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我为王 / 第49章 第三类人

第49章 第三类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开始之前,谁也没想到今日的接风宴会是这般情形。
  真假赵光美先后登场,轻描淡写化解了身份危机,并让所谓的冯延鲁行刺事件,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打脸李重进兄弟的同时,又毫不犹豫地当面捅了他们一刀。
  赵光美三言两语,恩威并施,将淮南商贾的心拉到了大宋这边。
  效果达到了,赵光美便不再多说什么,转而只谈风土人情,甚至诗词赋风月,让宴会在一种尴尬却又不失欢愉的气氛中顺利结束。
  待所有的宾客出门,李重进忍了一晚上的脾气再也压抑不住,抓起几上的酒壶狠狠地砸在地上。
  破碎的瓷片溅的到处都是,整个节度使府噤若寒蝉,唯独李重赞、翟守珣等为数不多几个亲信敢于轻声劝慰。
  “大兄,是我的错,没弄清楚赵光美的身份……冯延鲁一事,也过于轻率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李重赞心里很憋屈,但错误已经铸成,必须承认。
  “罢了!”
  李重进沉吟片刻,摆了摆手。终究是亲弟弟,还能怎么着?何况此事,他也是主导者之一,千算万算,没料到真正的赵光美也在扬州。
  赵光美那套所谓贪玩的说辞,显然是信口开河。东京来的消息,赵光美遇袭失踪确有其事,中间环节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即便想破脑袋也无从知晓。
  不过李重进首先想到了那个向自己传递消息,捅破冒牌三殿下身份的人,也许他知道来龙去脉,甚至有可能被这帮人利用了。
  相对来说,翟守珣知道的稍微多一些,他心中满是庆幸之后的惊喜。
  谢天谢地,赵光美及时出现,让李重进、李重赞所有的诡计都落空,甚至成了笑话。
  三殿下到底怎么辗转来的扬州,对外人而言恐怕会是永远的谜,但总归结果是好的。
  而且……
  赵光美的表现当真是超乎预期,年少有为,做事有板有眼,行云流水,让人忍不住承道赞叹。
  可见东京那些关于他的传闻都是真的,并非言过其实,而是名不虚传。
  不过此刻,翟守珣不得不压住对赵光美的赞赏之情,来劝慰李重进。
  “使相,此事……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也算是一桩好事。”
  “嗯?”李重赞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李重进也皱起眉头,但还是示意翟守珣继续说下去。
  “即便今日揭穿了那个冒牌货,只要李处耘不承认,便还是得费时费力证实,否则并不算铁证如山,天下人未必会深信不疑。如此,延误时间且不说,变数也大,指不定还会被赵匡胤反咬一口,得不偿失。”
  翟守珣低声道:“相反,赵光美本人现身扬州,意味着我们手中多了一个人质,赵匡胤便不敢轻举妄动,如此淮南安稳,使相安枕。”
  “多了个人质不假,可是……”
  李重赞愤愤道:“那小子一来便收买人心,也不知是多了个人质,还是来了个祸害?赵匡胤或许投鼠忌器,不敢针对淮南……
  可是,如此一来,我们想要北伐也师出无名,颇多不便。”
  李重进眉头紧皱,沉默不语。
  翟守珣佯作惊讶:“将军还是坚持起兵吗?使相三思啊,潞州城破,李筠已死。泽州恐怕也在旦夕之间,起兵实非良机,亦非良策。”
  李重赞气不打一处来:“还不是你们整天唠叨什么时机,策略,名分大义,生生耽误了联手李筠的大好机会?“
  翟守珣自是心知肚明,但这等“通敌背叛”是打死也不能宣之于口的。
  “重赞将军不能这么想,在下去过潞州,李筠此人志大才疏,行事极不谨慎,且刚愎自用,又是仓促起兵,实非可信任合作之人。
  何况,有道是强干弱枝,潞州不是前车之鉴?东京禁军多是跟随世宗皇帝南征百战的精锐,且兵多将广,草率起兵,难以为敌,这等关乎成千上万人身家性命之事,还是慎重从长计议为宜。”
  “又是从长计议?等到赵匡胤刀见到脖子上,能计议出个结果吗?李筠是前车之鉴,却又何尝不是唇亡齿寒?”
  李重赞情绪有些激动:“大兄与我乃是太祖皇帝(郭威)的亲外甥,赵匡胤能放心我们吗?是……他眼下是不敢动我们,却要我们移驻青州。
  我们能够拖延一时,但能拖延一世吗?等到赵匡胤剪除掉其他异己,必然对我们下手,届时该当如何?”
  “这个……”
  翟守珣心中其实是部分认同的,李重赞所言不无道理,一个成熟的,右手腕的皇帝,必然容不下有威胁的前朝余孽。
  “重赞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不过为君者当有胸怀肚量,赵匡胤未必不能容人……若是苛待使相,天下人会怎么想?
  毕竟朝野上下,心念柴氏恩德之人不在少数,赵匡胤不得不有所顾忌。当然了,我们自己也要有所防备,不要予人口实,尔后积蓄适当力量,自保还是可以的。”
  翟守珣的解释基本上能说得通,但是难免牵强。
  李重赞自是恼怒:“前怕虎,后怕狼,贪生怕死直说便是,何必如此冠冕堂皇?”
  “重赞将军此话从何说起?”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的?无论是在大周还是宋国,无论是听命东京还是扬州,都能保住你们自己的身家性命,荣华富贵。”
  李重赞冷冷道:“所以你们畏首畏尾,不敢冒险……宁愿让大兄错失良机,甚至宁愿看着我们兄弟坐以待毙,对吗?”
  “将军慎言。”
  翟守珣也不客气,怒目对向李重赞,没有半分退让之意。
  李重赞没说错。
  自古以来,君王死社稷,臣子倒戈犹荣华,不足为奇。
  淮南地方官员不乏此等想法,何况从周到宋,自然过渡,根本不存在倒戈做贰臣,只是不反叛罢了。于名声亦无损伤,何乐不为呢?
  这是实话,却也是翟守珣的底气。
  某种程度上,淮南地方,尤其是文官以他马首是瞻,他的意见代表了一群人的心声,李重进不得不顾忌。
  “翟守珣,别忘了,你是节度使府的长史,与大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此行径,若非你有背主之心?“
  被人戳中的心思,翟守珣难免恼怒,但多年浸润的演技十分到位,毫不客气道:“正因为我是长史,才是劝阻,不能草率行事,鸡蛋碰石头。否则就是自寻死路,只会死得更快。”
  “你……”
  “够了!”
  李重进是旁观者,也是裁决者,他对眼前的局面再清楚不过。
  奈何他本性优柔,缺乏魄力,淮南文臣武将有分歧也是不争的事实,很难一条心,他也就很难“一意孤行”。
  眼下这般情形,能不能,要不要起兵,恐怕就要看淮南的第三类人的态度了……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