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混在大明当老师 / 第13章 满朝文武拜服

第13章 满朝文武拜服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大明开国来,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骨子里便透露着炎黄子孙的骄傲,与号称最强大的汉唐想必,也不遑多让。
  但封鞑靼蛮子为王,可却从未有此先河,虽说封的是鞑靼的王,而不是大明的,却也有逾越祖宗礼法之嫌,大臣们能答应吗?
  而更让弘治皇帝头疼的是,现在他需要把这件事抛出来,与文武百官商讨。
  太和殿下,文臣们站在右侧,武将贵族们则站在左侧,泾渭分明。
  弘治皇帝想了想,便开口道:“今乃秋收,天灾人祸甚多,诸卿何以教朕。”
  一边说,弘治皇帝一边看向左侧的英国公张懋。
  张懋会意,清了清嗓子,拱身道:“臣窃以为,有二者,一、施粥纳粮以济灾民,二、拨纳灾银以渡年末。”
  弘治皇帝颔首,又道:“卿所言有理,然朕接到锦衣卫密报,北上鞑靼蛮子躁动不已,却有越过边境迹象,诸卿待如何?”
  两人却是用这种方式,将问题抛给了文武百官。
  一时间,满朝文武皆是哗然,纷纷震惊不以。
  有文臣不忿:“鞑靼蛮子若要越过边境,断然不能教其满足,需布防以待。”
  有武将愤怒:“鞑靼蛮子伤我大明子民,吾等绝不答应,愿领兵痛击蛮夷。”
  当然,百官中也不是没有明白人,心里非常清楚,陛下既然不慌不忙的将这件事提了出来,肯定已经有了对策。
  这些明白人,无一不是百官中的佼楚,其中不乏张懋这种两朝元老。
  弘治皇帝轻咳一声,旁边侍奉的太监便开口道:“肃静。”
  声音却不像那些烂俗的宫廷剧里演的那样,尖声细语,阴柔恶心。
  百官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弘治皇帝看向文臣中站在最前面的四人,道:“四位爱卿可有计策?”
  这四人便是当今的内阁大学士,徐浦、刘健、谢迁、马东阳。
  四人低头相顾,不约而同的道:“臣等愧对陛下抬爱。”
  他们能坐到内阁大臣这个位置,靠的是本事,但同时也是察言观色的手段,今日朝中气氛甚诡,自是选择了静观其变。
  弘治皇帝不置可否,又向着其他大臣问了过去,这些大臣却也是人精,见徐浦四人的姿态,也都有些模糊想法,纷纷坐起了缩头乌龟。
  反倒是那些职位不高的臣子,都或多或少的献策。
  但这些计策却都是公式化的,如同隔靴搔痒般,戳不到弘治皇帝的痛点。
  这时候,张懋咳嗽了一声,说道:“启禀陛下,臣那不争气的儿子拜了名良师,其师曾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鞑靼之祸,必由内瓦解。”
  弘治皇帝故作惊讶道:“英国公快快说来。”
  当下,张懋便将自家儿子的话,又说了一遍。
  至于那份奏折,当然是不可能拿出来的,它还在御书房里放着呢。
  众臣听完,各表不一。
  文臣们纷纷躬身道:“此计虽好,但若要封鞑靼蛮子为王有失大明体面,祖宗礼法不可逾越啊,还请陛下三思。”
  而武勋贵族们则同一阵线,齐声道:“臣等以为,此计乃安国之计,请陛下下旨。”
  他们是武将们的领头人,他们的声音便是武将们的声音。
  弘治皇帝头疼万分,这一幕他心里其实早就已经想到了,但身为皇帝,却只能如此,想要口含天宪,除非是明太祖那般威势才有可能。
  况且,弘治皇帝也不是一个独断的皇帝,他更希望用柔和的办法来平衡臣子间的意见。
  这时候,张懋知道该自己继续发力的时机到了。
  他躬身行礼,拜服道:“陛下,臣以为鞑靼蛮子之祸非是一日之祸,若不将其连根拔起,势必会卷土重来,以往种种也都尽数彰显,臣独子师尊之计,乃是安国兴邦的大计,但其毕竟是世外高人,不通朝政,此计可行但却需要改动,否则定是有愧诸位开国先祖。”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但面色上却浑然看不出任何变化。
  已经六十多岁的内阁首辅徐浦深深的看了一眼张懋,说出了个折中的办法,“令郎师长的计策却有独到之处,用之则安,但我大明从未有过封鞑靼蛮子为王的先例,也不能开了先河,是以为,封候便可。”
  说完,他又道:“鞑靼小王子达延汗有七子,封王反而容易让天下百姓不忿,但封侯却不会,反而彰显我大明天威。”
  其实,杜慎的计策只是为了给达延汗七子一个内乱争斗的理由,封侯和封王都一样。
  到底是内阁首辅,虽然想不出杜慎那种妙计,但查漏补缺却有其独到之处。
  弘治皇帝颔首笑道:“朕以为,此计尚妙,献计之人当不吝赏赐,拟纸,赐银五百,丝绸十匹,另封其为国子监典簿从八品,诸卿可有异议。”
  百官拜服道:“臣等无异议。”
  国子监是大明的官学,也是古代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典簿虽然只是个从八品的职位,但谁都清楚这位名为杜慎的教书先生,已经被陛下记在了心里,日后定有其飞黄腾达之日。
  甚至连英国公张懋的独子,也在陛下脑海中留下了那么些许好的映像。
  退朝后。
  太和殿外。
  张懋被两人拦了下来。
  来者是他的熟人,忻城伯赵槿以及魏国公徐公辅。
  张懋不明所以的道:“你二人拦着老夫作甚?”
  赵槿和徐公辅面露难色,左右四顾之后,才低声道:“英国公,咱们都是多年的交情了,给句实话,你儿子从哪拜得那杜慎先生为师?”
  张懋恍然,然后防贼一样的防着这两人。
  好家伙,原来这是盯上了我儿子……的师尊杜慎先生啊!
  张懋知道,赵槿和徐公辅的儿子跟自己那逆子半斤八两,都是不务正业,整天京城里闲逛的货色,豆大的字不认识一个,就知道溜鸟玩耍。
  若是将京城的祸害划分个等级制度出来,张懋估摸着,自己儿子如果算是一流的话,这二位的儿子也差不多能算得上是一流末。
  呸,说啥呢,自己儿子已经拜了杜慎先生为师,和他们的儿子不是一类货色,怎能混为一谈。
  想到这,张懋义正言辞的道:“我儿天资聪慧,杜慎先生一看便甚为喜欢,收为首徒。”
  天资聪慧和首徒两个词被他咬着牙说出来,意思就是,您二位哪凉快哪待着吧,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你们想让家里不争气的小子拜师。
  张懋心中冷笑不已,一摆手,便飘然离去。
  就你们儿子那种货色,若是拜了杜慎先生为师,岂不是会打扰到吾儿苦读!
  做梦去吧!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