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庶帝 / 第二十八章 挝登闻鼓

第二十八章 挝登闻鼓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登闻鼓响起来的时候王杰正坐在山池院中研究《六韬》。
  他和徐宁已经预感到安懋要发兵元昊,加上礼部这两天忙得很,礼部负责齿胄之礼的官员到山池院来就是走个过场。
  于是,王杰就清闲下来,徐宁就建议他读点兵书。
  这个建议有个前提,徐宁认为王杰如果入学的时候正好赶上东郡发兵元昊,安懋就有这个可能召见几个儿子,从战场说起,问点兵事上面的事情,王杰如果懂点兵法,就会在安懋面前留下好印象。
  王杰认为这个逻辑有问题,“我虽不通兵理,但‘兵之情主速’,如今元昊易主,父皇若想发兵,必得乘此之不及,攻其所不戒,若待到仲秋之后,岂不是延误了先机?”
  徐宁却坚持认为此时是最好地储备兵法知识的时候,苏敏儿也拥护徐宁的观点,她的解释是,元昊盘踞南方多年,不是那么好打的,真打起来了也是场持久战,到那时候,王杰肯定已经入学了。
  王杰将信将疑,却也放下其他书本,转而来看兵书。
  看兵书也有兵家的政治正确,比如东郡在兵书上最推崇《六韬》,当然官方原因是“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可王杰心知肚明,不过是因为《六韬》秉持的是先秦黄老道家的军事思想,和东郡国教相合。
  王杰正看到“……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这一句,登闻鼓就响起来了。
  徐宁一下子站了起来,苏敏儿慢了一步,她站起来后迟疑了一下,徐宁得了王杰的示意就出去了。
  鼓声咚咚咚持续了一会儿,苏敏儿听出来了,她转头看了王杰一眼,见王杰已无心看书,便道,“主子,是登闻鼓。”
  “登闻鼓?”王杰怔了一下,很快和现代看过的电视剧联系在了一起,“有人击鼓鸣冤?”
  王杰虽然是现代人,但是结合电视剧和新闻,一下子就理解了登闻鼓是个怎样的存在,其实就是现代信访制度的前身。
  王杰明白,别说古代这种法治不完善的农业社会,就是放在以大陆法系为主、兼顾英美法系的现代文明的Z国,每年还是有不少群众去京城信访。
  足可以见这项制度在Z国是有肥沃的生存土壤的。
  不料,苏敏儿皱眉道,“这击鼓是真,有冤……”
  “这话从何说起?”王杰不解道。
  苏敏儿索性给王杰解释起来,“登闻鼓设立日久,本是为上情下达,使天下冤滞有地可诉。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陈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改换文资、改正过名,无例通进者,皆可陈情。击鼓后,便有士官接访,投递诉状至登闻鼓院,以上达天听。”
  王杰笑道,“‘乃知听卑四聪达,万里呻笑如邮传’,开广言路,为理国所先,此为良政。”
  苏敏儿的一张小脸却绷了起来,“东郡地域广阔,百姓多以农耕为生,成年男丁均要服役,法虽规定可‘力役折庸’,但却止不住这‘役外有役’。东郡疆域如此辽阔,各色工程、漕运均需劳力,单运役一项,所扰之民就不计其数。除此之外,还有色役、差科与资课,与此同时,还要耕地以保交得田税,”苏敏儿见王杰听得怔住了,“百姓日日应对赋税尚且自顾不暇,即使蒙冤,也无法跋涉十里、百里到定襄敲这登闻鼓。”
  王杰定了定神,此时苏敏儿的话和马球赛时安庆的话加在了一起,王杰心里逐渐冷下来,真正的古代老百姓所受的苦不及这两人所道之万一。
  王杰又想起现代新闻里面大官接待信访农民,承诺给出回音的画面,“可若是真有蒙冤者敲击这登闻鼓呢?”
  苏敏儿摇摇头,“绝不会有。”
  王杰诧异道,“何出此言?”
  苏敏儿笑道,“若主子是地方官,今若有个‘刁民’不经县、州官府,便直越去天子那儿击大鼓、下诉状,主子可嫌他不嫌?”
  不等王杰回答,就自问自答道,“这样不合越诉,就须捉来打!”
  王杰明白了,“难道地方官敢半路拦访?”
  “有何不敢?”苏敏儿道,“进了定襄,击了登闻鼓,才算‘鸣冤’呢,否则就是‘越诉’,地方官管不了‘鸣冤’,难道还治不了‘越诉’?”
  王杰还是不死心,“我尝读《麈史》,其有一则道:宋太祖时,有老农击鼓,望宋太祖替他寻觅亡猪,宋太祖手诏忠献赵公曰,‘然与卿共喜者,知天下无冤民’。”
  苏敏儿道,“此不过为耳闻轶事。”
  王杰笑道,“依你这么说,这登闻鼓从周至今立于天子脚下,竟是形同虚设,没一点儿道理么?”
  苏敏儿道,“自然有理,不过这登闻鼓只听黠官、酷吏和酸文人的道理罢了。”
  王杰还要再辩,只见徐宁走了进来,一脸严肃,他便住了口,想听听徐宁打听出什么了。
  徐宁道,“竟是一群邶州木速蛮,道邶州边境士兵不仅长年掳掠他们的财物,以武力相协。而前几日,士兵驯养的豕彘突然窜入邦克楼,此举侮辱了他们信仰中的‘至仁主’,因此相约前来讨个公道。”
  王杰惊讶道,“此事为何不诉当地父母官?”
  徐宁道,“此群木速蛮虽已入东郡籍,却是华傲胡商,常年经狮城、庐江往来与旗北与邶州之间。边境士兵均为‘威边军’下的厢军,归兵部管。想来邶州地方官对此也是束手无策,只得两边调解罢。”
  苏敏儿道,“这事儿来得蹊跷。”
  徐宁道,“的确奇怪。”
  王杰问道,“如今这群木速蛮在哪里呢?”
  徐宁答道,“已被请进登闻鼓院了。”
  苏敏儿问道,“他们竟然自己写了诉状?难道是用胡文?”
  三人一同沉默了下来,看来这事儿的确不简单。
  突然,苏敏儿粲然一笑,打破了沉默,她对王杰道,“主子说得对,这登闻鼓立在那里,是有几分道理的。”
  ————————————
  ————————————
  1“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齐太公世家》
  (商议的事)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2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武《孙子兵法·九地篇》
  用兵的意旨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
  3“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
  不因劳役事务而耽误民众耕织。约束欲望,办事不贪
  4登闻鼓院,于阙门悬登闻鼓,许人鸣冤。唐于东西朝堂分置肺石下或击登闻鼓。宋初,立登闻鼓于阙门之前,置鼓司,先以宦官,后以朝臣主管。景德四年(1007)始改称登闻鼓院,隶司谏、正言,掌接受文武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
  凡建议有关朝廷政事、军事机密、公私利害等事,或请求恩赏,申述冤枉,贡献奇异术等,如不能依常规上达皇帝,可先到登闻鼓院呈递事状,如受阻抑,再报告登闻检院。
  5“乃知听卑四聪达,万里呻笑如邮传。”——毛滂《登闻鼓诗》
  6我这篇文里面的徭役设定是基于唐宋两朝,也就是封建社会顶峰、盛世情况比较多的朝代。
  但是现实就是,就是这两个朝代,古代百姓就是这么苦。
  唐朝分杂役、正役、色役、差科、资科。宋代是杂役、职役,后期改差役、募役、义役。
  具体来讲其实都是一样的,男丁农闲的时候不但要把国家规定的徭役天数服役完。打仗的时候还要被拉去做民夫、有基建的时候要去当农民工、有的时候还要管漕粮运输工作、运气不好碰上外国打进来了还要被征兵。
  以上全是免费劳力,是国家分配的任务,一分钱都拿不到的。
  与此同时种地还要交田税,以及各种苛捐杂税,碰上灾年,饿死人、瘟疫是没有政府救济的。
  大家都学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吧,老百姓真的就是这么苦。
  真正免徭役,可以拿钱去换掉徭役的,都是有功名的文人、官员、地主。
  因为我每次看一些文里说穿越成古代寒门子弟逆袭,就觉得很不真实,现实是,古代农村男人能有条件读书的已经是地主、乡绅,属于有产阶级了。古代的这种徭役赋税制度和强度,现代男人,尤其是白领、大学生,穿过去是很难忍受的,更别说做完这些还要读书去考科举了。
  就是公认为是“寒门”出身的张居正,他也是出生在一个秀才家里,他爸爸是已经考上秀才,有这个原始积累在那里,他才能成为“神童”。
  7《麈史》宋代王得臣写的,记录一些朝廷掌故和耆旧遗闻。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