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天工 / 第二五五回 屠刀

第二五五回 屠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天启六年腊月,北方连降大雪。京城物价飞涨,李彦提出非常时期,要在京城实行戒严,对米粮限量供应。考虑到实际情况,内阁通过了这个提议。
  
  然而,让孙承宗、叶向高等人没有料到的是,李彦将“紧急状况”下的权限用到最大,连夜调兵京城,不但查封多家米铺,而且锦衣卫的缇骑也再次出动,抓了许多人,说是“散步谣言,危害国家安全”。
  
  直到这个时候,才有人想到李彦控制着五军都督府、兵部、锦衣卫等强力机构,要不是当初孙承宗等人小心,甚至还会包括刑部。虽然现在李彦不能通过刑部抓人,不过军队和锦衣卫镇抚司却像两把利剑,让任何心怀叵测者胆颤心惊。
  
  实际上,锦衣卫和新整编的京师三大营采取的行动,并没有将暴力破坏的范围无限延展,只不过他们的动作雷霆万钧。一夜之间,京城七大米行全部被封,旗下各家米店的掌柜,还有米行的幕后老板,都给抓了起来。
  
  镇抚司抓人,沿袭锦衣卫一贯的风格,不管证据,也不讲道理,首先抓起来再说。
  
  虽然李彦并不想做这种有违他所倡导的“法治”,不过大家都不遵守法制,却用法制将自己捆绑起来,要来个“君子之战”,这显然是找虐。而最近发生的这些事情,暗流涌动,也让他知道有些事情,并不总会按照他所设计的那样发展。
  
  这次暴风雪中发生的事情,就给李彦提了个醒,让他意识到做事情并不能够理想化,暴力和法制,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对于那些遵守法制,没有超出底线的,李彦自然会推崇法制。而对于那些蠢蠢欲动,将他的友善当做好欺负的话,那么他也不会客气,就以暴力来对待。
  
  新年之前的这次行动,直接封掉几大米行,并且宣布这些米行全部充公,而且还抓了幕后的几大豪强,不仅查米行,还查抄了这几家的其它财产,雷霆手段,让人触目惊心。
  
  如果说之前李彦摆出一副“讲道理”的姿态,底下很多人蠢蠢欲动,突然之间来了这套动作,局势居然平静下来,原来蠢蠢欲动的那些人,不约而同地纷纷偃旗息鼓,好像这会儿才突然意识到,什么法制不法制的,李彦强兵在手,就连魏忠贤都能杀,还有什么不能杀的?
  
  事实上,七大米行的幕后老板,虽然都是京畿一带有数的豪强,甚至有两家还是勋贵,不过都被李彦连根拔起,半点情面都不曾保留。李彦就是要借此告诉天下人,有些事情,他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
  
  当然。李彦做事的风格,就是不管如何,都要从道理上说得过去,这可能也是穿越之前的人生经验,那会儿讲究个国际法,做啥都要有个理由。
  
  这些豪强雄霸一方,横行无忌,身上的罪行自然不再少数,镇抚司稍微下点功夫,搜集起来的证据,就能够定下一个抄家灭族的罪名。虽然说定罪要经过大理寺,不过现在是“紧急状态”,戒严时期,李彦直接让锦衣卫去抄家、抓人,倒是没有将事情做绝,立刻将人给砍了。
  
  虽然如此,这些给抓起来的豪强,也难有翻身的那一天,一则人都给抓了,财产也给没收,所谓墙倒众人推,这个时候可少不了落井下石的人。何况,锦衣卫也确实搜集了他们的很多罪责和证据,只要大理寺按照这些证据判罪,那他们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配合这次行动,华夏社的报刊刊发了系列文章,其主旨和立场,无非就是朝廷的此次行动,源起某些不法奸商,勾结鞑虏,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并且散布谣言,祸国殃民,认为紧急状态下的戒严,有效稳定了京城的局势,特别是米粮的价格,从戒严之前的天价,很快回落到只比平时价格稍高的水平上,虽然是限量供应,却也能保证大多数京城的居民吃上粮食。
  
  戒严前后米价的变化,成为李彦和锦衣卫这次行动的最好注脚,也正因为如此,京城的百姓都为之拍手叫好,同很多富豪噤若寒蝉形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也有人指出此次行动不符合法制,不过华夏社刊发的文章却指出,突然的行动是符合法律程序的。首先是内阁通过了京城进入紧急状态,并进行戒严的提案,有了这个决定,之后军队和锦衣卫才会有行动,因而这是一件合法并且合乎程序的行动,并不违法。相反,那些投机倒把的商人,才是真正的违法者。
  
  石柱国对这次行动本来并不赞成,不过他作为共和社的核心成员之一,在议事时,李彦的提案表决后通过,他也就只能遵从集体的决策,调集华夏社的资源,展开“宣传战”。
  
  经过这些年的打磨,特别是在李彦的深刻影响之下,石柱国对于各种宣传、造势手段的运用,虽然还远远称不上纯熟,但也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
  
  华夏社的造势、辩白,也将这次事件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极为有限的程度,石柱国对于报刊手段的运用,让李永非常满意。
  
  实质上,李彦的动作也不仅仅限于表面上这些。借着这次临时戒严,李彦频出重手,对那些阴谋反对自己的势力和人员进行打击,仅仅是京西的华夏讲武学堂,就有数百学员,给找了个由头,“发配”辽东。
  
  当然,所谓发配,表面上的原因是建奴趁着天气严寒。在辽东发动了军事行动,所以需要充实力量,这些在讲武学堂学习过的军官,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虽然说辽东的局面已经有所改观,双方处于相持阶段,不过很多人还是认为讲武学堂此举,就是想要让他们去辽东送死,他们自然并不甘心。
  
  不过,此前他们商量了一些对策,想要重新掌握一部分兵力,这会儿才突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虚幻,学堂这边虽然就只有一哨复辽军,按照标准编制,也就是五六百人。
  
  此时复辽军正在京畿大肆编练新军,这五六百人虽然是基干力量,不会随意指派别的任务,不过讲武学堂自然也要承担一些训练新兵的任务,故而学堂这边,其实还有一个营,也就是四五千人左右的新军。
  
  有人想煽动这部分新军跟自己干,起码他们头上还顶着朝廷武将的名号,其中有副将。也有参将,品级都不低。
  
  只不过京里一旦采取行动,就是这些新军过来将他们一个个都抓了起来,讲武学堂对于新军的掌控能力,居然强悍至这种程度。
  
  在军队中的采取的一些措施,受到的掣肘要比民政上面更少一些,明代以文制武,武将的地位极其低下,李彦并不担心自己的举动,会让某些外镇的武将铤而走险,那时候敢于砍掉武将脑袋的文官并不少,也没见有什么事情发生。
  
  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两年之后,袁崇焕才会用尚方宝剑,轻轻松松砍掉了“军阀”毛文龙的脑袋。
  
  果决地砍掉一些人的脑袋,又将一些人“流放”辽东,至此算是对京畿一带驻军进行了彻底的整编,虽然精锐尚少,大部分都是新军,不过就像李彦所说的那样,以复辽军的火力强度,已经超出这个时代一大截,热兵器同冷兵器之间,鸿沟已经在缓缓形成。虽然说冷兵器的军队,在合理的战术,更重要是得有拼死决心的情况下,也能够给热兵器的军队造成威胁,不过这样的冷兵器王牌军,在大明少之又少。
  
  建奴或许勉强可以称得上这样的强军,不过在辽东的战争进程也表明,即便是建奴,也正在逐步落到下风,其结局无疑是可以预料的。
  
  李彦对复辽军的信心,让他毫不犹豫地向军中那些反对派举起屠刀,并大刀阔斧,甚至有些急功近利地对京畿的驻军进行整编。
  
  当然,在整编,并且废黜大量旧军官的同时,兵部同五军都督府也在安抚各地的军将,这些军将和他们手下的军队,虽然并不能对复辽军构成威胁,不过他们的存在,本来就很重要,而一旦有什么变故发生,也会造成糜烂局面。何况也并非是这些军队全都不堪使用,与卫所兵相比,大明九镇的边军,作为常备军,又处于北方战线的最前方,同建奴、蒙古之间的纷争也一直都没有中断,边军相对来说,要比卫所兵的情况好很多。
  
  李彦对军队的整编,基本思路就是维持一支精锐中央军,借此可以维护中央朝廷的权威,并参加和赢得重要的战事。而卫所则进行全面的整顿,使其向屯田兵、工程兵发展;两者之间,显然还将要有一支常规军事力量的存在,这就是各地的边军,因而对于大同、延绥这些地方的边军,李彦并不打算一股脑儿裁拆,反而给出优厚的条件。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