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风骨 / 第011章 儿子的话有分量

第011章 儿子的话有分量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传信的回来。
  当张静修得知,父亲最后终于没有坐成钱普准备的三十二人抬大轿时,他一下子安心不少。
  看来,小儿子的话,还是有分量的。
  张静修不禁沾沾自喜。
  这让他信心倍增,想着如此一来,那其它几条提醒建议,父亲很有可能也不会置若罔闻。
  只要父亲听得进去,那救父计划便开了个好头,接下来一步一步展开便是。
  其实,张静修完全相信,以父亲的政治头脑与睿智目光,难道看不清楚他提醒的几件事件背后的危险系数吗?
  比如:三十二人抬大轿,帝王都没坐过,大臣坐,明显僭越,日后岂能避免被人攻讦?
  再比如:接受各路藩王的拜见。史书上有记载,张居正路过南阳府时,受封于此的唐王出城迎接,并设豪宴款待;到了襄阳,襄王更是出城三十里接驾,其礼敬比唐王有过之而无及。
  身为大宰辅,对礼制或叫祖制,肯定了然于胸。
  按洪武皇帝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凡文武百官入境见各地藩王,一律以臣礼觐见,哪怕是一品人臣也不例外。
  首先得承认,这条祖制合情合理。
  各路藩王再无能再不济,也是个“王”,可谓天潢贵胄,帝王帝王,都属于皇亲集团;而文武百官再牛叉,也只是个“臣”,终究是为皇亲集团效力的打工仔。
  起点就不一样。
  所以,倘若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不但不接受张居正的顶礼膜拜,反而纡尊屈驾大老远地跑去迎接张居正,觉得与张居正联袂而行是莫大的殊荣,这明显有违礼制。
  对此,张居正岂能不知?
  但是,历史上的他,为什么会接受藩王的礼拜?为什么会坐上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呢?
  张静修觉得,一来是父亲确实有点飘了,毕竟万历新政取得了万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二来,是因为父亲深受“夺情风波”的打击,道德上承受的巨大压力一直未被解除。正所谓债多不愁,反正被天下士子唾骂,父亲索性不理外界的评判。
  有点向“礼制”示威、开炮的意思。
  这是张居正性格的一种体现。
  大凡聪明过度的人,好像都容易犯这个毛病:骨子里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叛逆性。
  越是压迫,他们越想反抗。
  就是不服输。
  用后世的话说,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
  ……
  时光荏苒。
  万历皇帝批给张居正的假期只有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里,张静修将张大学士府折腾得鸡飞狗跳。
  三个月的时间很短,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过。
  炎炎夏日,天气逐渐燥热起来。
  张静修的心也随之躁动,最近几天,他每天都在掐算着父亲回京的日子。
  除了紧张,还是紧张。
  不知父亲要生多大的气,不知父亲到底有多刚,也不知事态是否会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
  方岳等下人,心更是提到嗓子眼上,担心与害怕与日俱增。小少爷脑子烧坏了,作出种种荒唐行为,都没有禀告老爷……眼看老爷就要回京了,不消说,老爷生气是必然的,惩罚是必然的。至于生多大的气,作出什么惩罚,难以想象,也不敢想……
  老爷疼爱小少爷不假,可小少爷做的事儿……若是自己儿子,真恨不得掐死算了。
  ……
  这一天大清早,小亲亲一脸忧愁之色,匆匆进来,方岳则是一迭连声,大呼:“小少爷,小少爷,快起来,快起来……”
  张静修睁开朦胧的睡眼,见外头天色还是蒙蒙亮,顿时恼火,吼道:“一大清早,你特么几个意思?吃错药了?见本少爷什么时候这早起过?娘的!滚蛋——”
  方岳哭丧着脸,急得直跺脚,嘴一瘪又哭了:“小少爷,老爷今日要回家了。本来,昨日就到了京南驿,只是奉皇帝爷爷的旨意,在那留居一宿,今日要参加正阳门外的阅兵,阅完兵老爷就回家了。快起来准备准备吧,小少爷,小祖宗。”
  父亲要回来了?
  张静修不禁打了个寒颤。
  一方面很企盼父亲早点回来,一方面也害怕父亲回来,毕竟做了震动京师的匪夷所思的事。
  如今,全京城都知道,张大学士府的小儿子……不着调啊。
  张静修隐隐有一种要完的感觉。
  但,他却装着不急的样子,轻轻哼了一声,不屑地道:“老,老头子回来便回来呗,有什么大不了!来,小亲亲,给本少爷宽衣,迎接那老家伙便是。”
  畜生啊!表面上看,方岳更是感觉要完。
  小亲亲泪眼婆娑,她劝了好多次,每次小少爷都说行行行,可最后就是不改口,依旧称呼老爷为“老头子”、“老家伙”,反正这三个月时间里,从未叫过一声“爹”。
  其实,心里更乱的人是张静修。
  无论方岳和小亲亲多么着急,他们只是担心老爷责罚,最多不过将他们赶出张大学士府。
  而张静修是要干大事的,要改变父亲的命运走向,要拯救张家不遭厄运……任重道远啊。
  ……
  张居正回到北京,此次离京三个月零四天。
  他沿途会见地方官吏,考察风土民情,虽然累一点,但心里觉得踏实。
  毕竟看到了许多在京城里想都想不来的实情。
  通过六年的整饬吏治与财政改革,各州府县的政事民情已是大有改观。
  这次回家,他原计划将老母接来北京奉养。但因六月正值盛夏,年过七旬的老母耐不得旅途炎热,张居正便想把归期往后推两个月,待秋凉后再陪母亲上道。
  毕竟二十年没回老家了啊!
  想着自己上次离家中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如今已是赫赫宰辅!
  有多少山川风物他想从头看过,又有多少父老乡亲延门伫望想与他畅叙阔别之情……
  然而,他向万历皇帝写了条陈请求延假,皇帝不允,要他按照原定时间返京。
  加上北京南京两都的部、院、寺卿、给事、御史等,上百名大臣都看万历皇帝眼色行事,纷纷上本请求他及早还朝视事。
  即便这样,万历皇帝还放心不下,除了命代表他前往江陵参加张文明祭葬的中官留下来护送张母秋凉启程来京外,还另派锦衣卫指挥翟汝敬驰驿敦促,迎接张居正登程。
  此情之下,张居正没有选择,只得仓促上路。
  他也很想回家啊!
  这次南归,给他震撼最大的不是万历皇帝,不是各路藩王,不是经历的其他人和事……
  而是自己的儿子张静修!
  这个儿子昏厥醒来后,怎会如此神奇?就像一眼看穿天下事,神奇得都让人惊掉下巴……
  太想见儿子一面了。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