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我为王 / 第23章 多事之春

第23章 多事之春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建隆元年四月,潞州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叛。
  赵匡胤先遣石守信、高怀德两路出击,令韩令坤屯兵河阳支援,随后率大军御驾亲征。
  大宋立国不到半年,皇帝御驾亲征,不得不说,赵匡胤很有魄力,勇气可嘉。
  但是,御驾亲征是必要的。
  赵匡胤心有此意,赵普表示赞同,枢密使吴廷祚亦是相同建议。
  潞州在太行山附近,叛乱若不尽快平定,李筠盘踞太行,借助地利之险,想要彻底剿灭反而不利。
  故而将其从潞州引出,速战速决十分必要。而这世上,再没有什么比皇帝更具吸引力。
  李筠气势汹汹起兵,得知赵匡胤亲征,必然出兵迎敌,猛虎出森林,蛟兽离水潭,也就没什么威胁了。
  赵匡胤欣然纳谏,命吴廷祚以枢密使身份权知开封府,留守东京,皇弟、都虞候赵光义留守大内。
  尔后率军出城,御驾亲征。
  ……
  打虎平叛亲兄弟,却没有赵光美什么事。
  他依旧被当作未成年人,留在东京无所事事。
  也罢!
  那就乖乖待着呗,每日除了侍奉杜太后,带着侄子、侄女们玩耍,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习武健身。
  不过才两三个月,消瘦的身板已经强健了许多,骑射功夫也大有长进,至少不会在出现坠马之事。
  武艺则主要学习了些许近身拳脚搏斗,以及剑术技击之法,不过尚且处于入门阶段,还需要不断练习。
  杜太后看着小儿子发奋,甚是欣慰,却越发担心起出征在外的长子赵匡胤,每日都会在宫中佛堂祈福。
  阖家上下,包括二哥赵光义都有些担忧,唯独赵光美一脸轻松。
  没什么可担心的,自家大哥又不是明英宗朱祁镇那等水货,御驾亲征必然大获全胜,凯旋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至于东京城,更不用担心了。
  皇帝出征在外,东京城里气氛固然一下紧张了不少。
  但赵光义坐镇大内,手握禁卫军,四位将军负责东京城防,东京汴梁城则有枢密使兼权知开封府吴廷祚。
  在留守京城这件事上,吴廷祚比任何人都要有经验。
  想当年柴荣征讨北汉与契丹之时,留守东京的都是吴廷祚,赵匡胤对其也是一如既往的信任。
  吴廷祚也没有辜负赵匡胤的信任,一切都井然有序。
  如此情况下,身为皇弟的赵光美完全插不上手,除了练武之外,不免有些无所事事。
  很悠闲,可他偏偏是个闲不住的人。
  这种被人当作没长大孩子的感觉,一点都不好。
  与此同时,赵光美也在想,自己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尤其是一场连绵的春雨落下,连校场策马都多有不便后,闲下来的赵光美越发坐不住了。
  直到黄河的咆哮声传到东京。
  ……
  黄河,华夏母亲河。
  可是自打汉朝以后,黄河母亲便时不时发脾气,决口改道,洪水滔天。
  很不巧,大宋立国第一年,便遭遇了不幸。
  春季桃花汛,黄河上游冰雪消融,河水来势汹汹。中原地区又恰巧下了几场大雨,雨水还都不小,黄河水因此暴涨。
  而黄河下游的些许堤防年久失修,最终没能顶住滔天巨浪的冲刷。
  建隆元年四月,黄河决于棣州,厌次、商河两县成为一片泽国,鲁地不少州县也因此受灾。
  在前线出征的赵匡胤闻讯,立即下圣旨,命政事堂负责堵塞决口,并赈济灾民。
  然而改朝换代之初,政令下达没有那么迅速,州县的效率也不甚很高。
  是以黄河决口虽然及时堵上了,但是赈济灾民之事,不免有所拖延。
  家园尽毁,春播无望,于是乎许多灾民为了生活,只能流浪,继而成了流民。
  而潞州平叛,河东、河内起了战乱,也导致不少百姓流离失所,四散飘零。
  为了生存,流民朝着富庶之地一路向前,前去求食。
  黄河岸边,最富庶的城池正是东京。
  也不知是自然而然,还是有人推波助澜,一大批灾民、流民朝着汴梁涌来。
  一个个饥肠辘辘的灾民,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让刚刚建立的大宋,尤其是东京汴梁陷入忧患。
  赵光义知道自己留守东京的责任,是以格外警惕,盯着各种可能潜藏的危险。
  然而万万没想到,东京遭遇的第一个麻烦,竟然是流离失所的百姓。
  在管控和安抚方面,他毫无经验,只能尽可能倚仗见多识广,手段老辣的吴廷祚。
  坐镇开封府,吴廷祚的压力很大,以经验而论,城内是不能涌入灾民的,否则整个城池的秩序与安全都会受到影响。
  可是……
  东京周边聚集的灾民太多,城门处防不胜防,有不少人还是涌入了城中。
  赈灾成了十万火急的事情,粥棚已经在城里城外搭了起来,一切算得上井然有序。
  可是……
  更为棘手的问题随之出现了,东京城中,粮价飞涨,无粮可售。开封府的粮仓之中,也已经快要没有粮食。
  潞州昭义军叛乱,朝廷正在打仗,如此情形下,粮价上涨是必然的,却也有限度。
  然而随着黄河决口,灾民涌向东京,粮食一下子变得更为紧俏,自然也就有人打起了囤积居奇的心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吴廷祚缺粮。
  朝廷的太仓之中倒是有存粮,但那首先需要供给前线大军作为军粮。
  淮南李重进也有反叛迹象,将来平叛也需要大量粮草,而储备去相对有限。
  更为重要的是,大宋的粮仓在淮南,在李重进手中,今岁肯定不会有南粮北运。而北方遭遇了兵祸和水灾之后,欠收几乎也是必然局面。
  太仓之粮,轻易动不得。
  如此局面,可谓是多事之春,屋漏偏逢连夜雨。
  偏偏东京的粮商发觉势头,纷纷囤积居奇,坐地起价。
  眼下,不仅仅是灾民赈济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连东京寻常百姓也开始抱怨。
  问题相当棘手,杜太后在宫中也听闻消息,分外忧心,特意召赵光义前来询问。
  “母后安心,适才已经与宰相、吴府尹商议过了,已有了对策。”
  “哦?你们打算怎么办?”
  “开封府会从商家下手,打击囤积居奇,抑制粮价;宰相们会号召百官,勋臣各家捐粮,暂解燃眉之急。”
  赵光义道:“也会从周边州县,抽调粮食,运往东京……”
  赵光美就在一旁听着,忍不住问道:“二哥,宰相们真这么说?”
  “有的是各部司官员的建议,宰执们表示赞同!”
  赵光义年轻,又是军旅出身,这等民政之事经验欠缺,只能仰仗宰辅文臣。
  “吴府尹呢?”赵光美更在意的是吴廷祚的态度。
  “说是会尽力而为,但愁容不展,似乎并不乐观。”
  这就对了,要是吴廷祚也跟着叫好,那他可就真的有负盛名了。
  “怎么,有何不妥吗?”杜太后不免好奇。
  赵光美点头道:“很难,大雨之后,道路泥泞,从周边调运粮食,还没到东京便会消耗一半,不划算,远水也难解近渴。
  至于东京城内,大臣们真的愿意捐粮吗?商贾生性唯利是图,确实可恶……打击一部分倒也容易。
  可是,有些商贾,不单纯啊,背后的关系盘根错节,轻易怕是动不得?”
  赵光义也想到了,有许多朝臣、勋戚不屑亲自触手商贾之事,但会指使族人,仆从经商牟利。
  这些人,当真轻易动不得。
  至于大臣们,大宋刚刚建立,有多少忠心之臣?愿意真心实意捐粮食的,恐怕真的没几个。
  难怪吴廷祚愁眉不展,的确不好办啊!
  与此同时,赵光义不免刮目相看自家三弟,自己都搞太明白,他却看得如此透彻。
  三弟,真是不简单啊!
  “如何是好?”
  赵光义沉吟道:“是否需要禁军,或者城防军出动协助……或者我、或者母后出面,号召大家捐粮?”
  “二哥,我以为兵卒出动,只能做一件事维持秩序,防止有人煽风点火,浑水摸鱼。号召捐粮的话……”
  赵光美很想说,换大哥兴许还可以,但二哥你眼下还不够格,至于杜太后……
  “母后与二哥出面,的确可以号召官眷捐粮,可是能捐多少未可知啊!
  臣弟窃以为,与其号召捐粮,还不如直接抢粮……”
  *
  PS:建隆元年黄河决口发生在秋天,剧情需要改为春天。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