄。
  这样的话,华雄就成为了关中三辅的屏障。
  而且陷入战争泥潭中的他,也没有实力对关中形成威胁。
  另一个结果,若是华雄夺汉中失败了,出于为了保存自己的考虑,就会选择前来依附于他董卓。因为不臣服的话,董卓会落井下石,发兵将武都等地全给拿下来!
  战争嘛,本来就是权力斗争的延续。
  华雄觉得,只要他和刘焉战事起,董卓会选择坐山观虎斗。
  而不是派个太守过来,来夺汉中郡的控制权。
  其次,刘焉率军来争,对华雄来说也是好事。
  一方面,是能让他更好将汉中郡安抚。
  战争也是最好的融合剂。只要刘焉率兵而来,他就能以“张修袭杀苏固是被刘焉所指”作为舆论,激起汉中各县的同仇敌忾,进而顺势整合了。
  另一方面,则是晚战不如早战!
  他夺了汉中郡,就注定了和刘焉再无缓和的余地。
  刘焉是不会忍下这口气的!
  哪怕是现在不发兵来战,以后也会出兵来攻。
  而且,若是让刘焉做好征战准备了,就不知道是要从关城、广汉属国,还是米仓道出兵了。
  与其以后处处提防,疲于奔命,还不如现在就诱他过来。
  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控在自己手中。
  借着提前布局的便利,争取一战将刘焉给打疼了,换取数年修生养息的时间。
  到了那个时候,有汉中郡的铁矿与粮秣,有西凉悍勇的兵卒,他还会畏惧刘焉不成?
  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纵观华雄与刘焉,天时与人和,双方都差不多。
  但如果将战场定在汉中南郑,华雄却是占了地利。
  从米仓道出南郑城池,和从武都散关出陈仓城,地形地貌差不多一样。
  两者都是从山脉延伸出来的谷道,并没有具备依靠少量兵卒就能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意义;真正承担戍守的,则是依托后方的城池。
  而且陈仓与南郑,都是依着河流的天然防线,将城池修筑在通道的另一侧。
  这样的做法,对防守方而言十分得利。
  无论敌方有多少兵力来进攻,都会受限于河流划分两岸的地形,将营寨隔岸而落,极大的拖延了攻城各部的协调作战。
  另一方面,则是会让进攻方退军艰难。
  一旦城池坚守到援军到来,进攻方就被困在一隅之地,很难顺利撤军。
  毕竟后方的狭隘山道,不允许各部兵马同时撤退。而分批撤退,就会被对方抓住机会,将后军给围剿了。
  华雄就是基于这点,寄望于地利优势,能以弱抗强。
  是以弱对强没错。
  以巴蜀之地的富饶,无论是兵力,还是粮秣和辎重等战争底蕴,两个华雄绑在一起都比不上刘焉!
  只是刘焉率军来了,会不会如他所愿,在不利的地形下仓促而战呢?
  这点华雄倒没有担忧。
  因为只要刘焉来了,就不得不战!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