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读趣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98之金玉满堂 / 09章、胡同生活

09章、胡同生活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李满堂初中都没毕业,还经常会读错别字。
  比如别墅,他能读成别野。
  彬彬有礼他能读成杉杉有礼。
  海豚他能读成海逐。
  风声鹤唳他能读成风声鹤咕。
  饮鸩止渴他能读成饮鸠止渴。
  但其实他的写作文的能力还相当不错。
  起码能把一件事说得明明白白。
  趴在床上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写了一篇2000来字的小文章。
  就是前两天在太庙拍《还珠格格》的所见所闻。
  写完了,李满堂还沾沾自喜:看来我挺有写作天赋哦,这一世搞不好还能当个作家呢。
  至于稿子投给哪家,李满堂也早有主意了。
  这几天翻来覆去看那几张旧报纸。
  就是北青报。
  这是当下最火的报纸。
  李满堂把记事本放到书包里,然后拿出报纸又仔细看了看,记住报社的地址,这才背着书包推门出去了。
  锁上门后,李满堂还四下瞅了瞅,然后转身向大杂院外面走去了。
  北青报这会儿在长椿街,离琉璃厂并不算远。
  李满堂本打算走着过去。
  但又一想,中午还得回来做饭,就小跑着来到大马路上坐公交了。
  到了北青门口,正赶上出报了,来来往往都是骑着自行车驮运报纸的人。
  门口有武警守卫,不允许随便出入。
  李满堂就站在路边打量一会儿。
  除了送报的,还有很多背着包文质彬彬的人进进出出。
  一看就是编辑记者之类的。
  李满堂观察了一会儿,感觉一个三十来岁,戴眼镜的男的挺好说话,就凑了过去。
  “大哥,我写了篇稿子……”
  “写稿子?作者啊,你,你投到邮箱里啊。”
  “我写得是那种影视娱乐新闻……”李满堂说着拿出记事本。
  眼镜男随手翻了翻,朝身后不远处另一个三十来岁的高个子女子喊:“郝老师!郝老师!”
  “怎么了?”郝老师问。
  “通讯员,你的通讯员。”
  郝老师走过来了,皱着眉头打量李满堂几眼。
  “你,谁介绍你来的?”
  “这个……”
  李满堂支吾着,想让眼镜男帮着说几句话,眼镜男却走向一边了。
  “我写的您看一下。”
  李满堂指一指记事本。
  郝老师皱着眉头翻看一会儿,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她摇摇头:“你,你这不流水账吗?我们报纸哪能登这种东西。”
  李满堂一下有如跌入冰窟一般,半天说不出话来。
  郝老师将记事本递给了他,转身要走。
  李满堂接过记事本,心底里却有一个声音敲打着他:努力!再努力一把!
  他忍不住追上一步,再次递上记事本。
  “其实,有些挺有意思的,那些大明星,周洁、苏鹏、林如、冰冰我都有写到,您不信再仔细看看。”
  郝老师叹口气,再次接过记事本。
  这一回她翻到了李满堂账本的那一面。
  随便扫了一眼,又看看李满堂,忍不住叹口气。
  “你是群演,是吧?”
  “是啊。”
  郝老师再次翻起记事本。
  这一次,看得仔细多了。
  看得时候嘴角还不时露出一丝笑意。
  李满堂长出一口气,心里明白:这事儿成了。
  郝老师看完记事本点点头:“嗯,有些小细节写得确实不错。不过,只能用两三百字啊,就当做拍摄花絮。”
  “嗯。”
  李满堂接过记事本,小心翼翼把那页文字撕下来,双手递给郝老师。
  郝老师接过那张纸。
  “有没有照片什么的啊?”
  李满堂摇摇头:“没有。”
  郝老师叹口气:“那我就自己配一张。”
  她又低头看了看文字,突然又想起什么。
  “不过,这应该是两三天前的事儿吧?”
  “是啊……”李满堂有些心虚。
  “你在剧组有没有认识的人?最好能补充一下昨天或者当下,剧组的拍摄进展。”
  “有,有,有朋友。”
  李满堂四下张望着。
  “找电话是吧?这门口没有,用我的吧。”
  郝老师说着,从包里拿出手机递给李满堂。
  李满堂从书包里拿出小纸片,拨打东子的传呼。
  “有急事,速回电话。”
  郝老师接过电话,看看李满堂有些焦急的样子,安慰他说:“不急,我在门口等人,且得一会儿呢。”
  “好的,谢谢郝老师。”
  “不客气。你以后采访剧组的时候记得跟剧组要几张照片。剧组里有专门拍剧照的老师,他们手里有很多照片。”
  “嗯,知道了。”
  “尽量要那种不是摆拍的照片,知道啥叫摆拍吗?”
  “就是摆着拍……”
  郝老师笑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反正新闻照片要自然一点,不要太刻意。”
  “明白了,就是像突然拍的那种。”
  “对,就是这个意思。”
  正说着,郝老师的手机响了,她接了一下,递给李满堂。
  “刚才是报社的郝老师,她想问《还珠格格》眼下在哪拍?嗯,嗯,您跟郝老师说。”
  郝老师又接过了电话,用肩膀夹着电话,拿起了纸笔。
  在纸上记录着,很快又拿起了电话,递给李满堂。
  李满堂接过电话:“谢谢你啊,兄弟。明天?明天的剧叫啥?澳门岁月……”
  李满堂说给郝老师听。
  郝老师皱着眉头想一想:“主要演员都有谁?”
  李满堂赶紧问东子:“郝老师问你主要演员都有谁?”
  “位子……”
  郝老师想了下说:“应该是卫志……”
  “杭琪,温伦……好的,在昌平拍是吧?好的。”
  李满堂挂了电话,还给郝老师了。
  郝老师点点头:“这应该是澳门回归的戏,这三个演员也还算有名,你可以去采访一下。”
  “好的。”
  郝老师又扬了扬手里的那张纸:“这篇稿子只能用两三百字,图片我给你配。所以稿费没多少啊,也就二三十元吧。”
  “谢谢郝老师。”
  “澳门这个,别忘了要照片啊。”
  “嗯,知道了。”
  郝老师拿出名片递给李满堂:“有事随时跟我联络。”
  李满堂双手接过名片:“好的。”
  “你有传呼吗?”
  “暂时没有,等我……”
  “没事儿,加油干,挣到钱了买个传呼。还有这个,给你一份今天的报纸,回去好好看看。”
  郝老师又拿了一份报纸递给李满堂。
  “谢谢郝老师!”李满堂鞠个躬接过来了。
  回去的路上,李满堂又按照记事本的记录,买了点生活必须品。
  像牙膏、牙刷、毛巾、肥皂、洗洁精、盐巴之类的。
  又在集贸市场买了点菜,半路上还配了把钥匙,这才回来了。
  正在门前收拾菜的时候,黄毓也回来了。
  一脸的意气风发。
  李满堂再看看他双手空空如也,就知道他把轮椅租出去了。
  “嗯,明天的这个时候30元就到手了。”
  黄毓得意洋洋地说。
  李满堂也忍不住说:“我写的小文章也被编辑看上了,估计能给二三十元。”
  “看来我们今天都有收获,这才半天呢。等中午吃完饭,咱们再到北影门口蹲蹲看,说不定还能有活儿。”
  “当然有了,明天到昌平。”
  “啥戏?”
  “好像是民国的,叫澳门岁月啥的。”
  “好像听说过,可惜我明天得去取轮椅,取完了还得到广场上去。”
  “好吧,明天我也只是去采访。”
  “来,我帮你洗菜,你去生炉子吧。”
  大杂院里并没有通煤气。
  各家各户都使用液化气罐儿做饭。
  最小的那种液化气罐儿也得70块钱。
  李满堂和黄毓手头只剩下100多块钱了,不舍得一下花掉。
  正好屋子里还有个冬天笼火的小炉子,门口也堆着几十块儿蜂窝煤。
  就直接用小炉子做饭了。
  在这方面李满堂有经验,没一会儿就把炉火弄得旺旺的了。
  立刻架锅开始炒菜。
  李满堂可是半个厨师,手艺也不是盖的。
  几下就做好了两菜一汤。
  可惜不能做米饭,只能在大杂院外胡同口,买两张热乎乎的大饼。
  哥俩吃着大饼就着两菜一汤。
  好久没吃正经的饭菜了,黄毓直呼过瘾。
  “老李!你手艺真不错啊。”
  “一般般啦,嘿嘿。”
  这一张大饼是一斤的,哥俩一人一张嘁哩喀喳就吃掉了。
  两菜一汤也吃的一点不剩。
  肚子都撑的鼓鼓的。
  黄毓要上床躺会儿,李满堂拉着他到胡同里转一转,熟悉一下周边环境。
  胡同有七八百米长,大杂院在南边四分之一处。
  刚从大杂院出来,走没多远就有公用厕所。
  胡同道路两边的墙根儿下,每隔几米,就坐着个老人。
  像看家护院的石狮子一样。
  北边一直走到头是个拐角。
  日杂商店、副食商店都集中在那里。
  而且还有个报刊亭。
  卖报的伙计与众不同。
  是个戴着瓶底一样眼镜,头发花白的大叔。
  别人卖报吆喝,他卖报拉小提琴。
  拉的还像模像样。
  不时有路过的金发碧眼的老外驻足观望。
  溜达了一会儿,哥俩又往回走。
  黄毓要回去睡觉了,李满堂就给了他一把钥匙。
  他自己到集贸市场再转转,看看有没有其它什么需要添置的。
  傍晚前,李满堂早早回来了。
  他得做点米饭吃。
  已经有好几天没吃米饭了,做梦都馋得慌。
  黄毓是苏北人,吃米吃面并不讲究。
  李满堂是地道的南方人,基本顿顿都吃米饭。
  就觉得米饭是这世界最好吃的东西。
  只有一个炉子,所以得早早闷好米饭。
  蜂窝煤炉子的火候并不好掌握。
  好在李满堂有经验,调整好几次,总算把火候弄合适了。
  20来分钟后,香喷喷的一锅米饭就做好了。
  连明天的早饭都带出来了。
热门推荐