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玄幻奇幻 / 生活总是杂乱无章 / 第六章 读《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第六章 读《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汪曾祺汪老先生是从高中时代就听到过他名字的一个名人了,到了大学时,听到这位老先生名字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我的一个朋友说,喜欢汪老先生是因为他写到了美食文,这个可以说是在那个纷乱年代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毕竟那时候的纷乱,很多人都是吃不饱饭的,更别提写美食了,谁有那个心思呢?这更让我好奇汪老先生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所以后来就读到了他写的那些美食文,当然有不少事朋友转发给我看的。那时候,我并不觉得表述和描写上有些什么,不过是文笔流畅简练,看起来比如今的美食文更有一种别样的趣味而已。除此以外,汪老先生并没有给我留下过多印象。
  不过看到《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这本书后,我才对汪老先生有了一种赞许和感叹。这本书描写的场景都很贴近当时的民俗民风,更像是一本旅游美食指南。而且文风描写也不夸大,写得也很有趣。关键是写到了周围那些人的小故事的时候,形象而又生动。这让我很喜欢,因为这种观察的角度对于我们一些写作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良好习惯。
  而且文中也写到了一些历史名人,像是陈寅恪、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和金岳霖等也都曾到课堂上给他们上课讲解,而且描述比较起一些历史课本或者课外的那种生硬的介绍要有意思多了。记得印象深刻的是当汪老先生写到闻一多先生在讲中国古代与传说的时候是非常叫座的,不仅本专业的学生来听,有的工学院的学生还专程穿过昆明城赶来听课,最终课堂挤得里里外外都是人,当时的盛景可见一斑。这样更让人好奇当时闻一多先生在讲课的时候,到底得多有趣、多吸引人啊!闻一多先生不仅诗写得好,课堂上的故事也能讲得如此精彩,这当真令人佩服和羡慕。有这么好这么多有名的教授来给学生们讲解这些课堂的知识和历史,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教出更多更好的学生来。而汪老先生在写到朱自清先生的时候,我则认识到了朱自清先生的另一面——规规矩矩的,可能还有些刻板。因为他上课很严谨,而且作业和考试也都是按规定来,资料和课本也斗拿着,一个不落。读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和我当初看到他写的散文《荷塘月色》的时候对他个人印象的想象被打破了(当然,我并没有去深究这两次认识的背景时间的先后顺序,更多是靠读到有关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与记事的先后顺序),没曾想这才是朱自清先生的模样(哈哈大笑)。这就像是看到剧情反转一样,原先觉得温情文雅的人突然变得严肃严谨起来,想想就觉得挺好笑的(是笑我自己居然靠着一个文章想象去认识一个人)。不过这也无妨,有些时候并不太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只能靠着想象去认识了。毕竟一个人的生平介绍可不会写到他平时是个怎么样的形象,像是他有什么习惯性的小动作和对做一件事情的态度(并不是对一件事的看法,而是对于“做”这一动作的态度)都是很难在他的作品里呈现出来的,而且这种想象也无伤大雅。也不必过于纠结。
  另外,这本书写到的一些人物记事也是很有味道的,不深不浅恰到好处。文字上没有写到他生平的辉煌成就之类的事,只是从自己的实际观察和打听到的消息来记录对他们的一生印象。这样描述的好处是帮其他人,更加圆满地了解一个人普通平实的一面,既无景华,也未曾暗淡。因为,我用我自己的观点认为,其实无论一个人名声大噪还是默默无闻,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人,同样会历经生老病死。他们成名的作品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是对我有用的。如果作品对我无用,我也只是一眼带过,从不会刻意在这些事情上做过多关注。不过无论作品如何,我对他们的作者平时的了解还是有兴趣的。所以我喜欢汪老先生这样描述人物的文章和语言文字。所以,对我来说,很多历史名人我可能不认识,但如果听到了,我倒是希望了解他们。我不追星,但是对明星的好作品是喜欢的,这对于喜不喜欢和赞不赞赏明星倒没有影响。。
  另外,这本书在写到跑警报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有料的”。虽说是日本对云南的飞机轰炸(听起来是危险的),但是这本书我看到时候并没有一丝紧张和危险的气氛,反是有那么一点“欢乐”的感觉。很奇怪是吧?这算是乐观精神的感染?一开始人们对于跑警报还是很惊慌的,后来就逐渐麻木下去了,最后甚至对着跑警报开起了玩笑话。这算是一种心理建设上的情感变化吧,反正我倒是联想到了我读过的弗兰克尔先生的《活出生命的意义》里边描写集中营经历的时候,也写到了这种囚犯群体的心理变化(不过这种感觉更加沉闷一些,总体而言是没有乐观的迹象,只是积极的而已)。对于跑警报,人们也逐渐产生了各自的一种心理适应,甚至不再恐慌于炸弹的袭击,甚至说到有同学不跑警报的,我觉得他们真的是心理素质过硬,他们似乎并不在意这种威胁。不知他们此前是否早已经历过最为痛苦和恐慌的时候呢?是不是因此才会不慌不忙地做自己的事?还是他们天生就如此看淡一切?我想,大概是他们已经对这些事习以为常了。在日本轰炸云南之前,中国大地之上,早就经历了风霜雨雪,他们这些逃亡云南避难的人可能多少早有心理准备了。这么一想,还是觉得他们挺坚强的。他们遭受的苦难,跟早已满目疮痍的祖国应该是一样的吧。但也正是由于他们这种坚强的品格和乐观豁达的积极心态,才是拯救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和曙光吧!
  而且这本书可贵的是,在那种纷乱的年代里,还能以平常心记录这些朴素平凡的人和事。恐怕那个时候,大家更多的热血都洒向了拯救民族和国家大业之上,却鲜少有人去记录这满目疮痍之下那些平凡的民俗民风和坚强生活的普通人物了吧?但我知道,有时候,他们这种平凡的特质,才是早就整个民族不平凡的最后的坚强后盾。无论苦难如何压迫人们,只要他们还能坚持乐观而坚强地生活下去,那他们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战胜苦难。这就像一场集体的疾病一般,时日一久,便会有产生免疫力的时候,最终康复并获得新生。
热门推荐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 道缘浮图 天行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