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之殇 / 第二十二章 卖官鬻爵

第二十二章 卖官鬻爵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刘辩没有给十常侍保证什么,因为他也不想因为自己要保住十常侍的性命,而得罪天下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默默的转身,朝大殿走去。
  十常侍等人就这样看着刘辩走远,心中悲凉,有谁想死呢?答案是:没有。包括已经心存死志的段珪、夏恽。如果有可能,他们也不想死。他们决定献出家财,一半是因为感灵帝恩德,一半是因为刘辩,因为他们在刘辩身上看到了让他们活下去的希望。然而刘辩根本没有任何承诺。
  他们心如死灰,暗叹:难道天下已没有我们的活路了吗?死就死吧!这样至少陛下还能记得我们的好。
  这时,刘辩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你们一起来大殿吧!”
  张让等人精神一震,眼神对视一下,以为事情或许还有转机,就跟在刘辩身后朝大殿走去。
  来到大殿,卢植、荀攸、曹操、文兴、王越已经在此等候。见刘辩过来赶紧大礼拜见。当看到刘辩身后的十常侍时,眼中闪过一丝厌恶,还有疑惑,疑惑刘辩带他们来干什么?
  刘辩没有管这些,让十常侍在门外等候,自己径直走上主座,让大家都起来入座。直接开口道:
  “朕自登基以来,毫无作为,大小事务皆决于大将军何进,所以朕对于朝堂之事,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不谈朝堂之事。今日,朕只想弄明白一件事,就是父皇到底为什么要卖官鬻爵,不知诸位可有人知道?”
  卢植等人面面相觑,不明白刘辩今日为什么要议论这件事。但是没有人说话,因为他们心中想的基本都是:还能为什么,不就是为了享乐,都花在建造西园上。
  只有荀攸,他考虑的是为什么刘辩要问这些?
  刘辩见无人回答,就问道:“没有人知道吗?”
  卢植等人都没有说话,因为他们实在不想议论灵帝,人都死了,问这些还有什么意思。
  “既然都不知道……张让、赵忠、段珪……你等都进来吧!”
  张让等人入殿,跪倒在地。
  刘辩道:
  “你们说一下,父皇卖官鬻爵的原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张让等人沉默,这时赵忠道:
  “我跟随陛下最久,还是我说吧!”
  沉思了一会儿,开口道:
  “陛下,老奴就从熹平四年(175年)开始说吧!熹平四年六月,全国多地大灾,豫州、兖州、徐州、冀州、司隶皆大旱,各地刺史,太守上书,因灾情严重,希望先帝可以减免田租。于是先帝下诏:郡国受灾者,免收一半田租;其受害十分之四以上者,免收全部田租,并调府库钱粮赈灾。
  第二年,又有各地太守刺史报灾情严重,希望陛下继续减免田租。当时国库没钱,而没钱的原因就是上一年,陛下减免了全国大量的田租所造成。陛下无奈,只得继续减免田租,而没有去赈灾。而永昌太守上书,曰:夫党人者,或耆年渊德,或衣冠英贤,皆宜股肱王室,左右大猷者也;而久被禁锢,辱在涂泥。谋反大逆尚蒙赦宥,党人何罪,独不开恕乎!所以灾异屡见,水旱荐臻,皆由于斯。宜加沛然,以副天心。
  先帝大怒,即诏司隶、益州槛车收鸾,送槐里狱,掠杀之。于是诏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悉免官禁锢,爰及五属。弃市。诏党人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在位者,皆免官禁锢。
  诸位应该知道了吧!何为党人?就是朋党,大多是: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在位者。他们结党以营谋进身,牵引同类,淆乱是非,那是政治上的一个大忌。有的甚至一家有官吏数十上百人,数人封侯。又各大士族联姻,共同进退,是为朋党。朋党之间相互举荐族人为官,有污点,相互包庇,先帝深恶痛绝。
  而先帝恼怒永昌太守的就是因为他拿灾情来为党人开脱。
  熹平六年(177),这一年有人举报,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受灾或夸大灾情,皆是有人想从中获利。先帝诏令三公上奏州郡贪官酷吏,尽皆罢免。
  这时国库枯竭,就连董太后和宫中嫔妃的日常用度,都缩减不少。
  就这样坚持到了光合元年(178年)先帝就和我等商议如何才能赚钱。
  陛下当时说:‘都说朕富有四海,天下至尊。然而,朕除了可以罢免几个官吏,杀几个大臣,其他的什么都干不了。可是不管怎么杀,上任的还都是他们的人。朕不知道外面到底什么样,天下到底什么情况,可是谁又会给朕说实话呢?天下始终还是士族的天下,朕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权利象征。而且朕杀的越厉害,他们就越是诋毁朕昏庸。毕竟话语权在他们手中,朕杀了这么多人,天下还是老样子。以后不会有人记得朕所做的努力,也不会有人知道朕为了天下百姓,现在都快吃不上饭了。将来史书中记载的朕,一定是个杀人无数的暴君吧!既然如此,朕还不如做一个昏君,至少不用为世事而操心。
  朕早就知道,是选拔官吏的制度出了问题,想改变却困难重重,鸿都门学现在也差不多了,朕要全部教授寒门子弟,将来大力提拔他们,希望可以让朕看到,天下不在是士族的天下,如果成功,大汉有可能就此中兴。’
  先帝于是决定,要卖官鬻爵。这是我们的提议。反正不管怎样,最后上位的,都是他们的人。先帝的权利无非就是封给他们一个位置而已。既然收不收钱,位置都是他们的,还不如收钱。还可以用这些钱,救济一下百姓,让百姓记得先帝的好。后宫也不用为缺钱而发愁。
  于是先帝先在宫中设立市场,了解一下买卖到底是怎么做的。就正式开始卖官鬻爵。先帝于西园开置邸舍卖官,价钱依官职大小而定,二千石官钱二千万,四百石官钱四百万又命左右卖公卿官,公千万,卿五百万。并在西园另设钱库,将所得之钱贮于西园库中。
  后来,我大汉,赈灾、平叛、征胡、赏赐等,所用之钱,皆出于此。
  不过……哦……陛下卖官鬻爵的建议是我等提出的,陛下只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才受我等蒙蔽,我等也只是想从中捞一点好处。”
  赵忠说到这里看向卢植。
  卢植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范阳卢氏,就始于卢植。虽然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但是大汉四百年,早已名声不显。卢植当时只能算是一个没落的小士族出身。自卢植开始,以后的魏晋,隋唐,可谓是人才辈出。直至当时十大世家之列,皆始于卢植,卢子干。
  卢植有点不自然,因为当年(光合元年178年)卢植上书,陈说政要,提出八策:
  用良:让州郡核举贤良,随才任用。
  原禁:对党锢之人多加赦宥。
  御疠:安葬无罪被害的宋皇后的亲属。
  备寇:优待侯王之家,以防变乱。
  修体:征召如郑玄之类的有才德之人。
  尊尧:按时对郡守刺史进行考绩。
  御下:杜绝设宴请托之类的恶习,责成有关部门办好荐贤之事。
  散利:建议刘宏不再蓄积私财。
  但灵帝刘宏并未采纳卢植的建议。
  卢植无奈道:
  “陛下,天下人才,皆出于士族,党人虽互相标榜,互相结托,非议朝政……但是其中不乏真正有才华之人,被裹挟其中。臣当年上书先帝:解处党禁、选拔人才,心中只是想我大汉有可用之人。”
  刘辩知道,灵帝和卢植考虑问题的方向不一样。
  刘宏对那些:清谈结党、非议朝政的党人深恶痛绝。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
  这些人大多都是相互标榜为名士。枉自相互推崇,抬高自己,诽谤他人,是为“清议”自然是帝王所厌恶之人。
  所谓“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后汉书·儒林列传下》),“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后汉书·党锢列传》)的情形,体现出黑暗政治势力因“党人”议政运动。当时郡国学的诸生,也与太学清议相呼应,形成了广泛的舆论力量。
  而卢植考虑的不是这些,卢植毕竟和帝王想问题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当然这里不是质疑卢植的人品。
  当时大环境如此,你只要身在其中,就必须融入。不然你就是一个另类,大家是不会接受的。曹操很可能就是因为重用了一些寒门人才,才导致世家不满。也是“兖州之乱”的导火索,杀边让,只是点燃这跟导火索的一点火星。因为士族是不愿意和寒门同朝为官的,他们以和寒门同席为耻。而且,曹操中后期,基本很少在重用寒门子弟,这个可以从曹操手下官员中看出来。基本没有寒门的影子,就是有,也是早期跟随曹操的。
  所以在汉末那个年代,官吏要么出身士族,要么你是名士,名士可以是寒门子弟,但必须要有名。其他人想入朝为官……很难很难……举孝廉?初衷是好的,但是到了后期……就放到自己身上来说,士族之间,相互结亲,亲戚朋友一大堆,人家凭什么举荐你一个素不相识之人。还有就是举孝廉是以郡为单位的,每个郡一年只有一个两个名额,一个郡可是很大的,至少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不过因为当时行政区少,范围比现在大的多。要在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发现一个人才,是很难的。就算放到现在也不容易。所以当时才有门生故吏之说。
  卢植出身没落小士族,自然一心想要把家族发扬光大。这个在当时是主流思想,而在当时的社会,一个人最重要就是“名声”。人都是自私的,真正无私的人,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当中。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声,或为利益。如果有人说卢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天下社稷,那是扯淡。
  比如卢植推举郑玄,那是因为他和郑玄是同门。比如灵帝让大儒蔡邕、宦官李巡等设立“熹平石经”是卢植主动上书,毛遂自荐,要参与其中。因为这是很大的名望。
  当然这些都是刘辩只在心中想想而已,是不可能说出来的。
  
热门推荐
我在春秋当权臣 我在春秋当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